神经促进技术(修)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1937259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6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促进技术(修)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神经促进技术(修)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神经促进技术(修)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神经促进技术(修)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神经促进技术(修)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促进技术(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促进技术(修)(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教研室王彤W定 义Neurological facilitation technique(NFT) 采取各种康复治疗手段和方法刺激感觉 、运动神经,通过调整神经通路的兴奋 性,促进运动神经元兴奋,使软弱无力 肌收缩,或抑制脊髓反射亢进引起的肌 痉挛,获得可以控制的、协调的肌肉活 动,达到神经运动功能重组。 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包括二大技术:促通易化技术和促通抑制技术 。特 点强调手法治疗 强调患者主动配合 一对一治疗 以人体本身存在的反射和反应为基础内 容中枢性促进技术(Brunnstrom ) 皮肤感觉促进技术( Rood ) 神经发育促进技术( Bobath )

2、 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PNF ) 运动再学习中枢性促进技术在患者尚未恢复任何主动活动之前,利 用人体发育早期本属于正常的各种非随 意运动皮层下反射活动去引出瘫痪肌肉 产生收缩反应,以启动运动功能的恢复 进程。 主要方法 共同运动 联合反应 紧张性反射进行诱导皮肤感觉促进技术利用温、痛、触觉、视、听、嗅等 多种感觉刺激,调整感觉通路上的 兴奋性,以加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 联系,达到神经运动功能的重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温觉痛觉神经原兴奋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通过刺激人体本体感受器,来激活 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肌纤维参与 活动,促进瘫痪肌肉收缩,同时通 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以改变肌 肉

3、的张力,缓解肌痉挛。神经发育促进技术按正常人体运动神经发育的规律 逐渐诱导正常的反射和肢体活动 出现。抑制异常的反射和运动模 式的出现,以恢复人体的协调运 动功能。运动再学习理论正常成人所具备的各种功能活动是 通过脑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不断 学习所获取的,各种功能活动的模 式都储存在脑细胞内而留下了活动 记忆痕迹,这种痕迹的储存也是通 过长期反复的学习而被保留,只有 通过反复的运动学习才不被遗忘。中枢性促进技术 (Brunnstrom )l Brunnstrom技术常用促进手法:联合反应(结合表介绍)共同运动:上肢屈肌协同运动下肢伸肌协同运动紧张性反射(介绍常见的紧张性反射,见表 )其它反射(

4、介绍人体常见的各种反射,见表 )感觉刺激对侧 性 联合反 应上肢健侧屈曲 患侧屈曲健侧伸展 患侧伸展下肢内收、外展, 内外旋(对称性 )健侧外展 患侧外展(外旋)健侧内收 患侧内收(内旋)屈伸运动 (相反性)健侧屈曲 患侧伸展健侧伸展 患侧屈曲同侧性 联合反 应上肢屈曲 下肢屈曲下肢伸展 上肢伸展利用联合反应调控水 平反射体位反应阳性意 义脊髓屈肌收缩反 射仰卧下肢伸展刺激足底,刺 激侧下肢出现 屈肌反应异常伸肌伸张反 射仰卧一侧下肢屈 曲刺激屈侧足底 出现伸直反应异常交叉性伸展 1同上伸侧下肢屈曲 时,屈侧下肢 伸展异常交叉性伸展 2仰卧下肢伸展大腿内侧轻 扣 ,对侧 下肢内 收、内旋、拓

5、屈异常利用脊髓和脑干常见的反射调控水 平反射体位反应阳性意义脑干( 姿 势反射 )非对称性紧 张性颈反射仰卧位中 立四肢伸 展头转向一侧的肢体伸展 ,对侧肢体屈曲(张力 高)异常对称性紧张 性颈反射1膝手位头前屈时上肢屈曲、下 肢伸展(张力高)异常对称性紧张 性颈反射2同上头后伸时上肢伸展、下 肢屈曲(张力高)异常紧张性迷路 反射俯卧位身体屈肌张力高、伸肌 张力低异常联合反应卧或坐一侧用力时对侧 出项相 应反应异常阳性支撑反 应立位足底着地时下肢伸肌张 力高异常脑干( 调整反 应)颈调整反应仰卧位中 立头转向一侧时身体随着 同向转动异常两栖动物反 应俯卧位上 肢伸向头 ,下肢伸 展抬起骨盆一侧

6、同侧上下 肢自动屈曲正常基本方法:1、健侧抗阻随意运动而使兴奋扩散 ,引发患侧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反应;2、指导患侧由不随意活动过度到随 意活动,附加感觉刺激加强肌肉收缩 的程度,让患者体验这种活动;3、指导患者在功能活动中不断修正 错误的活动,以过度到正常的功能性 活动 神经发育促进技术 ( Bobath )l Bobath技术常用促进手法:1、维持正常的姿势控制,常用反 射性抑制模式使异常模式受到抑制 : 头抬高过伸:诱发伸肌张力增加,抑制屈肌紧张头屈曲:诱发屈肌张力增加,抑制伸肌紧张肢体内旋:诱发肢体屈曲,抑制肢体伸展肢体外旋:诱发肢体伸展,抑制肢体屈曲上臂举过头:抑制屈肌张力,促进髋关节与

7、躯干的伸展屈髋膝及髋外展:抑制躯干、头和肢体的伸肌紧张肩带与骨盆之间的旋转:抑制高张力的屈、伸肌脑瘫常用抑制性体位:矫正肌 张力过高引起的异常姿势(角 弓反张等)偏瘫常用抑制性体位:抑制上 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痉挛( 见下表) 脑瘫常用抑制性体位偏瘫患者常用的抑制性体位 未抑制时时体位及肌痉痉 挛挛抑制痉挛痉挛 的体位 卧位体位 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 时患侧上肢屈曲置于胸前,手握 拳,下肢屈曲外旋,足处于跖屈 位,躯干屈向患侧 患侧上肢伸展位,前臂旋前、后,用分 指板将手指伸展,下肢屈曲位,足尖朝 上,足底用硬物支撑保持踝关节中立位 ,以上体位用枕头支撑 特殊体位:患膝、髋屈曲,用双手交

8、叉 后抱住患膝保持可以帮助缓解痉挛 体位转换 活动及平衡活动 健侧、患侧翻身,患肢置于一 边,处于痉挛 状态 健手与患手交叉相握保持上肢伸展,双 下肢屈曲位,头先转向一侧,然后跟随 身体转体 借助双下肢置于巴氏球上进行左右翻身 训练 未抑制时时体位及肌痉挛痉挛抑制痉挛痉挛 的体位 仰卧位坐起引起明显患肢 痉挛向患侧、健侧翻身同上,让双小 腿自然垂于床边,用健手支撑坐 起,坐起后将患侧上肢伸展支撑 于床面,健手压住患肘 坐位不对称(偏健侧)患侧上 肢屈曲,下肢伸直、外展, 在坐位平衡训练时 出现痉 挛 患者在静态坐进行前后左右摆动 时保持患侧上肢伸展位支撑于体 侧(床边、椅背、巴氏球)、前方(

9、桌面)、后方,手掌伸展支撑在某 物体上(床上),保持患肢屈膝、屈 髋90度,膝部可压沙袋保持足跟 着地或健腿翘在患膝上起加压固 定作用,两膝间夹本书 坐位下出现下肢阵挛,用手用力 下压膝部 未抑制时时体位及肌痉挛痉挛抑制痉挛痉挛 的体位 坐位站起时出现重心转向 健侧,躯干健侧旋转,患 肢痉挛模式出现,膝过伸 、足跟不着地 双手交叉双上肢尽量向前伸展或 患侧上肢伸展位支撑某物(桌面、 椅背、辅助器等) 由治疗师在患者患侧控制拇指、 膝关节关键点,保持上肢伸展及 防止下肢过伸(膝屈曲5-10度) 患者两边放两个靠椅,患者双手 支撑靠椅站起 站位平衡训练中身体偏向 健侧,膝过伸、足跟不着 地 要求同

10、上,如果下肢痉挛明显, 可靠墙站立,患膝后置一球防止 膝过伸 双膝屈曲510度位夹住沙袋双足 斜板站立 未抑制时时体位及肌痉挛痉挛抑制痉挛痉挛 的体位 移动性活动 上下楼时出现明显上下肢 肌痉挛,尤其健腿先上、 患腿先下时出现膝过伸、 足跟不能着地 双手交叉上肢伸展置于体前或患 手支撑在扶手上或他人保护同上 ,上楼时患腿先上,下楼时健腿 先下 步行出现患侧上肢屈曲挎 篮,下肢膝过伸、足跟不 着地 平衡杠内训练,患肢伸直支撑杠柱 治疗师站在患侧控制患手关键点 患手扶持拐棍、桌面前后移动患 侧下肢支撑时膝10度左右,足跟 着地 患膝跪在矮凳练习健腿前后摆动 抑制股四头肌痉挛未抑制时时体位及肌痉挛痉

11、挛抑制痉挛痉挛 的体位 作业业性活动动 单用健手磨沙板、搬木块引 起患侧上肢屈曲痉挛,下肢 足跟不着地、膝外旋、外展 健手带患手完成各种作业或患侧上 肢支撑位下(同坐位)进行作业、患 侧下肢同坐位要求 双膝部用带子固定防止膝外旋 力量性活动动 躯干半桥活动:出现患膝伸 直,患肘屈曲,握拳 健侧上、下肢用力举沙袋 ; 双侧上肢用力拉墙壁拉力器 ; 双侧下肢用力踩踏踩器 时出现痉挛卧位:双手交叉保持上肢伸直上举 位或患侧上肢伸展于体侧支撑在某 物(床沿、椅背、墙、桌等),双下 肢屈膝90度,足支撑于床面(足尖 抬高使足部分背伸),可以健腿翘 在患膝上加压 坐位:上肢体位同卧位,患侧下肢 可踩在矮凳

12、上,增加屈髋、膝角度 ,膝部沙袋加压或健腿翘在患膝上 控制关键点肩部头颈部胸骨柄拇 指骨盆膝部拇趾3、诱发出正常的还原反射和平衡反射 ,抑制原始的运动模式低位中枢反射 高位中枢反射原始反射还原反射平衡反射头调整反射的控制坐位平衡反射的训练(前后倾倒训练)举例1:脑瘫患者的训练(见图) 举例2:平衡反应的训练:1 级平衡:静态平衡2级平衡:自动态平衡3级平衡:他动态平衡4、遵循神经发育的规律设置训练程序婴幼儿发育的规律运动活动的特点训练程序:头抬起肘支撑卧位转体翻身手支撑 坐位坐位平衡坐卧转换跪位立位 立位平衡坐立转换行走举例:中风偏瘫患者的训练(见幻灯)基本方法:抑制过强的肌肉收缩导致的异常姿

13、势;矫正错误的运动模式;诱导出人体正常的翻正反射;按人类动作发育的规律逐渐引出不同体位下 的平衡反应。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 PNF )l PNF技术-治疗方法:在组合性活动中加强对 本体感觉的刺激:强调多关节、多 轴位的螺旋对角线运动模式,以达 到最佳本体感觉刺激效果,可通过 被动或主动活动实现 PNF技术的治疗原则a充分调动人体运动发育内在潜能; 遵循运动功能发育顺序; 利用反射调整各种活动(早期和成熟期); 人类各种功能性运动都是由屈、伸肌相互作用 完成的,先由屈曲性动作逐渐发展到伸展性动 作(如由坐爬发展到站立行走); 完成每个功能活动都有目标性,而目标的完成 常由一些方向相反

14、的动作组成(如进食动作、 坐站动作),均由组合运动群来实现目标,组 合运动群即是多关节、多轴位的综合活动 PNF技术的治疗原则b正常的运动和姿势都是依靠肌群间的相互平衡 与协调收缩完成; 运动行为的发育表现为运动和姿势总体模式的 规律性程序,包含在综合性活动中,总体活动 模式的发展包括:对称不对称反转 单侧对侧斜线反转; 正常运动具有规律性的程序(如由坐到站), 但各步之间可以相互交叉重叠; 在本体感觉刺激的同时可增加其它感觉的刺激 (如视、听、触觉刺激); 强调多次、反复的学习和练习,巩固治疗效果 ; 把组合活动模式贯穿在日常生活训练中进行 PNF技术手法a手接触 强手法刺激、挤压促进软弱肌

15、肉收缩; 牵张手法 快速牵拉肌腱促进软弱肌肉收缩(13级肌力 ),启动因肌无力引起的活动困难; 缓慢牵拉肌腱抑制肌肉痉挛; 抗阻手法 在不影响活动的过程中适当抗阻,促进兴奋扩散, 使更多肌肉收缩,促使肌收缩强度增加,活动范 围加大; 用于3级肌力PNF技术手法b交替收缩 主缩肌、拮抗肌交替收缩; 用于主缩肌张力高、拮抗肌张力低 保持 维持关节在收缩终点10秒钟; 促进和保持肌肉的兴奋性,为关节活动奠定基础 放松 用抗痉挛方法使痉挛肌肉放松;操作时注意如下要求:1、注意完成活动的关键部位(关键轴), 躯干活动,关键轴是头颈,上肢活动关键轴 是肩关节,下肢活动关键轴是髋关节;2、重视旋转动作的完成,进一步加强对本 体感觉的刺激;3、活动前诸肌群应处在原始初长度,以利 于充分活动和牵拉;4、所有的动作均由相反方向的运动组成( 伸和屈);5、螺旋性对角线活动必须通过中线;6、在动作的开始和结束时加强肌腱的牵拉 和关节的挤压,也能加强本体感觉的刺激;7、活动的完成可借助被动、助力、主动和 抗阻方式进行,以完成最大活动范围;8、指令清楚到位。皮肤感觉促进技术 ( Rood )l Rood技术感觉易化:触觉刺激快速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