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教育改革(二)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1936257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清时期的教育改革(二)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晚清时期的教育改革(二)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晚清时期的教育改革(二)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晚清时期的教育改革(二)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晚清时期的教育改革(二)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晚清时期的教育改革(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清时期的教育改革(二)(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晚清时期的教育管理改革(二) 第11讲二 晚清教育改革的文化背景 教育改革本质上体现为文化的选择 古代教育的文化选择,只是中国文化内部的选择( 儒法道或儒佛道),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中华 文化总是以其优势同化了外来文化 近代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文化选择,是中西文化的碰 撞,而西方文明又是借助武力以强势侵入中国,使 近代中国面临着两难境地 (一)关于洋务教育的论争 第一场论争是在1867年,围绕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 算学馆展开。 洋务派的观点:“识时务者,莫不以采西学,制洋器 为自强之道。” 顽固派的观点:“若令正途科甲人员习为机巧之 事,又藉升途银两以诱之,是重名利而轻气节。无 气节,安望其有事功

2、哉?” “天文算学祗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 亦无所损,并非谓欲求自强必须讲明算法也 。” “然天象之变,必因时政之失。京师中街谈巷 议,皆以为同文馆之设,强词夺理,师敌忘 仇,御夷失策所致。”因而主张撤销同文馆“ 以弭天变而顺人心,杜乱萌而端风教” 第二场论争是围绕着是否应变通科举而 展开。 洋务派的观点,“以章句弓马施于洋务, 隔膜太甚”,“小楷试帖,太蹈虚饰,甚 非作育人才之道”,造成“所用非所学”。 在“科目即不能骤变,时文即不能遽废” 的情况下,应另开辟一科以选拔洋务人 才 顽固派的观点:“臣惟本朝以弓马开基,文 德武功,远轶前代。枪炮固可兼习,本业岂 可全忘?” “人才是今日作

3、事根本,如李鸿章、丁日昌讲 求洋学,实愈加败坏,尚何人才之可言?” 第三场争论是围绕着留学教育而展开。 顽固派的观点:留学生都已美国化,都已忘 却了祖国,这种人如容其毕业,则将来不但 不能为祖国出力,而且有大害于国家。 论争观点的分析 1.是否违背了“道本器末”的原则 道者,即封建统治之道。它是由儒家经典阐发并经 历代封建士大夫逐步完善的礼乐刑政及纲常名教。 器者,即技艺及器具。 自古以来,封建社会奉道为本,视器为末。“奇技淫 巧”成为士大夫鄙视技艺的基本观点。 顽固派:“自来奇技淫巧,衰世所为,杂霸欢虞, 圣明无补。” 依传统教育观,君子必是“重义轻利”之人。“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自

4、古以来就成为区分劳力者与 劳心者的重要标准。 张盛藻认为:“臣愚以为朝廷命官必用科甲正途者, 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 宏远也。何必令其习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 之理乎”?如果令人才去学习这些技艺,必使其“重 名利而轻气节”。 倭仁则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 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倭仁认为:“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 有专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 王家壁讲得更干脆:“今欲弃经史章句之学, 而尽趋向洋学,试问电学、算学、化学、技 艺学,果足以御敌乎?” 2.是否违背了“用夏变夷”的原则 更令顽固派气愤的是,洋务派所倡导的技艺 之学,又全是西人之所为,

5、这就根本触犯了 “夷夏之大防”的古训。于凌辰说:“是古 圣先贤所谓用夏变夷者,李鸿章、丁日昌直 欲不用夷变夏不止!” 倭仁说:“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 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 人?” 杨廷熙认为;“历代之言天文者中国为精,言 数学者中国为最,言方技艺术者中国为备。” 因而有什么理由“自卑尊人,舍中国而师夷狄 ?”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都是从思想上到行 动上都立志维护封建统治的地主阶级代表。 奕訢:“臣等查阅倭仁所奏,陈义甚高,持论甚正 ,臣等未曾经理洋务之前,所见亦复如此,而今日 不敢专恃此说者,实有不得已之苦衷。” 新学与旧学,中学与

6、西学的矛盾冲突就这么交织在 他们的教育改革主张之中。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近代中国文化选择的产 物。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1861年,冯桂芬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 以诸国富强之术”两句话,勾勒出了“中体西用”的基 本框架。 1877年,李圭:“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 事为者,用也。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 此尤今之所不可不知也。” 1892年,郑观应:“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 以中学,辅以西学。” 1895年4月,沈寿康:“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 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96年8月,孙家鼐:“今中国创立京师大学堂, 自应以中学

7、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 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 。” 1898年5月,张之洞完成劝学篇,系统阐述了 “中体西用”思想。在张之洞那里,“体”被视作 根本原则,是立人立国之本。“用”被视为具体方 法,是立人立国之器。劝学篇始终以“尊朝廷 ,卫社稷”为第一义,以“保名教”、“杜危言” 为己任,强调讲西学必须先以中学固其根柢,否则 “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从而使“中体西用 ”的时代特色和阶级特色最终明朗化而被确定下来 。 劝学篇一书分内外两部分。内篇由9 篇文章组成,主旨在教育人们恪守孔孟之道 ,遵奉三纲五常,忠于清朝

8、统治者。外篇 由15篇文章组成,主旨在教育人们在不妨 害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变通旧制,开拓眼界 ,学习西政和西艺,以达到富国强兵、挽救 危亡之目的。内外两篇的思想,有机相连:“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 以开风气” 哪些风气应该更新?第一,要破除视科技为“奇技淫巧”的传 统观念,树立农工商兵皆须设学的思想;第二,要树立“出 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 三年”的观念;第三,要树立“非天下广设学堂不可”的观念 ,尽快建立分班分级逐年晋升的学校制度;第四,要改变闭 目塞听、坐井观天的格局,广译书,多办报,开铁路;第五 ,要破除“乡会试仍取决于时文”的陈腐观念;第六,要

9、会通 中学西学,做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 西学应世事”;第七要树立正确的变法观念。“夫不可变者, 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 评价: 从理论上看,这个口号“中体西用”是经不起推敲的 。 体与用本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体与 用是统一的。 中体西用论割裂了体用的统一。 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情势下,这一口号在一定程度上 满足了封建士大夫民族优越感的心理需要。 这一口号所采取的折衷主义形式,实际上是 以消极的态度来适应世界历史变化的潮流。 但是,它又具有历史的正当性。 如果没有维护“中体”的名义,要引进西学是 根本不可能的。 事实上,中国近代化正是在“中体西用”的 旗帜下迈开第一步的。 对晚清教育改革的影响: 它催发了新式教育的产生。 推动了西方教育制度的传入。 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 阻碍了近代的教育改革,使清末的任何教育 改革成果都只能达到以新卫旧、以西补中的 目的,而不能真正完成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 育的过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