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写作第一章-基础知识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1936181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秘书写作第一章-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秘书写作第一章-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秘书写作第一章-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秘书写作第一章-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秘书写作第一章-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秘书写作第一章-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秘书写作第一章-基础知识(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秘书写作基础知识第二节 应用文的主题第三节 应用文的材料第四节 应用文的结构第五节 应用文的语言第一章 应用文概述第一节 应用文概述第一节 应用文概述应用文的概念 应用文的特点 应用文的类别 应用文的作用应用文是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处理公共事务,以及人民群 众处理个人事务使用的,具有直接价值 和惯用格式的文书,是解决问题、处理 事务、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行 政公文、事务文书、经济文书、司法文 书、礼仪文书等,都属于应用文的范畴 。概念特点实用性真实性规范性针对性时效性简明性类别公务文书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 企事业单位在处理公共事务过 程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规范体 式的文

2、书,包括通用文书和专 用文书。 通用文书包括国家行政机关 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的13种行 政公文及事务文书、规章文书。 专用文书包括经济文书、司法 文书、外交文书、军事文书等。私务文书是个人处理自身事务表 达意愿、主张、情感,为特 定目的而书写的应用文。包 括致词、申请书、自荐信、 感谢信、计划、总结等。通用文书专用文书行政公文(13种)事务文书财经文书司法文书科技文书外交文书军事文书私务文书条据书信致词礼仪文书作用21345领导指导作用规范准绳作用沟通协调作用宣传教育作用凭证依据作用主题的含义 主题的作用 主题的确立 主题的要求第二节 应用文的主题应用文的主题是应用 文章的内容所表达的基本 思想

3、或明确意图。含义古人云:“主脑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主题在文章中是贯穿首尾支配一切的中心,喻为文章的灵魂。(一)主题是应用文的灵魂(二)主题是应用文的统帅作用质量的高低 价值的大小 作用的强弱 生命力的长短材料的选择 结构的安排 语言的调遣 表达方式的运用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生命力的长短全取决于主题是否正确。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调遣表达方式的运用全受制于主题并为主题服务主题是灵魂主题是统帅(一)来源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规章制度、上级的指示精神;(二)来源于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的实 际情况。依材取义,提炼主题。确立(一)正确一是写作意图要合法,即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二是

4、写作意图要合情,即符合实际情况(二)鲜明表现为旗帜鲜明、观点突出(三)单一一篇应用文只有一个主题,即一文一事(四)新颖具有鲜明的个性,体现时代精神要求材料的含义材料的作用材料的搜集材料的选择第三节 应用文的材料材料是作者在生活中搜 集到或写进文章,用于表达 主题的事实和道理。含义对“材料”的理解:进入作者视野而未写入文章的材料 原始材料经过筛选、整理而写入文章的材料 加工材料 原始材料: (素材) 加工材料:(题材、材料)粗糙、零碎、杂乱 精细、系统、条理 (一)材料是形成主题(观点)的基础(二)材料是说明主题(观点)的支柱作用“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举例:某一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调查材料: 第

5、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决定材料的取舍 第二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综合归纳,给材料分类1、某一店购进原料,未验收,少报损2300元。 2、某一店售棉胎款158000元,不入账损失1000多元。 3、有些店利润结算不实每年查补税利总额30万左右。 4、有些店经营条件差,仓库狭小;或几家合用货栈。 5、有一店去年去采购晴纶毛线,没有完成采购计划。 6、有些店资金管理差,大量应收、预付款被拖欠占用。 7、有些店多发加班费2000多元。 8、有些店返聘退休人员不办手续,乱立名目开支补贴。 9、有些店没有建立最基本的进料、发料验收手续。 10、某店有些职工借出差之机游山玩水,费用照报销。 11、全行业去

6、年的总费用比前年降低2、2。 12、全行业这几年的流动资金逐年增加。 13、有些店的费用报销审核有不按制度报销的情况。 14、有店一青年没学过会计,学了几月即任主办财务。不属财务问题 属于正常现象应属成绩而非问题不应是问题基础管理混乱资金管理不善费用审核不严利润结算不实辩论赛-热爱祖国演讲会-五四精神书法赛化妆舞会篮球赛象棋赛CS赛_宿舍评比墙报评比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专业技能艺术修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培养 高素质当代大学生的有效途径材料的搜集: (多)搜集的途径:调查研究搜集的要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长袖善舞,多财善贾”搜集的类型:概括材料和典型材料具体事例和统计数字现实材料和历史材料正

7、面材料和反面材料(一)明确调查内容(二)确定调查方法(三)进行分析研究搜集(一) 明确调查内容材料来自社会实践。材料按照存在的形 态,分为事实材料和观念材料。事实材料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人、事、物, 包括现存的和以往的。观念材料包括政策性材料,人文、科技材 料。事实材料: 概括材料和典型材料具体事例和统计数字现实材料和历史材料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观念材料: 方针政策人文科技经典理论科学定理警句格言 (二) 确定调查方法1、调查的方法 (1)普遍调查对一定范围内的所有对象逐一进行调查的方法。 (2)非普遍调查指的是在一定调查的总体范围内,选择对象进 行调查。分为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 2、调查

8、的方式 (1)实地调查法 (2)文献调查法 (3)问卷法 (4)座谈法(三) 进行分析研究整理材料分析材料(一)选材要为表现主题服务(二)选择真实、典型的材料(三)选择新颖的材料选择选材总原则:围绕主题选材、为表现主题服务材料的本质意义与观点相一致选材的要求: ( 精)一、选择真实的材料信而不诞二、选择典型的材料有代表性三、选择新颖的材料有时代感主题-喻为灵魂材料-喻为血肉结构-喻为骨骼语言-喻为细胞文章写作诸要素: 人们对文章的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结构的含义安排结构的原则结构要求第四节 应用文的结构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 组织构造,指的是文章中整 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 的关

9、系。含义1、是表现主题的重要步骤;2、是作者思路的具体体现;3、是构成文章的重要手段。作用:(一)准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 在联系(二)服从并服务于表现主题的需要(三)要适应不同文种的特点和要求原则结构的内容: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一)层次清晰、段落分明(二)衔接自然、彼此照应(三)首尾圆合、浑然一体要求(一)层次清晰、段落分明1、层次(1)层次的含义: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2)层次安排的方法:并列法(横式结构)递进法(纵式结构)综合法(纵横结合式) 2、段落(1)段落的含义: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2)段落安排的方法: (与层次安排的方法相同)(二)衔接自然、彼此照应1、

10、过渡 (1)过渡的含义:文章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2)过渡的方法:(1)用序数标明内容的序列(2)使用过渡语和惯用句式 2、照应 (1)照应的含义:文章前后文之间的关照呼应。(2)照应的方法:(1)首尾照应 (2)题文照应(3)前后照应(三)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常用的开头方法 说明式 概述式 简介式 引叙式 结论式 提问式常用的结尾方法 期请式 总结式 说明式 号召式 展望式语言的概念语言的文体特色应用文语言的要求 第五节 应用文的语言含义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的交际手段。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老舍先生曾说过:“我们既然搞写作,就必须掌握语言技巧

11、。”应用文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决定了应用文的语言具有不同于其他类文体的风格和特色。不同文体的语体特色:文学作品形象性、生动性、直观可感性科技著作精确性、严谨性、客观性政论文章倾向性、逻辑性、鼓动性事务文书准确性、简明性、程式性u 准确 u 简明u 朴实u 庄重要求(一)不讲不实之辞(二)用词准确(三)防止歧义准确l简而得要、陈言务去 l不要苟简,简要立足于明 l恰当使用概括性的语言 l恰当使用模糊语言 l在句子组织、运用上下工夫简明朴实朴实的语言风格体现为:重实用、去浮华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礼貌得体(一)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不 用方言口语(二)使用专门用语庄重第一章 作业: 一、填空题: 1、应用文

12、按功能作者分,可分为 和 . 2、应用文明显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是 . 3、收集材料的途径是 . 4、应用文的语言要求是 , , , . 二、判断题: 1、主题是应用文各要素中最具决定意义的要素.( ) 2、掌握了格式就等于学好了应用文.( ) 3、应用文的结构指的是文章的内部与外部的组织构造.( ) 4、应用文语言的要求之一是准确性.( ) 三、选择题: 1、在应用文中,主题与材料的关系是:A、并列关系 B、对立关系C、递进关系 D、统帅与被统帅关系 2、就材料而言,“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指的是:A、材料的选择 B、材料的收集C、材料的应用 D、材料的鉴别 3、应用文结构中,层次段落安排的方法有:A、并列法 递进法 B、首尾圆合法C、叙议结合法 D、转折连接法 4、应用文使用序数的要求是:A、(1)、1、(一)、一 B、1、(1)、一、(一)C、一、(一)、1、(1) D、(一)、一、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