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成绩不良的诊断与预防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51916686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业成绩不良的诊断与预防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学业成绩不良的诊断与预防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学业成绩不良的诊断与预防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学业成绩不良的诊断与预防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学业成绩不良的诊断与预防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业成绩不良的诊断与预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业成绩不良的诊断与预防(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业成绩不良的诊断与预防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系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马和民目录一、从若干现象说起二、学习成绩研究是一个复杂问题三、如何分析学业不良问题?四、在学校层面如何改变学业不良?一、从若干现象说起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案例四案例1:学习成绩差竟成“残疾人”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某村小学,因两学 生成绩不好,为不影响学校的教学、 升学、教师年度考核,以学校名义出 具材料,瞒着学生及家长,办理了残 疾人证。人民法院报 7/4/2004案例2:中国有5000万差生 2001年6月,全国少工委的一项抽样调查, 推断出一个骇人的结论:大致每六个学生中 就有一个“差生”。 这意味着:在全国近3亿学生中,

2、被老师和 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可能将达到5000 万人。 问题是:谁是“差生”?差生的“标签”是谁界 定的?他们有权界定“差生”吗?真有那么多 “差生”?-案例3: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疾病 秦某,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秦某父 亲是一名装卸工,一心希望儿子能出人头地 ,对秦某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 可秦某贪玩好动,成绩平平,经常遭父亲打 骂。冬天,秦父为惩罚儿子,竟然让秦某身 穿单衣站在冰天雪地之中持续3小时以上。 秦某因精神长期处于恐慌中,又经常吃不饱 饭,从 1997年初开始生病,秦父认为是小孩 子装相,迟迟不给治疗,直到1997年4月,秦 某的病情出现危急情况时,才被送到医院。

3、案例4:初三女生因调座位而自杀 15岁的林林平时学习成绩较好,在某中学 快班,近期学习成绩下降,老师就将林林 从教室前排调到最后一排。想不通的林林跑 回家中找出剧毒农药甲胺磷喝下10毫升, 随即出现恶心、呕吐、口吐白沫等症状,被 家人发现急呼120送往中南医院抢救。 经过三天的抢救,林林脱离了危险。 调座位本是老师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教育 手段,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十分敏感,以致孩 子走极端。 对现象的反思 一个基本事实:“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 论英雄”业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常规,“竞 争性的学校制度”无法彻底改变。 进入学龄期后,每个儿童都会受到各种评价 ,然而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则是学业成绩 。

4、学业成绩同时也是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最重 要尺度。 必须研究影响学业成绩的原因但,这是一个复杂问题!二、学业成绩研究是一复杂问题 学习发生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所有层面 ,就其内容而言,涉及知、情、意、行各个 领域,这是一个复杂问题域;就其结果言同 样复杂,表现为外显的或内隐的变化。 人类的“系统学习”发生于学校教育情境中, 故学什么?为何学?怎样学?学得怎样?等 问题就构成了一个庞杂的问题域。 这里我们进入了一个相对具体的问题:如何 进行学习评估?1、学习评估的内容 学习评估也叫“学力评估”,表示“个体在学识 上达到的程度,反映个体所获得的实际知识 与能力的水平”。 对学力的理解不同,影响到对学

5、习结果的判 定。较流行的是分类评估: 认知领域(知识、理解力、解决问题能力) 、 技能领域(语言、操作、运动、作品、音乐 等) 情感领域(态度、兴趣、习惯、鉴赏)等。学习评估的指标与方法 如何评估学习的结果?主要有两大类指标: (1)成绩:反映学校中“系统学习”的结果。 历史最久、影响最广。 其评估方法主要有二:评分(定量的)、评语 (定性的)考试、考查、测验 (2)智商:反映个体的智力高低。 其评估方法主要是:智力测验。“多元智能”。 (3)还有其他的如“情商”反映个体的社会生 存技能,涉及态度、情感、自我控制与调节 等方面。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勒维成绩评估的分类 以成绩为标准的分类是最

6、广泛的。 大致流行以下几种分类标准: l优生与差生 l学业成绩优良、中等与不良 l学业成功与学业失败 l也有一些其他分类(1)优生与差生这是使用率最高,同时又是最富歧义的分类标 准。有广、狭两义。 以“差生”的广义界定为例,可从不同层面分 析: 行为角度:偏差、不良、越轨、违法犯罪等 性质角度:特殊、问题、学业困难学生等 表现角度:后进生、难教生、无能生等 特征角度:单差生、双差生等。 广义的“差生”实际上涉及三类: “成绩差生” “品德差生” “纪律差生” 狭义的“差生”是指“学业不良”,也分三类: l 智能发展迟缓所致的学业不良 l 一般性学业不良 l 暂时性学业不良(2)成绩优良、中等与

7、不良 这是用于一般描述学习成绩表现的术语,在 国内外研究文献中使用频率很高。 两者间还存在“学业成绩中等”的类别。 学业不良的征候: l 缺乏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性 l 对较难的学习任务持消极态度 l 不愿评价自己的成绩 l 不能掌握概念和规则等 l 在性格上表现为退缩等(3)学业成功与学业失败 这也是一对充满歧义的概念。原因在于“成 功”与“失败”涉及多种主、客观标准 例如:学生个体的预期目标、教师的工作目标 、学校的期望目标、社会文化目标(如同 “学历=成功”、“考试落第=学业失败”)、家 长的心理目标(依据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而 变化)等 这意味着“学习成败”的判断,同样缺乏一种共 通

8、的标准。 此外,还有“学业障碍”、“学业困难”、“学 习落后”等小 结 关于成绩评估的分类,尽管存在多种标准, 但使用“优良”、“中等”与“不良”的分类比较 客观,也符合国际通用的规则。 必须明确的是:很难找到一种十分客观、公 正、符合个体事实的成绩判断标准。尤其是 很难找到一种能够测定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 在能力的标准。 其原因除了测量工具本身问题等之外,还与 学业成绩的特性有关。学业成绩的特性 “累积性”:长期评价的后续反映。 “相对性”:既见于个体的纵向比较、也见于 横向比较、更见于国际比较。 “可逆性”:期望效应、标签论典型地说明了 这一点。 “社会性”:“文化差异论”、“文化剥夺论”等

9、 。应认识到成绩评价中存在的若干疑问 难以识别显性、隐性;或真性、假性的学业 成绩,尤其在界说“学业不良”或“学业失败” 时更应谨慎。 关注成绩预报的准确性问题,“高分低能”现 象、“女生优势”现象,或许也是对现行判断 标准的批判。 难以测定实际的教育结果:考试内容大多为 认知性,而对那些创造性、建设性、批判性 的精神与才能,社会认识、分析与解读能力 等教育结果比较难以测定。 难以测定个体的潜在能力或发展趋向 :个体认知与才能的多样性、个体认 知与才能发展的阶段性等特征,往往 是现行标准所难以判别的。 结论:对学业不良的表现、原因、对 策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均应持 审慎的态度、科学的精神。

10、三、如何分析学业不良问题? 学业不良研究的三个方向 学业不良的诊断需要多维视野 改变学业差异的策略也往往是不同的(一)学业成绩的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中标准化测验运动的发展,尤 其是IQ测验、学业成绩测验、学术能 力倾向测验的兴起,意味着学业不良 问题开始成为一个学术问题。 19世纪以来,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学业 不良问题主要关注学生、教师的个体 特征(1)学生个体特征与学业成绩 分析变量主要涉及:智力差异、认知结构、 人格特征。智力差异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1950年代之前,智力差异构成了学业不良的 主要解释。 智力差异又是如何产生的?这涉及到绵延一 个多世纪的“遗传论”与“环境论”之争,尚未 达成共

11、识。智力差异的成因1、遗传决定说: (英)高尔顿(早期代表)的孪生儿研究 (英)伯特(1966)孪生儿研究80% (美)詹森(1969)孪生儿研究80% 2、环境决定说: (美)华生(1920年代):“给我一打健康儿 童,让我可以在完全控制的环境中去培养, 我能使任何一个儿童变成任何一种人物。” 3、UNESCO的结论是智力的遗传性在40-70% 间小结:关于智力差异的成因 总体而论,以下观点是可以被接受的: l 遗传与环境在智力差异成因中共同起作用 l 遗传与环境各自贡献率的大小,主要是在孪 生儿研究中得出,缺乏全面性 l 尽管某些心理特征的遗传性很强,但这并不 意味着环境因素不能改变之 l

12、 智力的群体差异研究,所证明的更多是环境 因素的重要性。 l 更值得研究的问题:是怎样的环境因素导致 了智力差异!智商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1950年代,盛行的是关于IQ与学业成 绩的关系问题。 结论是:IQ并不代表学业成绩 IQ仅与学业成绩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这意味着IQ只是影响成绩的一个因素 ,绝非唯一因素,也非主要因素。 随之兴起的认知心理学,强调了认知 、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影响成绩的认知与非认知因素 1950年代末,认知心理学对学业成绩作了一 种全新的解释:影响成绩的因素涉及两大类 : 认知因素:认知结构、认知发展水平 非认知因素:动机、人格特征、教师特征、 班级集体特征等。 主要成果 1

13、、“认知结构”(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是影 响学业成绩的主因。同时开创了一种全新的 解释学业成绩的研究领域动机与学业成绩 心理学特别强调直接指向学业成绩的“学习 动机”的重要性 一般围绕三个问题研究学习动机:引发某种 行为的起因?引发目的的起因?引发持续追 求行为的起因? 最著名的动机理论有: l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l 麦克勒伦等人的“成就动机”论:区分了追求 成功的需要;避免失败的需要。两者均与成 绩有关3、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论:他强调了激发学 习动机,至少应包括:认知内趋力、自我提 高内趋力、附属内趋力。 并认为:这三种内趋力在个体身上的表现随年 龄、性别、家庭、人格特征等不同 。在不

14、 同个体、个体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其学习成 绩的内趋力是不同的 例如:即使同为“附属内趋力”,儿童期以“父 母或教师”的赞许为重;青少年期“同伴赞许 ”构成一种重要的附属内趋力。(2)教师特征与学生成绩的关系 主要包括: A、教师认知特征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B、教师人格特征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C、教师期望水平对学生成绩的影响A、教师的认知特征与教学效果 教师认知能力最最突出的指标之一,一度被 认为是IQ。但是关于教师的IQ与成绩的关 系,大多数研究表明,一方面,教师的智力 与教学效果之间并不存在高相关;另一方面 ,也表明,教学工作要有一定的IQ水平。 这说明,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是一项复杂劳动 ,教师认

15、知因素中还有其他特征起到了比较 大的作用。 教师的知识准备与教学效果 根据常识,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但1950年代的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水平与 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并无显著正相关。 关于教师知识准备程度及质量,与其教学效 果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只有较低正相关。 结论是:与教师的IQ一样,教师的知识准备 也存在一个最低的临界线问题。 那么,还有哪些认知特征影响教师的教学效 果?l 教师专业的特殊能力 新近的研究表明,教学工作需要一些特殊能 力,主要是: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 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思维的条理性、 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学生成绩之间 有比较高的正相关。 启示:在教

16、师最重要的专业知识中,实际上 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最为重要。B、教师的人格特征与教学效果 对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教师人格特征:(1)教师基于真诚的同情性 教师需要把教学工作看成是一项“人心工程” ,成为激励学生的创造者和激励者。 教师的创造和激励力量的源泉是真诚,诚以 待人,关爱学生。 例如:真诚地欣赏对方、欢迎对方、肯定对 方,真诚地提出批评。这是一种真正平等的 “对话”或“交流”的关系。(2)教师对学生充分的信任 师生之间存在着“制度性冲突”:控制、被 控制;树立与抵制权威;管理与被管理- 但这种“制度性冲突”可以经由人际关系的 协调,尤其是处于“强势地位”的教师的协 调而产生变化,这里一个重要变量是“信任 ”。 当教师赢得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