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十校2018版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1794099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9.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8版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8版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8版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8版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8版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8版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江淮十校2018版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安徽省江淮十校安徽省江淮十校 20182018 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试题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试题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 本题共本题共 2222 小题小题, ,每小题每小题 2 2 分分, ,共共 444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足符合题目要求的。项足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由天了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返);按品秋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大瓦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据此判断“籍田”

2、之礼A. 形成于西周时期 B. 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C. 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 D.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答案】B【解析】 “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等字眼说明不同等级由不同的规定,所以据此判断“籍田” 之礼是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的,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等级而非重农抑商,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小农经济的形成问题,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籍田” 之礼其实在于维护等级制度。2. 表 1 是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那县的数量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时间州数郡数

3、县/候国数西汉末131031585东汉中叶131051150西晋191731232南北朝初期38313(加镇 20)1376南北朝末期275663约 15002表 1A. 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 郡国制盛行C. 中央集权加强 D. 地方制度更替频繁【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那县的数量整体上在增加,这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藩镇割据问题,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郡国制盛行是在西汉初年,选项 B 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制度基本稳定,更替并不频繁,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

4、“地方州那县的数量整体上在增加其实是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3. (唐)李华中书政事堂纪曰:“政事堂者,自武德以来,常于门下省议事,即以议事之所,谓之政事堂。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覆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 ”据此判断唐初政事堂的历史作用不包括A. 划定了君权的具体范围 B. 强调了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C.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 促进了、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答案】C【解析】政事堂是唐代宰相的议事处。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但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系,选 C 是

5、符合题意的,正确;“君不可”等字眼说明唐初政事堂划定了君权的具体范围,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臣不可悖道于君”等字眼说明唐初政事堂强调了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常于“门下省”议事足以证明唐初政事堂也促进了、三省六部制的完善,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4. 余英时在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一书中提到:“中国政治上的反智传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但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反智为其最主要的特色。相反地,至少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在和其他文化相形之下,还可以说是比较尊重智性的。自汉武帝以来,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政治上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

6、准。 ”下列3选项符合材料主旨的是A. “反智”是中国政治传统最主要特色 B.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C. 科举制度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D. 按知识标准用人体现传统政治的尊智性【答案】D【解析】 “中国的传统政治还可以说是比较尊重智性的”足以证明材料的主旨就是强调传统政治的尊智性,所以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反智为其最主要的特色,所以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科举制度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而非科举制度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

7、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体现的是体现的是传统政治的尊智性。5. 明代西园闻见录记载“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这首诗主要反映了明朝时期A. 土地交易频繁 B. 土地私有制确立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政府不抑土地兼并【答案】A【解析】 “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意在强调土地交易是非常频繁的,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在战国时期,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未体现出政府不抑土地兼并的信息,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点睛:本题解题关

8、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仅仅是反映土地交易频繁。6. 清代康熙皇帝有 35 个后妃和 24 个儿子,嫡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后被废。最终康照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做继承人,秘密建储制由此开始。该现象在实质上A.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 体现了一夫多妻制的弊端D.说明了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C.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答案】A【解析】康照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足以证明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所以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B、C、D 均不是现象的实质而只是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4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康照帝根据“自己”的标准来选择皇子,这是君

9、主一个人说了算,这是君主主的权力在加强。7. 1874 年李鸿章指出:“军兴以来,凡有可设法生财之处,历经搜刮无遗。商困民穷,势已岌岌。 ”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 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征收厘金 C. 兴办民用企业 D. 向外国银行借款【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而兴办民用工业,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后,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是兴办民用工业而非征收厘金和向外国银行借款,选项 B、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洋务派兴办民用企业的目的解决军事

10、工业的困难。8. 表 2 是抗战时后方工矿业发展的状况表 2年份1937193819391940194119421943合计设厂总数63209419517866113810494261国营厂数327731111286172475民营厂数6018234640673810779773786下列对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 实业救国思想和战争需求的刺激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C. 工业生产被官僚资本垄断 D. 日本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答案】A【解析】1937 到 1943 年中国处于抗战时期,实业救国思想和战争需求的刺激均会推动这一时期工业发展,选 A 是符合题意的,

11、正确;到 1937 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因抗战而中止,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国营厂数并不多说明工业生产并未被官僚资本垄断,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1937 到 1943 年日本是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59.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认为:“14 年抗战”的提法,意味着“九一八”以来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有利于对日本侵略罪行的完整揭露。对于这种看法(“14 年抗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 B. 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C. 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

12、的错误历史观 D. 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答案】D【解析】 “九一八”以来国民党也有爱国将领进行抗战,所以“14 年抗战”的提法并不是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4 年抗战”的提法的确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也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选项 A、B 不符合题意,排除;“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足以证明” “14 年抗战”的提法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10. 表 3 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确立了新型的国家架构B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13、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彻底破环D1982 年宪法的颁布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表 3A. A B. B C. C D. D【答案】B【解析】 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确实开始走向了正常化,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个制度的确立不足以确立一个新型的国家架构,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未遭到“彻底”破环,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1982年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新章程而非标志着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11. 图 1 是一幅名为毕竟,我们有许多

14、共同之处的漫画,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最有可能是6A.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深陷越战泥潭,急欲改善中美关系B. 1972 年,日本受中美关系改善的刺激微,积极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C. 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为缓和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境地,希望改善中苏关系D. 1950 年,新中国为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而与苏联结盟【答案】C【解析】北极熊代表的是苏联,熊猫代表的是中国, “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意在强调苏联希望改善中苏关系,即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漫画反映的是改善中苏关系而非中美关系,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漫画不涉及中日邦交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漫画不涉及中苏结盟

15、问题,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12. 表 4 是中国农村家庭年平均收入(元)表 4年份19781980198519902001总收入152216.2547.39902366纯收入133.6191.3397.6686.31856.7农业家庭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A.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C. 基层民主不断加强扩大 D. 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的建立【答案】B【解析】1978 到 2001 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也是不断深入的,所以才有了农业家庭收入的提高,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城市改革,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农业家庭收入

16、提高和基层民主无直接的关联,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1978 到 2001 年农业家庭收入提高不仅仅是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的建立这一个原因,选项7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13. 亚里士多德曾在政治学中指出“作为团体中的一员,公民之于城邦恰恰好像水手之于船舶各司其事的全船水手实际上齐心合力于一个共同的目的,即航行的安全。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主旨类似的是A. “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 B. “所谓平等,就是穷人不占富人的便宜”C.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D. “最大的荣誉是保卫祖国的荣誉”【答案】C14. 罗马法不愧是近代和现代法律的先驱, “它包含的封建关系最少,而包含的资本主义法律关系却是最多。 ”下列选项中无法体现“资本主义法律关系”的是A.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B. “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以 25 阿斯的罚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