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功能建设情况调研提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32919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功能建设情况调研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生态功能建设情况调研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生态功能建设情况调研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生态功能建设情况调研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生态功能建设情况调研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功能建设情况调研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功能建设情况调研提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X生态功能建设情况调研提纲大家好!我代表X 人民政府,向各位莅临我县调研生态功能建设情况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 X生态功能建设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一、 X 基本情况X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X 藏族自治州南部。东与久治县接壤,东南与班玛县相连,南与四川省色达县、西南与四川省石渠县为邻,西北与玛多县为界,北与玛沁、甘德县隔黄河相望。巴颜喀拉山脉从西北向东南横贯全境,将达日分为长江、 黄河两大水系。 黄河从西向东依北流境340 公里。最高海拔5200 米,最低海拔3820 米,平均海拔4200 米。无明显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无绝对无霜期。最高气温

2、23.2 ,最低气温-34 ,年平均温度为-0.5 ,昼夜温差为 1525,年平均降水量540.6 ,年平均蒸发量1205.9。全县土地总面积2226.37 万亩( 14842 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2102.49 万亩,占总面积的94.46%;可利用草场1676.36万亩,占草场面积的79.73%。退化草场面积1173万亩,占草场面积的70% 。中度以上鼠害面积850 万亩,占可利用草场的50.71 ;黑土滩面积960 万亩,寸草未生,不宜居住和生产, 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7。草场年平均退化速度为 14。全县饲草基地平均可食鲜草产量为256 公斤/ 亩。2 X现辖 9 乡 1 镇, 33

3、个牧业村, 110 个牧业生产合作社(含吉迈镇扶贫联社) 。 2011年底全县总户数10516 户、 30995人。 其中: 从牧人员 8278 户, 24402 人。 农牧业总产值7657.82万元、牧民人均收入2063.42 元,存栏各类牲畜235902 头(只、匹),其中牛144418 头,羊 87283 只,马 4201 匹。二、生态功能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一)加强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各项措施。一是建立组织管理体系。严格按照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各项举措,探索建立了项目建设法人制、项目建设监理制

4、、 项目建设招投标制、工程建设合同制、县级财务报账制等各项规章制度,并逐步完善形成了牵头单位发动、成员部门联动、各乡镇政府配合的工作机制。近年来,我县每实施一项生态保护项目或治理工作,都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与乡、乡与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强化责任落实,确保了每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利用各种形式,深入基层,广泛宣传草原法、X 草原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天然草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长期性,不断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及牧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草地生态保护意识 , 树立依法保护草原和科学、合理利用草地的思想, 为天然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三是积极进行

5、试点示范。通过试点, 总结经验 , 以窝赛乡直却村为示范点,于 2010 年启动生态畜牧业,并逐步向其他32 个牧委3 会逐步展开,目前已经完成了全县33 个牧委会的生态畜牧业构架搭建工作,成立了相应的经济合作组织,正积极探索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组织形式。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以满掌乡为重点的生态恶化区监测调查工作,并对其进行了率先治理。以点带面,全面落实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草原超载过牧的问题。(二)认真组织开展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着力构筑生态功能建设。一是精心组织实施以草定畜、生态移民、退牧还草、围栏禁牧、灭鼠、黑土滩治理等为主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促进草原生态恢复。

6、自2005 年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2.24亿元。其中投资892.37 万元分别在吉迈镇、德昂乡、特合土乡、建设乡实施了封山育林项目,共封育林木14.57 万亩,使易遭破坏及稀疏林地得到有效保护;投资1326.98 万元在十乡镇实施了草原鼠虫害防治工程,防治鼠害面积1346.72 万亩,鼠害面积由过去的 850 万亩减至 338 万亩,鼠害得到了有效遏制;投资 1327.08 万元在特合土、莫坝两乡实施了建设养畜工程,修建暖棚、畜圈、贮草棚共375 套,人工饲草基地5 亩;自2003 年至 2012 年,投资 13439.83 万元先后在桑日麻乡、特合土乡、莫坝乡、满掌乡、

7、吉迈镇、特合土乡、建设乡、上红科乡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围栏禁牧3447 户,移民搬迁牧户 508 户,受益牧户占总牧户的55.7%;围栏草场463.53万亩,搬迁禁牧草场346.14 万亩, 完成退化草地治理26.96万亩(包括黑土滩治理16.06 万亩) ,共核减牲畜302584 个4 羊单位。通过实施围栏和搬迁禁牧,围栏内草场恢复明显,近年来治理区生态明显改善和恢复;投资495.4 万元先后在特合土、满掌乡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修建房屋429 套,搬迁移民 429 户 1833 人,核减牲畜53811 个羊单位, 2005 年至 2011 年共完成汽修、工艺石匠、餐饮服务、家庭防疫等科技培训

8、620 人,扶持示范户65 户,带动培训牧民640 人次,部分生态移民投身二、三产业,增加了收入,截止2011年底移民社区人均纯收入1115 元;总投资88.1 万元修建了130 的防火库及车库,购置防火器材535 台(套),技术培训 190 人次。二是加强虫草限采工作。每年在全县范围内抽调 120 余人赴各乡镇开展虫草限采工作,并由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配备交通工具,不断加大虫草限采工作力度,严格禁止外来人员采挖,努力实现科学管理、合理采集、保护生态、群众增收、地区稳定的五赢目标。(三)扎实开展畜牧业工作,为生态功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一是认真开展牲畜核减工作,自2003 年我县实施退牧还草工程

9、尤其2005 年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以来,严格落实“以草定畜”各项措施,认真核减牲畜,全县牲畜从 2003 年的 41.8 万头(只)减少到2011 年的 28.21 万头(只),切实减轻了草场的压力,缓解了草畜矛盾,保护了天然草场。二是积极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去年 3 月初,我县启动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以 94 年承包牧户为主,开展了草场承包界线的确认和承包草场牧户的进一步核实,对有草场界线争议的,先解决争议,5 明确了四至界线;对联户承包的草场,采取牧户之间达成承包协议办法,签订协议书,按户确定补偿奖励基数。按照草场植被退化程度和草场生产能力,合理划定禁牧区

10、域和草畜平衡区域,并以2010 年的牲畜存栏数,对草畜平衡区的减畜数量进行了核算。 目前已完成完善草原承包、划定禁牧区、落实基本制度、核定草原载畜量、核实牧户、搜集本底资料和建立电子档案等六项主要工作,正筹备资金的发放切实将这一惠民政策落实到牧户。三是积极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努力改善牧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我县自2009 年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以来,共完成投资14449.05万元,建设完成游牧民定居工程2947 套,完成建设总任务的55.6%。三年来,县委、县政府从工程建设、质量、进度、档案、管理、资金等方面严格要求,工程建设的群众满意度在96% 以上,取得了很好成效。三、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

11、是草地生态退化严重。自上个世纪70 年代,由于政策原因,过分追求牲畜百万大县,对草场进行掠夺式的经营,草地生态严重失衡、退化,鼠害面积逐年扩大。虽然近年来通过国家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趋势得到了初步缓解,但我县的中度草场退化面积仍有1447.57 万亩,草场退化已成为我县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县下红科、莫坝、满掌几乡大部分牧户长期到邻省、邻县走圈放牧,每年约有 1200 牧户 6000 余人, 12 万牲畜到外地租赁草场,这部分牧户已成为生态难民,严重影响了我县畜牧业生6 产的发展和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已成为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二是经济结构单一。第一产业比重大,但由于受自然

12、环境的制约,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偏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仍然处于分散的粗放性经营状态,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任重而道远,尤其是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培育以畜牧业为主、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举步维艰。虽然我县在各村组建了生态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基本框架,但组织化程度较低,且很难找到引领村级组织、壮大组织规模的产业。这种境况直接影响着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三是草原管护工作难度大。自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以来,已有 6 个乡镇已实施减畜禁牧。今年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第二年,我县的禁牧区面积将达到1360 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1% ,禁牧面积大,但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持,牧民群众的管护积极性

13、不高,这给后期的管护工作增加了难度。五是生态移民社区配套设施及相应的补偿标准过低。修建搬迁房屋投资标准低, 加之近年来材料、 人工工资等不断上涨,以现在的投资标准很难修建经久耐用的房屋,搬迁牧民的定居点建设将成为一大难题。移民搬迁后水、电、路、教育、卫生、管理用房等基础设施未能同步建设,影响了移民搬迁的积极性,制约了移民区的教育工作,孩子不得不在原来所在的乡寄校上学,父母和孩子分居, 即增加了家庭的负担, 又影响了群众搬迁的积极性。实行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后,国检给予搬迁的牧户一定的7 补偿,但补偿是内地一般农业区退耕还林(草)的标准,不符合藏区实际。就我县而言,地处高海拔地区,经济与社会各项事

14、业发展滞后,除牛奶、皮毛等未经加工的畜产品以外,其他生产生活必须品都是从省城西宁运来,所有物品价格比西宁超过一倍多,况且搬迁下来的移民牧畜核减后,无任何生产生活资料,以前自产自用的畜产品在内的所有生活必须品都要用现金购买。以一户五口人的家庭来计算,每月仅在食物和燃料上的开支就达3000 元。生态移民的生产生活成本远远高于每户每年6000 元的补助标准,这给生态移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困难。四是牧民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对畜牧业的投入意识、商品意识、信息意识、优良畜种意识、科技意识不强,先进地区的经验和现代化科学技术很难推广,传统的头数畜牧业经营管理模式和落后的生产方式禁锢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五是后续产业

15、培育难度大。生态移民长期以游牧为主,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差,观念落后,就业、创业、增收意识不强,一旦脱离了畜牧业,短期内很难从其他产业来获得收入。四、今后工作的建议一是加快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构筑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加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积极稳妥地做好生态移民工作,继续实施退化草地的恢复和草地补播改良配套项目,使X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明显缓解。二是加强天然草原改良工作,加快牧区饲草饲料基地建8 设步伐,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把草原工作的战略目标由“经济”转为“生态经济社会”目标并重,生态优先。继续抓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建设项目和畜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和管理。通过合理使

16、用项目资金,完善牧民定居饲草料基地配套建设。积极改革放牧制度。随着牧民定居草料基地的配套完善和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效益的发挥,牲畜饲草饲料的供给将从温饱型向营养型方面发展。因此,要根据草场的分布、牲畜的放牧特点和生产环节的衔接等方面,不失时机地正确引导牧民改革传统放牧习惯,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调整各类草场的放牧利用时间和季节,有计划地实行轮牧、 休牧,使草原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坚持以草定畜,有计划地确定一定时期一定草场内牲畜放牧量。三是坚持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的转变。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二期工程的有利时机,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以增加牧民收入为核心,以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治理退化草地、改善人居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为重点,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发展畜牧业和保护草地生态的关系。合理利用天然草场,加大人工种草工作力度,综合应用灭鼠、灭虫、消灭杂毒草等治理的有效措施, 遏制草场退化, 恢复生态。 继续加强以牧民定居、牲畜棚圈、草地围栏等为主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