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向审美经验的过渡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1725825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美向审美经验的过渡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由美向审美经验的过渡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由美向审美经验的过渡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由美向审美经验的过渡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由美向审美经验的过渡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由美向审美经验的过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美向审美经验的过渡(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由美向审美经验的过渡 朱光潜,在他的美学代表作文艺心理学中 ,开宗明义地说:“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 :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 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是 美的问题还在其次。” 尽管朱光潜这里所说的“近代美学”主要指19世 纪盛行的心理学美学,“审美经验”这个概念也 是直到19世纪才开始出现的,但美学的主流由 美的研究向审美经验的研究的转向早在18世纪 就开始了。18世纪美学家对传统美的理论的批判 1、经验上的批判 2、现象学上的批判 3、逻辑上的批判经验上的批判博克(Burke)明确反对美在“比例(proportion)”:“将我们的目 光转向植物,我们会在那里发

2、现没有比花更美的东西;但是花差 不多具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具有各种各样的配置。那里的许 多鸟儿都极大地不同于这些比例标准的任何一种,不同于任何 其他的你可以用另外的比例确定的东西,它们还常常刚好相互对 立!但许多这种鸟儿都非常美丽。” 克姆斯(Kames)明确反对美在“多样统一(uniformity in variety )”:“虽然这个定义可能适用于这样或那样的类型,但远非 就是有关一般意义上的美:多样性与道德行为的美完全无关,与 数学定理也完全无关丑的对象中的多样统一,也不提供任 何愉快。将美定义为源自以一种多样统一的适当比例混合起 来的美的对象,是完全错误的以至于不能流行于世。” 唐纳德森

3、(J. Danaldson)明确反对美在“效用(utility)”或“适当 (fitness)”:“一只癞蛤蟆就像一只雉鸠一样符合其本性的目 的;我们可以评论人工装饰物,它们通常很少或没有效用。” 现象学上的批判 夏夫兹柏里(Shaftesbury)和爱迪生(Addison) 等人在18世纪初期就强调“审美态度(aesthetic attitude)”在审美经验中的重要性。这种审美 态度常常被构想为不受个人利益驱动的、对对 象的直接反应。由于发现了审美态度的重要作 用,18世纪的美学家们可以很容易从现象学上 来反驳从前各种美的理论:从前曾经以为可以 使事物变成美的事物的各种性质,诸如比例、 和

4、谐、多样统一、效用等等,现在统统失效了 ,因为对这些性质的感知往往与那种无利害的 、直接的审美态度相矛盾。 逻辑上的批判 斯丢沃德(Steward)在解释美这个词的多种词 义时,采取了一种十分类似于维特根斯坦的“ 家族相似”的策略。假定有对象A,B,C,D, E,A可能具有一种与B相似的性质,B可以具 有一种于C相似的性质,C可能具有一种与D相 似的性质,D可能具有一种与E相似的性质,“ 但同时不能发现任何性质共同属于这个系列中 的任何三个对象”。在斯丢沃德看来,美就是 这样一种概念,它适用的范围是如此之广,以 至于被称之为“美的”的事物中没有任何共同的 性质,由此,发现一种适合于所有美的事物

5、的 美的定义就是在逻辑上不可能的。 18世纪美学的基本倾向 对于美丑的判断,取决于主体的感觉( sense),趣味(taste),一句话取决于审美 经验(aesthetic experience) 康德的结论: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 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 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的方式进行判断的 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关于审美经验的几种流行观点 1、审美经验是一种纯粹的愉快(无功利、无 概念、无目的,不同于源自感官刺激和道德满 足的快感) 2、审美经验是一种完善的感性认识或自由的 想像(界于感性与知性之间) 3、审美经验是一种生命体验(所谓生命美学 、体验美学),甚至是一种

6、类似于宗教经验的 高峰体验(即所谓的审美超越)对审美经验的两种矛盾的看法 分离式的(detached)经验和介入式的( engaged)经验 外在者(outsider)的经验和内在者( insider)的经验 分享者(participant)的经验和旁观者( contemplator)的经验河水的表面终于变成了一本奇妙的书对那些没有受过这条河 的养育的乘客来说,这本书的语言是死的;但是对我来说,它不言 而喻,毫无保留,好像有声音的言说一样,向我倾诉着它最珍爱的 秘密真的,对那些不能阅读这本书的乘客来说,除了看到由阳 光和云影绘成的优美图画之外,他们什么也看不到;然而,对受过 训练的眼睛来说,这

7、些根本不是图画,而是最严峻的、生死攸关的 阅读内容。 现在,我掌握了河水的语言得到了对它有用的掌握。但我也 失去了一些东西。我失去了那些在我有生之年再也不能恢复的东西 。所有的雅致、优美和诗情画意都从这条宏伟壮丽的河流中消失了 !我至今在脑海中仍然保存着一幅令人惊奇的日落景象,那是我对 汽船尚感新鲜时亲眼见到的。宽阔的江面变得血红;在中等距离的 地方,红的色调亮闪闪的变成了金色,一段原木孤零零地漂浮过来 ,黑黑的惹人注目;一条长长的斜影在水面上闪烁;另一处江面则 被沸腾的、翻滚的旋涡所打破,就像闪耀着无数色彩的猫眼石一样 ;江面上红晕最弱的地方是一块平滑的水面,覆盖着雅致的圆圈和 向四周发散的

8、线条,像描绘得十分精致的画卷;左边岸上是茂密的 树林,从树林落下的阴森森的倒影被一条银光闪闪的长带划破;在像墙一样齐刷刷的树林上,伸出一根光秃的枯树干,它那惟一一根 尚有树叶的枝桠在风中摇曳,放着光芒,像从太阳中流溢出来的畅 通无阻的光辉中的一团火焰。优美的曲线、倒印的图像、长满树木 的高地、柔和的远景;在整个景观中,从远到近,溶解的光线有规 则地漂流着,每一个消失的片刻,都富有奇异的色彩。我像一个着了魔法的人一样站着。我啜饮着眼前的景色,酩酊大醉 ,狂喜不已但是,就像我已经说过的那样,当那一天到来的时 候如果落日的景观重复再三地出现,我看着它将不再狂喜不已 ,我将在内心里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诠释

9、它:阳光意味着我们明天早 上将遇上大风;漂浮的原木意味着河水上涨,对此应表示些许谢意 ;水面上的斜影提示一段陡立的暗礁,如果它还一直像那样伸展出 来的话,某人的汽船将在某一天晚上被它摧毁;翻滚的“沸点”表明 那里有一个毁灭性的障碍和改变了的水道;在那边的光滑水面上圆 圈和线条是一个警告,那是一个正在变成危险的浅滩的棘手的地方 ;在树林倒影上的银色带纹,是来自一个新的障碍的“碎灭”,它将 自己安置在能够捕获汽船的最好位置上;那株高高的仅有一根活树 枝的枯树,将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没有了这个友好的老路标,真 不知道一个人在夜里究竟怎样才能通过这个盲区? 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予 隐乎崇山之

10、阳,庐乎修竹之林。视听 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 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 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 宋曾云巢无疑,工画草虫,年愈迈 愈精。或问其何传,无疑笑曰:“此 岂有法可传哉?某自少时,取草虫笼 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之不 完也,复就草丛间观之,于是始得其 天。方其落笔之时,不知我之为草虫 耶?草虫之为我也?此与造化生物之 机缄盖无以异。岂有可传之法哉?审美经验是人生在世的原初经验 如果将审美经验理解为人生在世的原初经验, 那么我们就会获得另外一种将审美经验同其他 经验区别开来的方式:审美经验是原生的( generated)经验,而不是蜕化的(degenerated

11、)经验,或者说是呈现性的(presentative)经 验,而不是再现性的(representative)经验。作为 呈现经验的审美经验,不代表(represent)任 何别的东西。它不代表或者再现经验者、被经 验对象或者另一个经验。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即使离直接呈现经 验最远的语言,也具有其呈现性的一面;而 呈现经验本身,也有其再现性的一面。这取 决于如何看待它们。如果一个呈现经验被理 解为另一个呈现经验的原因或结果,这个呈 现经验就是再现性呈现经验;相反,如果一 个语词仅仅被视为语词,不视为作为其他别 的东西的媒介,因而不从其自身中脱离出来 ,这种语词就是呈现性的语词。因此,呈现 和再

12、现之间的区别的关键,不是内容上的区 别,而是态度上的区别。 景语之合,以词相合者下,以意相合者较胜 ;即目即事,本自为类,正不必蝉连,而吟 咏之下,自知一时一事有于此者,斯天然之 妙也。风急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词相 比而事不相属,斯以为恶诗矣。花迎剑佩 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洵为合符,而 犹以有意连合见针线迹。如此云:明镫曜 闺中,清风凄已寒,上下两景几于不续, 而自然一时之中,寓目同感。在天合气,在 地合理,在人合情,不用意而物无不亲。乌 呼,至矣! 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 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 ,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 。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 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长河落 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谯夫,初非 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 。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 实。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 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 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