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23229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DF 页数:52 大小:32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制发机关:市环保局成文日期:2010-1-6 编号:索引号: BZ00HB5000020110003 标题: 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前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生 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建设生态县、市、省是我国 21 世纪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迄今,我国已有张家港、日照、扬州、绍兴、长沙、盘锦、海宁、常熟、威 海、青岛等城市率先提出建设生态市。 2003 年山东省委常委工作要点 提出“ 规 划生态省建设,突出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 环境协调发展。 ” 山东省十届人大一次

2、会议通过的 政府工作报告 明确提出:“ 全 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为落实 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山东省政府于2003 年 11 月发布了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 纲要,并指出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 组成部分, 是编制生态省建设规划和各地区、行业、部门规划及实施方案的基础 和重要依据, 生态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滨州生态市的建设提供良好契机。在 此背景下,尽快开展滨州生态市建设,系统地指导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合理地 发展区域经济, 对于保护滨州市生态环境,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具有深远意义。 滨州市已经具备一

3、定的经济实力,同时又具有比较好的生态、 环境条件; 城 市建设, 规划先行,滨州市政府印发了滨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领导小组的通知, 于 2004 年 1 月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主管副市长为副组长,主要相关局局长为 成员的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领导小组。为了科学、 严谨地编制 滨州生态市建设 规划,滨州市人民政府委托青岛天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本规划的编制。 青岛天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在对滨州全市生态、经济现状进行详细调查的基 础上,系统分析了区域发展的优、劣势因素。以环境污染防治、水资源平衡、循 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促进区域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 续发展为宗旨,以务实、严谨、科学的

4、程序进行了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编 制。 生态市是社会、 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各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的行政区域; 其主要标志是: 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 染基本消除, 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生态文化形成并不断发展; 城乡环境 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是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 本保障,循环经济以 “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 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运用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

5、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 的反馈流程,提高 资源利用率和再利用率, 减少废物排放, 最终实现循环社会理想, 将人类活动纳 入整个生态循环。 本规划纵向逻辑结构如下: 首先提出规划指导原则; 在此原则指导下进行区 域现状分析, 包括优势因素及制约因素识别;在完成区域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 行生态总体定位及建立指标体系;为了实现生态总体定位目标以及指标体系,首 先作了生态功能区划,然后进行了3 大类共 8 个专题规划,各专题规划包括示 范工程及相应的可行性和效益分析;其次是保障与监督措施,以实现“ 规划、实 施、监督、提高 ” 的动态循环;最后对生态市建设预期效果进行了可达性分析。 本规划横向逻辑结构

6、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划分。 本规划由滨州市人民政府和青岛天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编制,在编制过 程中,滨州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各成员单位进行了密 切配合,特别是滨州市环保局对本规划给予了大量的工作支持。全体编制人员付 出了艰辛的努力, 在此对关心和支持本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专家和工作人员表 示最诚挚的感谢。编写项目组 二零零五年 1 总则1.1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整个滨州市区,包括滨城区、经济开发区、邹平、博兴、惠民、 沾化、信阳、无棣等 8 个区县,海岸线长 239 公里,土地总面积 9445 平方公里。1.2 规划时限规划基准年: 2002 年 规划时段:近期( 20

7、042007 年) 中期(20082015 年) 远期(20162020 年)1.3 规划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 条款;中国21 世纪议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国环境 保护 21 世纪议程 ; 全国生态建设规划纲要;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 国自然保护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中华人 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 华人民共

8、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 市规划法;关于开展环境保护“ 十五 ” 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重点城市 “ 十五” 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技术规范;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 行);地方环境保护“ 十五 ” 规划和 2015 年长远目标纲要编制技术大纲; 其它相关政策、法规和文件。地方相关规划与计划: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议;山东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 年远景目标;滨州市国民

9、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汇编;滨州统计年鉴(2003 );滨州市林业发展规划(2001 2010 );滨州市水利建设“ 十五 ” 计划及 2015 年发展规划;21 世纪初期滨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滨州市六河水变清实施规划;滨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滨州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 2010 ); 2002 年度滨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书;1.4 指导思想以“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加快实施“ 赶超战略 ” ,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 用十六年的时间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建设现代河海生态 市的总目标。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抓住环境保 护、

10、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三大重点和产业结构优化、污染防治、水资源优化配置、 国土绿化四个关键环节, 按照 “ 一点两带 ” 布局,加快滨州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走经济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道路。1.5 规划原则以规划地区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为前提,通过协调各子系统之 间的关系, 从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三者特征和相互作用规律出发,充分利用自 然资源,合理规划区域经济结构, 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以货币计量的方式 体现资源的价值, 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 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同步的协调发展局 面。 (1)坚持科

11、学的发展观。 (2)坚持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 (3)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4)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1.6 规划目标总目标 鲁北现代河海生态市 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腹地的区域优势和“ 中国棉纺之都 ” 的经济特色,以循环 经济发展为理念,在发展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用17 年的时间,实现滨州市由 粗放型产业向清洁高附加值产业转变,实现环境污染严重向生态环境清洁优美的 转变,实现传统孙子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的融合,把滨州市建设成黄河三角洲上 一颗经济发达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社会文明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鲁北现代河海生态市。 阶段目标: 1、近期阶段 启动和推进阶段( 2004

12、2007 年)初步形成生态市框架。生态区划基本完成;生态市基本形态和发展模式、生态群体、城市功能区域与建筑群体设计风格基本确定;交通网络和绿化、碧水网络全面构筑;功能区和景观区逐步建设;各城区的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18 个乡镇通过国家级、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审批;生态市初级目标 构建 “ 山、水、田、城、海 ” 生态市的格局开始形成。2、中期阶段 发展和提高阶段( 20082015 年) 从 2008-2015 年,在完成生态市第一阶段各项任务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生 态市建设规划。至2015 年要形成滨州生态市雏形,以耕地、园地、林地为主体 的生态市发展区,以生态隔离带、交通要道、河流为主体的绿色

13、、蓝色通道及其 它生态网络。 生态区域得到全面建设。 滨州城区生态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态 质量、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市民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适宜度不断提高, “ 山、水、田、城、海 ” 的内涵不断扩展,与住宅区相匹配的城市园林广场不断兴 建,独特的北方城市生态景观和城市建筑群景观逐步形成。以生态隔离带(圈) 相隔离的组团式的滨州城区中心商务区,辐射状的分区商务区与物流中心、高新 技术产业区与生态农业区、 生态工业区、 居住区与休闲区不断涌现, 经济开发区 和邹平成为本市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一部分,邹平、无棣、博兴、惠民将建设成为 生态城市次中心,生态市形态中期目标“ 山、水、田、城、海 ”

14、生态格局基本 形成,共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6 个,各县均有 12 个乡镇创建国家级环境 优美乡镇。 3、远期阶段 全面发展阶段( 20162020 年) 再经过 5 年的建设和发展, 全面实现生态市建设目标, 滨城区和经济开发区 成为滨州市中心区域, 建成符合生态市基本要求、 自然资源合理利用、 内外交通 便捷、城市建设群体错落有致、 充分体现现代河海生态市内涵的新城区。整个滨 州市将初步建成为赋予自然生态和园林诗画内涵、中西园林与建筑合壁生辉、 富 于北方特色的鲁北现代河海生态市。1.7 规划指标具体见附表 1。 2 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2.1 优势因素潜力来自于优势,发挥好优势,将为经

15、济发展提供动力之源。从现实来看, 滨州市发展优势主要有: 1、优越的海河地理特色,明显的区位优势滨州市区位优势明显,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和渤海湾畔,临河滨海,是环渤海经济圈十七市之一,也是“ 黄河三角洲 ” 和“ 海上山东 ” 建设的重点城市之一。在已经初步形成的辽宁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综合经济圈之中,滨州位于这一经济圈中部,不仅有重要的城市依托,而且有广阔的内陆腹地。只要抓住这一新的机遇,加快建设和发展,滨州市将不仅在黄河三角洲,而且还将在整个华东和黄河流域的未来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滨州市处于京津唐与胶济线两大经济隆起带的复合区位,双重辐射的拉动效应将越来越明显;本市毗

16、邻国家跨世纪重点工程黄骅港,黄骅港的兴起必将拉动滨州经济的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心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预计在本世纪初,环渤海区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地带,而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腹地的滨州市也将成为本世纪初最具活力的新兴经济区之一。2、具有优势的传统农业资源和一批成长性良好的大中型工业企业 农业方面,滨州市已形成粮油、棉花、畜牧、林果、水产、蔬菜、食用菌、 桑蚕等八大主导产业。多年来滨州市一直是山东省的粮棉大区。建成了110 万 亩金丝小枣、 44.2 万亩红富士苹果、 18.7 万亩鸭梨、 30 万亩冬枣密植园、 80 万亩蔬菜、 6.5 万亩桑园、 20 万亩牧草和 32 万亩水产养殖等商品基地,区域化 种植、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生产结构雏形基本形成。此外,滨州市还培育了一批蜚 声海内外的名优特农副产品,如冬枣、鸭梨、金丝小枣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