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长江中下游旅游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715683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6.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编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长江中下游旅游区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三编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长江中下游旅游区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三编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长江中下游旅游区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三编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长江中下游旅游区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三编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长江中下游旅游区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编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编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长江中下游旅游区(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5章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 制作人:傅裕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简介本区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等六省一市。 该区滨临黄海和东海,长江横贯东西,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广阔,人口稠密,经济发 展水平高,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油和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以回、满、土家族居多。本区地形由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分布广泛的丘陵和低山组成、气候除淮河以北属暖温带 外,其余都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且较均匀。四 季风景皆可游赏,每年311月为游游旺季。但武汉、南昌、九江、南京等城市。由 于地处亚热带,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而

2、又位于河各盆地,周围山岭环抱,不易 散热,故有“江南火炉”之称。长江中下游旅游区是我国名山胜水集中之区。本区风景名山有武当山、庐山、井冈山 、衡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普陀山、雁岛山、南京钟山等。本区为河网密布, 湖泊众多的“水乡泽国”,湖泊旅游资源有太湖、西湖、南京玄武湖、洞庭湖、武汉东 湖等。本区还有大运河游览线,本区古典园要享誉世界,多集中于南京、无锡、苏州 、扬州、杭州等地。主要旅游线路: 三峡三日游、神农架生态四日游、武当山三日游、长阳、清江民俗风情游、九宫山观 光避署游、神农溪汉流二日游、车溪丹水两日游、庐山四日游、张家界五日游、黄山 五日游、红色井冈山四日游、龙虎山四日游、南京

3、、苏州、无锡、上海八日游、杭州 、千岛湖、黄山八日游、连云港海滨四日游。“九曲回肠”与“吴头楚尾”-自然地理与地缘政治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自然地理区划上属华中区,大致位于秦岭和南岭之间,西起巫山、 雪峰山东侧,东际于海。地跨北纬2434、东经103123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 候,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降水量比较丰沛,自南向北递减。长江为区域内主要水系,支流发育繁茂,干支流水量均很丰富。长江干流自湖北宜昌 至江西湖口,为中游段,自江西湖口至长江口为下游段。长江从宜昌脱离山峡之后, 水面落差减小,水流缓慢,江面宽阔(2000650米不等),河道分叉曲折,摆荡不 定,构成典型的陆上三角洲地貌景观。

4、上起湖北枝江下至湖南城陵矶一段,古称荆江 ,荆江河道尤其婉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由于流速缓慢,泥沙淤积多,每 当汛期来临,极易造成溃堤泛滥灾害,自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类似 的分叉弯曲河道还出现在长江武穴至湖口江段,由于受两岸山地丘陵的夹峙,下陷新 地质构造的影响,自龙坪长江发育出第二个陆上三角洲地貌,即九江冲积扇。长江中 游的这两个陆上三角洲冲积扇导致类似的鹅颈式分汊河道,长江主河道自北向南的偏 转,地貌上分别在长江北岸出现过两个古湖泊:云梦泽和彭蠡泽,又相继消失。由于 同样的河床演变,又导致长江南侧的湘、赣北部先后出现了洞庭湖与鄱阳湖。从而影 响了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活动

5、。总体来看,整个长江中下游江段,河道的特征为叉流多,曲流多,沙洲多;两岸的湖 泊多,矶头多,给长江行船、津渡、码头的选位既有利也有不便。湖泊在汛期起则起 着容蓄调洪的作用。受地质条件与湿热气候影响,华中地区的土壤以黄棕壤和红壤为 主。黄棕壤分布于江北及鄂北、陕南及豫西南的丘陵低山,红壤分布于长江以南广大 的低山、丘陵区,气候与土壌性质对历史时期的农业经济的作物品种和经营方式的改 变,有所影响。长江中下游流域城市经济发展的轨迹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先秦时代,中原人总结选址筑城的原则是:“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 防省”。江南早期城邑基本上也都是遵循这一原则,在丘陵山岗上筑城,但是随着 人类社会

6、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城址移向靠近江、河、湖、陂 等水域之区,以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充分利用江南发达的水上交通运 输条件,沟通城市与经济腹地的联系。长江中下游流域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有着 鲜明的地域特色。 其一,长江沿岸的城市,大都经历过城址自长江两岸的丘陵岗地向长江支流入江 口转移的过程。先是依托临水的矶头筑城,一俟城址在长江沿岸确定,其后的发展 演化同长江对江岸的侵蚀或堆积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其二,历史上的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城市,大都经历过由单纯的军事防御职能向行 政兼工商业中心双重功能的转化,在水运条件便利的地方更为显著。明清时期江南 地区的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发展,

7、使该区域的城市更具特色。 其三,江流对沿岸的侵蚀作用强烈,便于发展城市商业码头;河流对江岸以堆积 作用为主,虽不利于开辟码头,却为沿江城市范围的拓展提供了土地条件。 其四,江流沿岸有开阔的冲积平原,适宜发展农业经济。因此,近代工业产生之 前的江南城市,只有选建在开阔的河谷地带,才能获得城市成长的持续力。 其五,中国历史上多次北方对南方的移民浪潮,使江南人口增长,土地得到开发 。随着区域政治、经济的发展,土地的垦辟,地区商品交换的繁盛,城镇逐渐从长 江的主要支流向更小的支流上游迈进,呈现出条带状溯源分布的规律,构成流域型 城镇分布体系。 湖北省地势湖北省地跨长江,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

8、过渡地带,形成这样一个地域空间的历史并不 很长,大约从北宋以后逐步完成。本省地势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被山地和丘陵环绕,中南部为低湿 平原,略成盆地之势。大致以光化(老河口)经南漳到宜昌一线为界分为鄂东、鄂西两大部分。 西部为鄂西山地,其中又以长江为界,分为由秦岭东段、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等山脉组成的鄂西北山 地,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山脉组成的鄂西南山原。鄂西北山地群峰耸立,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森 林密布;鄂西南山原山高谷深,一般海拔虽然也在1500米左右,但是山顶平广,具有高原性山地特征,适 合于旱作农业的经营。鄂省东部是以长江、汉水冲积而成的江汉平原为主体。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

9、交织,湖泊密布, 堤垸纵横,历史时期以来就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富庶之地。江汉平原的东部因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在与河南 、安徽两省之间由大洪山和大别山组成鄂东北丘陵地区,在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有幕阜山构成的鄂东 南丘陵。湖北省水系以长江为骨干,受地形影响,武汉以上各支流从两侧汇注,构成向心状的长江水系。长江 干流自湖北宜昌脱离峡谷,水流减缓,在枝江至城陵矶之间形成荆江河曲,有如“九曲回肠“,历史上多次 发生裁弯取直,新旧河道变迁不定,也影响了这一段长江的津渡。汉水从陕南流入本省,自宜城进入江汉 平原,水势同样减缓形成曲流,故有“曲莫如汉“之称。湖北是全国湖泊最多的一个省份,而且集中在江汉 平原,总数

10、超过1000个。这些湖泊也有过历史变迁,最著名者为“云梦泽“。春秋时期的文献国语、左传分别记载楚国有楚王狩猎之区:云梦,狩猎区内的湖沼泽薮为云 梦泽。一千多年来,古人常常错将云梦指为云梦泽,并与洞庭湖混为一谈。经历史地理学者研究证实:云 梦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沼的多种地貌形态的综合体,面积广阔几乎覆盖整个江汉平原。而云梦泽 仅指云梦狩猎区内的部分湖沼泽薮景观,面积并没有大得能跨越长江。公元四世纪以来,由于长江、汉水 带来的泥沙沉积,云梦泽逐渐消亡成陆,而留下以洪湖为首的众多小湖群。早期长江荆江河段曾经以分流 的形式穿过古云梦泽地区,随着北面淤高,云梦泽消失,江水向南汇流,终于发育成典型的

11、曲流河床。所 以,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河床形态的形成,与云梦泽的历史演变有密切的关系。这个自然地理的历史变迁也 影响了江陵荆州地区长江津渡的盛衰。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简称鄂,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 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四川省,西北与陕西省为邻。有土家、苗、回、 侗、满、壮、蒙古等42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土家族和苗族人口居多。万里长江自西向东横穿荆楚大地,滋润着这片沃土。纵横交错的河流 和星罗棋布的湖泊,构成了其“水乡泽国”的绮丽景色。神农架、武当山 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自然保护圈计划”和“世界文化和自 然遗产目录”。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跨湖北、四川两省,全长201公里, 其中湖

12、北占140公里,被海内外游客誉为“山水画廊”和“黄金水道”。文化沉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人类的大智大勇、辛勤耕耘给湖北大 地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古迹。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名人辈出,以荆州古 城、蒲圻赤壁、襄樊隆中、当阳长坂坡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根基厚实,茶文 化、药文化、鱼文化、竹文化、石文化等各显异彩。三峡工程蓄水后,在重庆和三斗坪之间,长江干流水位最大抬升可达 110米,受淹没的自然人文景观共计39处,约占三峡库区旅游景区总数的 13%。但一些重要景色不会有大的改观。瞿塘峡仍具雄伟之势,巫峡巫山十 二峰依旧雄姿美态,西陵峡险峡减弱,但秀姿可人,并有堪称“世界奇观 ”的三峡大坝弥补其缺憾。湖北概况

13、湖北旅游资源富集,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三者并存,以数量多、分布广、品位高、差异 性强为其主要特征。鄂西地区自然景观闪烁、民俗风情浓郁,鄂中地区人文景观荟萃,鄂东地 区自然和人文景观兼容,地域差异和组合规律十分明显。一是山水风光独特,自然景观异彩纷呈。长江三峡、武汉东湖、武当山、大洪山、襄樊古 隆中、通山九宫山、赤壁陆水湖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钟祥大口、当阳玉泉寺、宜昌大老岭、 兴山龙门河、长阳清江、五峰柴埠溪、襄阳鹿门寺、谷城薤山、咸宁潜山、荆州八岭山、武汉 九峰山、大别山天堂寨、神农架、松滋洈水等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神农架、五峰后河、长江新 螺段及天鹅洲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

14、农架、武当山、明显陵分别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自然保护圈计划”和“世界文化遗产目录”。长江三峡、黄鹤楼、 葛洲坝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二是文化沉淀丰富,文物古迹众多。湖北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中华始祖炎帝就诞生在湖 北。楚文化根基深厚,特色鲜明,影响很大。仅江陵县就有楚城遗址5座,楚文化遗址73处。宗 教文化在湖北发育充分,明朱棣“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形成了武当山九宫九观,堪称我国 道教文化的宝库。三国历史烟云陈迹,在湖北有140多处,以荆州古城、赤壁、当阳、隆中等为 代表的三国文化是湖北旅游文化的又一特色。辛亥革命始于鄂而播及全国,使得湖北具有深厚 的近代文化底蕴。全省拥有国

15、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江陵、武汉、襄樊、随州、钟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鄂州、黄州、荆门、恩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365处。发掘 于枣阳市的距今约6000年的雕龙碑遗址将中国文明上溯了1000年。被誉为“东方第八大奇迹” 的编钟出土于随州擂鼓墩;堪称古代世界青铜冶炼技术顶峰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和越王勾践剑 、商代盘龙城就出土于荆楚大地;工艺精湛的战国漆绘、木雕制品和古代丝绸大都出土于荆州 江陵;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家之一的毕升故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钟祥明显陵是中 南唯一的也是全国最大的单体帝王陵,是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旅游资源旅游线路为适应海内外旅游者来鄂旅

16、游的需要,湖北结合自身景点特点,以线 串珠,形成了6条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新三峡之旅从武汉出发,经荆州、宜昌、到长江三峡和神农架,以三 峡大坝“高峡平湖”景观和原始自然的神农架为主体,是湖北最经典、最 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世界文化遗产、三国文化之旅从武汉出发,经荆州、荆门、襄樊,到 十堰,以赤壁古战场、荆州古城、古隆中等三国胜迹和武当山、明显陵两 处世界文化遗产为支撑,是湖北最具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武汉都市之旅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孝感、洪湖等地,是一条兼具都市 风情和湖光山色特点的旅游产品。鄂东南生态人文之旅连接黄冈、鄂州、黄石、咸宁等市,是一条融红 色革命文化、名人名寺和自然生态于一体的新型旅游产品。清江土家民俗风情之旅以宜昌为起点,沿清江向西延伸,是一条山水 风光和土家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品。“一江两山”精品之旅以长江三峡和神农架、武当山两座名山为核心 ,连接武汉、荆州、宜昌、神农架、十堰、襄樊、随州、孝感等城市,是 一条贯穿鄂中、鄂西北的精品旅游环线,湖北旅游的魅力在这里得到了集 中体现。湖南省地势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以南,北宋置荆湖南、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