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传染病的防治幻灯片

上传人:m****5 文档编号:51715587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122 大小:94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传染病的防治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6传染病的防治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6传染病的防治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6传染病的防治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6传染病的防治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传染病的防治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传染病的防治幻灯片(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学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常见传染病传播流行的规 律和预防措施,几种常见传染病的病因 、症状、治疗以及预防措施。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它不仅危及本 人而且还会累及他人,甚至造成全球性流行 。传染病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 习和身体健康。因此,大学生应加强和提高 对传染病防治的认识。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 方针。平时增加体质,增进健康,提高对传 染病的抵抗能力。第一节 传染病概述 传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的生物病原体进入人 体所引起的一种具有在人群中传播,引起流 行的疾病。在人类生存的外界环境中,有一 些能侵袭人体的生物称为病原体。能引起各 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有微生物和

2、寄生虫。自然 界中有成千上万种微生物,可分为病毒、衣 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细胞和 真菌,但对人类有危害的仅为其中一部分。 寄生虫包括寄生原虫和寄生蠕虫,所引起的 疾病称为寄生虫病。一、传染过程的表现 在传染过程中,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环境条 件影响下,不断相互作用,相互斗争。这种 过程可以出现五种表现: 1、 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2、 病原携带状态 3、隐性感染 4 、潜伏性感染 5、显性感染二 、传染过程中病原体和人的相 互作用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 病能力和人体的免疫功能这两个因素。 1、致病能力 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1)、侵袭力 是指病原体

3、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 的能力。 (2)、毒力 由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组成。 (3)、数量 在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 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但在不同传染病中,能引起 疾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差别很大。 (4) 、变异性 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 变异,这种变异可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而致病 。 2、人体的免疫功能 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 (1)、非特异性免疫 是机体对进入人体内 异物的一种清除机理,包括屏障作用、吞噬 作用、体液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 是指机体在感染原体后 所获得的一种特定的免疫能力,它通常只针 对某一种传染病。三、传染病的特征: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

4、别在于它具有以 下4个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 4 、有感染后免疫四、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已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 出体外的人或动物。传染源是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根 源,传染源有四类。 1 、患者 2、隐性感染者 在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中, 隐性感染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3、 病原携带者 是指恢复期的病人或健康带菌者,虽 然他们的症状已消失,但仍排出病原体,常见于学校 中儿童少年的伤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等传染病。 4 、动物传染源 以动物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有:鼠疫 、狂犬病、结核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二)、传

5、播途径 1 、空气传播 包括经唾沫、尘埃进行的传播 ,主要见于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 如麻疹、百日咳、结核、感冒等。 2、经水源传播 水源受到病原体污染,未经 消毒饮用后,可发生传染病。不少肠道传染 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等,都可经水源入 口传播。 3、 食物传播 包括所有肠道传染病及若干呼吸道、动 物源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如伤寒、痢疾、结核、 白喉、蛔虫病等,可以通过污染食物进行传播。 4、接触传播 生活上与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密切接触而 被传染,比如与乙型肝炎病人共用牙刷、水杯、食具 ,因病人唾液带有病毒而被传染。又如与沙眼病人共 用毛巾、脸盆,因病人眼分泌物中有沙眼病原体而被 传染。

6、与患疥疮的病人同睡一床,可因接触而染上疥 疮。 5、虫媒传播 通过媒介昆虫,如被蚊、蚤、虱、蝇等 叮咬、吸血而进行传播,这类疾病有疟疾、流行性乙 型脑炎等。 6、 血液传播 血液、血制品被病原体污染,或使用未 经过严格消毒的注射器等,可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比如,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中带有乙肝病毒,主要 经过血液传播,含有极微量病毒的血液即可使人被感 染。 7、土壤传播 当病原体或幼虫、虫卵污染土壤时,造 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如破伤风、钩虫病、蛔虫病等 。(三)、易感人群 易感者是指对某一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 被传染的人。人群易感性决定于人群中每个 个体的免疫水平,人群易感性的变动与人群 构

7、成的变动、人群一般抵抗力的强弱、病原 体种型组成的变动以及人工自动免疫的推广 程度等有关。五、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 护易感人群。 (一)、管理传染源 1、执行“五早”以控制传染病的蔓延。 早发现 、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早报告: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1989年2月21日颁发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甲类传染病(鼠 疫、霍乱)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城镇必须在6h 内上报 ,农村不得超过h ;乙类传染病(白喉、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麻疹、痢疾、病毒性 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狂犬病、艾滋病等) 城市须在h 内上报,农村不得超过h 。 、

8、学生入学前要进行身体检查,入学后定 期体检。 、对与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应进行检 疫、药物预防或预防接种,对病原携带者要 进行治疗和定期随访。 、对动物传染源应隔离治疗,必要时进行 宰杀,妥善处理其排泄物及做好消毒工作。(二)、切断传播途径 学校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老 鼠、臭虫、苍蝇、蚊子),同时根据各传染 病的不同传播途径,经常做好饮食管理,以 及粪便、水的管理。对呼吸道传染病,在公 共场所必须保持空气流通,必要和可能时进 行空气消毒,提倡戴口罩;对肠道传染病, 着重注意管理饮食,管理粪便,保护水源, 除“四害”及消毒用具;对虫媒传染病,采用物 或其他措施以防虫、杀虫、驱虫。

9、学校的教室、阅览室和学生的寝室要经常通 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这对预防呼吸道传 染病有重要作用。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 春季,室内空气污浊是发病原因之一。 学生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文明习惯,痰是呼 吸道的“垃圾”,随地吐痰可造成肺结核等传染 病的传播。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饭前 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预防病从口入, 还要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预 防疥疮等皮肤传染病。在传染病流行时,学 校应停止举行各种大型集会和活动。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主要措施,常用的消毒方法有 下列几种: 、日晒 紫外线具有消毒作用,一般附着在衣服、 被褥等物品表面的病原体,在直射阳光下曝晒36h

10、可被杀死。 、煮沸 被消毒的物品必须全部浸入水中,煮沸 20min可杀死各种病原体,包括甲型、乙型肝炎病毒 。 、化学法 常用浓度为的煤酚皂溶液( 来苏儿)消毒用具;用石灰乳剂消毒 粪便;用0.0的氯亚明(氯胺)溶液消毒 家具便盆;用0.5%的新洁尔灭溶液消毒食具;用. .的过氧乙酸溶液消毒用具、体温表等。(三)、保护易感人群 可以从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措施两方面同时进行。 学校还要特别重视对易感人群进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 ,使学生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这是学 校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采用人工免疫法,包括人工自动免 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两类。 人工自动免疫是采用病原生物或其毒

11、素制成的生物制 品,进行接种以使人体自动产生免疫力。预防接种后 ,免疫力可在周内产生,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生物制品中有活菌(疫)苗、死菌(疫)苗 、类毒素等。 人工被动免疫是用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 清给人注射,以提高人体免疫力,注射后人 体很快获得免疫力,但持续时间仅周 ,免疫次数多为次,主要用于治疗某些外 毒素引起的疾病,或与某些传染病患者接触 后的应急预防措施。生物制品有抗毒血清、 人类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等。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 感冒分普通感冒(一般性感冒或伤风感冒) 和流行性感冒又叫流感(influenza)。绝大多数 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流感发病率高, 起病急,传播迅速,常引起

12、爆发流行,甚至 世界性大流行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 ,因此,其危害性不可低估。一、病因 大约有100多种不同的病毒均可引起感冒,而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病毒有甲、 乙、丙三型,又分若干亚型。每经510年发 生一次变异,由于流感病毒类型多,且容易 发生变异,故患病后,患者对其它类型的新 生变异病毒均无免疫力,因而容易反复大流 行。二、流行病学 1、特点 流感一旦发生,就迅速传播,传染 性极强,这是流感最突出的特点。它可不同 地区先后发生或同时发生。小流行也要在2 3周内才能消失。一般性感冒散在发生,症状 不如流感重,传染性也不那么强。 2 、传染源 流感的传染源是病人,以病初2 3d

13、 内传染力最强,健康人在此时接触病人, 易被感染而发病。 3 、传播途径 流感病毒大量存在于病人的鼻 涕、唾沫、痰液中,病毒寄生在人的鼻咽部 粘膜里,用复制的方法经56h就可繁衍数百 个,随着咳嗽、喷嚏、说话、呼吸向外排放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染。病毒 污染的食具、物品、手等也能造成传染。传 播的速度和广度与人口的密度有直接关系。 4、易感人群 除了6个月以下的婴儿因为有母 体的遗传抗体而较少被感染外,其他人不分 年龄、性别、职业均有发病可能。但儿童、 老年人以及服务、运输行业人员更易被感染 。机体患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 时间较短,约512个月,最长也不超过3年 。因为流感

14、病毒类型多,只能对相同型流感 有免疫作用,所以往往没有终身免疫力,会 反复感染,再次流行。三、临床表现 1 、一般性感冒 起病缓、病程短,一周内症 状消退。全身症状轻,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 卡他性炎症,如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2、 行性感冒 潜伏期12 d ,起病急,病程长(12周) ,以全身出现中毒性表现为主。 可分为四型: (1)、单纯性流感 本型最为常见,先有高热寒战(体温骤升至 39 40),随后全身无力,四肢酸疼, 鼻塞流涕,眼结膜充血,流泪,鼻粘膜充血 。严重者嗓子痛,声音嘶哑,胸痛,咳粘液 痰,有时软腭上可见点状红斑,皮肤上偶见 类似麻疹、猩红热样皮疹。 2 (2)、肺炎性流

15、感 也称原发性流感、病毒性肺炎 。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的小儿、老年人、体弱多病者 ,如果原先患有慢性气管炎、肺心病、心脏病,再感 染流感后病情就更加严重,可出现呼吸困难、血痰、 发绀等肺炎症状。 (3)、中毒性流感 虽少见,但病死率高。发病急, 高热不退,很快出现脑炎、脑膜炎和循环衰竭等症状 。 (4)、胃肠型流感 以消化道症状为突出表现。患者 出现恶心、呕吐及腹泻,很像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 ,应注意鉴别。3、并发症 感冒的并发症甚多,最常见的有急性鼻炎、 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与慢性支 气管炎以及继发性感染性肺炎等。四、处理 迄今为止对感冒的治疗没有一种效果确切而 理想的药。多采用对症治疗,及时隔离,注 意休息。高热病人多喝开水或服用阿司匹林 ,有继发感染的应适当选用抗生素,也可服 用吗啉双胍或注射病毒唑等。五、预防 1 、平时的预防措施 (1)、组织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保 证充足的睡眠,注意营养,生活要有规律,以提高抗 病能力。 (2)、注意发现和积极治疗学生的慢性扁桃体炎、 肺结核、肝炎等 慢性病,消除诱发感冒的隐患。 (3)、要减少和避免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如要 适应气温的突变,应及时增减衣服,注意保暖,教室 、宿舍要注意经常通风,减少空气的污染。 (4)、加大卫生宣传力度,经常教育学生养成用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