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县各乡镇地名之由来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1706055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莲县各乡镇地名之由来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花莲县各乡镇地名之由来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花莲县各乡镇地名之由来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花莲县各乡镇地名之由来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花莲县各乡镇地名之由来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花莲县各乡镇地名之由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莲县各乡镇地名之由来(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花蓮縣各鄉鎮 地名之由來 花蓮 在花蓮溪口一帶,由於外海港灣有黑潮 暖流由南向北流,碰到凸出的海岸地, 溪水注入和海浪衝擊形成洄瀾狀, 漢人見了,就把這處海港叫做洄瀾港 ;由於台語洄瀾和花蓮發音 相近,清代時雅化為花蓮港,日據 時期簡稱花蓮。 花蓮花蓮最早為泰雅族稱之為哆囉滿。 葡人稱之為里奧特愛魯。阿美人讚 美居住東臺灣之代名為崇爻。阿美 人又獨其居住之地為澳奇萊。後人 又稱奇萊或岐萊。又因花蓮溪 東注於海。其水與海濤激盪,迂迴澎湃 而稱為洄瀾,居住在花蓮的漢人, 因語言及口音之轉變,而諧稱為花蓮, 因此,花蓮之名,一直流傳至今日 。 花蓮1花蓮舊街區在花蓮溪口一帶,後來海水 倒灌氾濫成災,

2、土地潮溼,聚落才往北 邊美崙溪兩岸今天的地點移動,由於外 海港灣黑潮暖流由南北上,碰到凸出的 海岸地,水流形成洄瀾狀,漢人看 到此景,把這處海港叫做洄瀾港( Huelankang),由於河洛語洄瀾與 花蓮的發音相近,清代時雅化為 花蓮港,日治時期簡稱花蓮。 花蓮2地理位置:本市位置坐落在花蓮縣東部 ,北界新城鄉,南鄰吉安鄉,西連秀林 鄉,東為太平洋,面積約二九平方公里 ,本市以西為中央山脈,東北有美崙山 ,構成西北高東南低,且略有起伏的廣 原。 秀林秀林是太魯閣群泰雅族社名之譯音。社 名原義是菅茅經砍伐燒燬後,再長出幼 牙之處。現名除譯其音外,又寓意山 林之秀。 秀林本鄉清屬臺東直隸州蓮鄉地,

3、於日治時稱為番 地,由研海支廳與花蓮港廳之番務課務課管理 ,迄臺灣光復之時,原屬新城鄉管轄,次年, 獨立設鄉,並設中心於武士林(即今秀林 村)最初名為士林鄉,因與臺北士林 同名,易混淆不清,後始改為今名秀林鄉 ,乃取其山明水秀、林木蒼蒼之意故名。本鄉 位於臺灣東部,花蓮縣之最北隅,面積約一六 四一平方公里,為花蓮縣面積最大之鄉鎮,亦 為全省面積最廣之山地鄉。 新城 昔日泰雅族稱新城一帶為大魯宛, 漢語譯做哆囉滿。清嘉慶年間,淡 水廳吳全率領所募到的民眾到此墾荒, 太魯閣社民屢出攻擊,就築城防禦,取 名新城。在公文首見是清同治十三 年(西元1874年)閩浙總督沈葆楨,奏 准開築台灣後山三路,光緒

4、元年(西元 1875年)羅大春築北路自宜蘭、蘇澳至 花蓮,路通後移民在此地建立新聚落, 故命名為新城。 新城本鄉於清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閩浙 總督沈葆楨,奏准開築臺灣後山三路,福建陸 路提督羅大春,領兵十三營,築北路自宜蘭蘇 澳起至花蓮,路通後駐在新城,故命名為 新城鄉。 地理環境:本鄉位於縣境北端的濱海地區,東 臨太平洋,南接花蓮市,西南毗鄰秀林鄉,北 接宜蘭縣,為沿海狹長平原,南北長十六公里 ,東西最寬者五公里,境內無岳,亦無大河。 吉安清代此地為阿美族崇爻九社之一竹腳 宣社的所在地,日據時期稱為七腳 川社,後有日本移民於此,稱為吉野 村,台灣光復後設鄉,因吉野二字 含有日本語意色

5、彩,且為求各族和平共 存吉祥安定,故稱吉安鄉 。 吉安日治時期日本移民在此建村叫做吉野 ,臺灣光復設鄉,漢人大批移入 此地,為求各族和平共存吉祥安 定,故稱吉安鄉。 地理環境:吉安鄉東臨太平洋,東北界 花蓮市,南面以木瓜溪為界,鄰接壽豐 鄉,西倚中央山脈峰嶺,與秀林鄉相連 ,全鄉地勢近似方形。 壽豐本鄉舊稱里鬧,泰雅語叢林之意, 後來為阿美族狩獵地。清光緒元年(西 元1875年)羅大春築北路自宜蘭、蘇澳 至花蓮,在奇萊山一帶有一小山北側天 然湖泊,潭中有許多鯉魚,稱之鯉魚 潭,潭南方的小山稱鯉魚山,壽 豐位於鯉魚山南端,故又稱鯉魚尾 。台灣光復後取附近的壽村及日據 時期日本移民村豐田村之壽豐二

6、字 ,合稱壽豐鄉。 壽豐花蓮溪下游西岸,屬南勢阿美族分布地, 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羅大春率領 官兵十三營,從北方宜蘭、蘇澳南下,在奇萊 山一帶,興建北路,漢人大批進入開墾, 由於海拔六一公尺的小山北側有一座天然湖 潭,潭中有許多鯉魚,漢人稱之為鯉魚潭 ,把潭南方的小山叫做鯉魚山,山南約四 公里外形成漢人聚落叫做鯉魚尾,附近有 壽村,日治時期有日本人的移民村叫豐 田村,臺灣光復後合稱壽豐鄉。 鳳林 1.舊稱馬里勿,為上坡之意。早期 森林茂密,木蘭繞樹生長就如鳳鳥展翅 ,漢人來開墾就命名為鳳林。2.另一說法是由於清代屬台東直隸州 奉鄉,奉與鳳同音,且位於 西鳳林山東麓地區,南有鳳信 村,

7、北有林榮村,故位在中間交通 要站稱為鳳林鎮。鳳林1本鄉由於區內林木茂密,清代屬臺東直 隸州奉鄉,奉與鳳同音, 且位居西鳳林山東麓地區,南有 鳳信村,北有林榮村,故位居兩 者中間的交通要站稱為鳳林鎮,屬 臺東縱谷平原中間地段的內陸鄉鎮。 鳳林2地理環境:鳳林鎮是花蓮縣三大重鎮之 一,位於花蓮市南三十二公里,東側為 海岸山脈,西面中央山脈,南以馬太鞍 溪為界,北臨支亞干溪,另有花蓮溪縰 貫於鳳林市區與山興里之間,形成南北 十四公里平坦地帶,其狹長的行政區內 尚有萬里溪、清水溪、等錯綜貫穿。萬榮萬榮是日據時期的森阪村。民國四 十七年改名萬榮鄉,地名由來是因 為該村在萬里溪南岸,所以取萬字 ,加吉祥義

8、之榮字拼成。 萬榮1萬榮鄉是花蓮縣三個山地鄉之一,原名 萬里鄉,於臺灣光復第二年,才設治成 鄉,當時的鄉公所位鳳林鎮的長橋里。 由於當時長橋里的鐵路橋為全縣最長的 一座鐵橋,萬里鄉因而得名。因 萬里鄉與臺北的萬里鄉同名,民 國四十七年六月一日花蓮縣的萬里鄉 奉省政府核定,改名為萬榮鄉。 萬榮2地理位置:萬榮鄉鄉境南北狹長,東與 鳳林、光復、瑞穗等三鄉鎮相連,西依 中央山脈,南與卓溪鄉毗鄰,北以支亞 干溪與壽豐鄉為界,並連接透林鄉。該 鄉是全縣最狹長,而且是與他鄉連接最 多的一個鄉。 光復這一帶為阿美族馬太鞍社域,到了民國 二十六年,日人改馬太鞍為上大和。光 復後有鑑於大和為日本上古國名又為其

9、民族名,於是改稱為光復。 光復光復鄉顧名思義,是臺灣光復後於民國卅六年 三月一日奉准成鄉的,當時地方人士與有關單 位為紀念臺灣光復,重回祖國懷抱,而命名為 光復鄉。 地理環境:光復鄉位於花蓮縣中心地區,北與 鳳林鎮為鄰,南連瑞穗鄉,東鄰海岸山脈之豐 濱鄉,西靠中央山脈,形成一狹長盆地,該鄉 多為陡峻山,丘能利用的耕地不多,盆地海拔 約二百公尺,氣候尚稱溫和。 瑞穗本地阿美族稱可可,意為平原遼闊 之意。漢人稱水尾,因為此地位於 富源溪、紅葉溪水納入秀姑巒溪末段, 東入注海的各溪尾之處,所以得稱。日 據時期日本移民來此,鑑於此地稻米農 作結穗纍纍,而以日本神社豐葦原之 瑞穗國的字句改稱瑞穗,祈求豐

10、 收。 瑞穗1秀姑巒阿美族居住地,清道光年間,宜 蘭卡瓦蘭平埔族加禮宛支族,受到清軍 攻擊,一部分平埔族移民到此建立打 麻園或打馬煙社(今瑞北村), 秀姑巒溪在此東鄰豐濱鄉大港口入海, 漢人稱之為水尾(河洛語Tsuibuea ),日治時期日本移民來此,鑒於此地 稻米農作結穗纍纍而以日本神社豐葦 原之瑞穗國的字句改稱瑞穗,祈 求豐收。瑞穗2瑞穗鄉位於花蓮縣中南部,北回歸線恰 穿越該鄉中央,東與海岸山脈為界與豐 濱鄉毗鄰,南連玉里鎮以東線鐵路舞鶴 隧道南端下方鐵橋為界,西靠中央山脈 與萬榮鄉相連,北接光復鄉以小野溪為 界。聞名遐邇的秀姑巒溪激流與北回歸 線標都位於瑞穗鄉境內。 玉里 舊稱璞玉閣,一

11、說是阿美族的譯音 ,意義為灰塵,因秀姑巒溪縱貫境內, 若久不下雨則溪水乾涸,風吹沙土灰塵 蔽日。二說是出自派派可之譯音, 阿美族稱蕨為派派可,本地以產蕨 得名。三說為此地大理石就如未磨的 璞玉石,官兵在此又建立閣 樓街道,故稱璞玉閣。日據時期簡 化地名,因璞是未磨之玉,故 改稱玉里。 玉里1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清政 府實施開山撫番政策,中路統領吳光亮 率官兵由南投縣竹山,進入花蓮設立 璞石閣撫墾局,成為當時臺東縰谷最 熱鬧的街肆。此地大理石猶如未磨的 璞玉石,官兵在此又建立閣 樓街肆故稱璞石閣,日治時期簡化 地名,因璞者未磨之玉也,故 改稱玉里。 玉里2地理位置:位於臺灣東部中央和海

12、岸山 脈縱谷平原的中心地帶,它東與臺東縣 交界,南鄰富里鄉,西界卓溪鄉,北接 瑞穗鄉,全鎮面積約二五二平方公里, 全境多屬山地,轄內有秀姑巒溪匯集諸 河流,由南貫穿腹地中央環轉向東橫越 海岸山脈注入太平洋,因此東西兩岸土 地各輔山麓沿其流域形成狹長平原,惜 山陡水急,雨季易氾濫。 豐濱清嘉慶年間,本地居民以阿美族為主, 他們社名的漢譯音為貓公,所以往 昔此地稱為貓公,日據時期是隸屬 於鳳林郡新社庄。光復後因貓公二字地 名不雅,又因本鄉東臨太平洋,漁產豐 富,海岸風景宜人,故改名為豐濱鄉 。 豐濱本鄉設治,始於日人治臺期間,轄屬花蓮港廳 鳳林群新社庄,設庄役場於新社。豐濱原名貓 公,光復後因貓公

13、兩字地名不雅,又因本鄉東 臨太平洋,漁產豐盛,海岸風景宜人,故改地 名為豐濱,並設鄉治於此。 地理位置:本鄉位於本縣海岸山脈中部東側, 東臨太平洋,西依海岸山脈,南鄰臺東縣長濱 鄉樟原村,北接壽豐鄉水璉村,西連瑞穗、光 復、鳳林等鄉鎮,呈狹長地形,南北長約四十 七公里。 富里本鄉開發始於清道光九年(西元1892年 ),由於地廣人稀,土壤肥沃,漸漸形 成聚落,稱為公埔,即指公有待 墾的一片小小平原,為平埔族公共牧 場。民國二十六年日人以土地肥沃,取 富裕鄉里吉祥之意,更名為富里 。 富里1本鄉開發始於清道光九年(西元一八二 九年),最先由屏東下淡水溪流域平埔 族前來墾耕定居。由於地廣人稀,土壤

14、肥沃,至咸豐同治年間,客(粵)閩籍 農民亦相繼遷入,人煙漸眾,形成村落 ,在南端較大者稱公埔,此為本鄉 最初之地名,其取名之由來,埔依 閩南語可釋為一片待墾平坦的荒地 ,則公埔兩字即指公有待墾的一 片小小平原。富里2在北端較大村落稱大庄,意指人煙 較多之村落,本鄉設治,始於民國前七 年(西元一九五年),稱公埔區役 場,屬臺東廳,凡四年,改隸花蓮港 廳,並增設大庄區役場。民國九年 兩者合併為大庄區役場,嗣以大庄 位置偏北,至民國十四年又遷設於公埔 ,民國廿六年始易為今名富里取 富裕鄉里吉祥之義。光復後改區役場 為鄉公所,並定名為富里鄉。 卓溪此地原稱巴內大,由於當地溪流除 大雨外,終年無水,所以昔日名為乾 溪。光復後成立鄉治,改名卓溪鄉 。鄉名取自布農族中布農族群卓社、 卡社群之譯音。 卓溪日治時代,原分部落統理,並無一定的名稱, 光復後成立鄉治於卓溪,由於當地溪流,除大 雨滂沱外,終年無水,所以昔日名為乾溪 ,後改為卓溪。 地理位置:本鄉位於花蓮縣最端,背倚中央山 脈之綿延山麓,東接玉里鎮、富里鄉,西鄰南 投縣、高雄縣交界,南倚臺東縣海端鄉,北靠 萬榮鄉、瑞穗鄉。總面積約一二一平方公里 ,為一幅員遼闊之鄉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