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宁夏银川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705960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8.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宁夏银川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宁夏银川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宁夏银川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宁夏银川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宁夏银川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宁夏银川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宁夏银川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宁夏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 2015 届高三上学期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第卷 阅读题(共 70 分)甲 必考题一.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的文化断裂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

2、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 “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

3、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 ”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 20 世纪 20、30 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2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

4、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

5、民国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 “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 ” “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 、 无赖或恶霸 。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 ”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科

6、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1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B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拥有士绅的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C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

7、不能给农村带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D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32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 )A农村青年可以不断向城市流动。B稳定的士绅阶级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3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B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

8、了做官从政的机会。C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D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 20 世纪 20、30 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二、古代诗文部分(36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19 分)苏保衡,字宗尹,云中天成人。父京,辽进士,为西京留守。宗翰兵至西京,京出降。久之,京病笃,以保衡属宗翰。京死,宗翰荐之于朝。赐进士出身,补太子洗马,调解州军事判官。左监军撒离喝驻军陕西,辟幕府,参议军事,累官同知兴中尹。天德间,缮治中都,张浩举保衡分督工役

9、。改大兴少尹,督诸陵工役。再迁工部尚书。海陵治兵伐宋,与徐文等造舟于通州,海陵猎近郊,因至通州视工作。兵兴,保衡为浙东道水军都统制,率舟师泛海,径趋临安。宋兵袭,败于海中,副统制郑家死之。 大定二年,召赴中都。是时,山东盗贼啸聚,契丹攻掠临潢等州郡,百姓困弊。诏保衡安抚山东,前太子少保高思廉安抚临潢,发仓粟以赈之,无衣者赐以币帛,或官粟有阙,则收籴以给之,无妻室者具姓名以闻。还除刑部尚书。与工部尚书宗永、兵部侍郎完颜余里也,往河南、山东、陕西宣问屯田军人,有曾破大敌及攻城野战立功者,具姓名以闻。或以寡敌众,或与敌相当能先登败敌者,正军及擐甲阿里喜补官一阶,猛安谋克以功状上尚书省,曾随海陵军至淮

10、上破敌者亦准上迁赏。 仆散忠义伐宋,保衡行户部于关中,兼纠察,许以便宜,黜守令不法者十余人。邠守4傅慎微忤用事者,被谗构下狱且死,保衡力救之得免。入为太常卿,迁礼部尚书。三年,拜参知政事。宋人请和,诏保衡往南京,与仆散忠义斟酌事宜,行之。入奏,进右丞。四年,宋人请和,师还,保衡朝京师。初,宫女称心纵火十六位,延烧诸殿,上以方用兵,国用不足,不复营缮。及宋和,诏保衡监护役事,遣少府监张仲愈取南京宫殿图本。上闻之,谓保衡曰:“追仲愈还。民间将谓朕效正隆华侈也。 ” 六年冬,有疾,求致仕,不许。遣敬嗣晖传诏曰:“卿以忠直擢居执政,齿发未衰,遽以小疾求退。善加摄养,以俟疾间视事。 ”未几,薨,年五十五

11、。世宗将放鹰近郊,闻之乃还,为辍朝,赙赠,命有司致祭。 (节选自金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久之,京病笃 笃:加重B百姓困弊 弊:缺点C或以寡敌众 敌:抵挡D命有司致祭 致:给予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苏保衡正直无私的一组是( ) (3 分)率舟师泛海,径趋临安 发仓粟以赈之往河南、山东、陕西宣问屯田军人 黜守令不法者十余人保衡力救之得免 卿以忠直擢居执政A B C D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A. 宗翰和撒离喝对苏保衡有恩,宗翰把苏保衡举荐到朝廷,撒离喝驻军陕西后,将苏保衡征召到幕府。B. 苏保衡无论是

12、做京官还是做地方官,都能游刃有余,体恤百姓,洞察忠奸,奖惩分明,无一失手。 C. 当初宫女纵火,火焰蔓延烧到众多宫殿,皇上因为正在用兵,国家用度不足,不再对宫殿进行修缮。D. 苏保衡死后,金世宗取消了在近郊放鹰捕猎的计划,为此停止朝事,拿出宫中财务协助办理丧事。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或官粟有阙,则收籴以给之,无妻室者具姓名以闻。(2)齿发未衰,遽以小疾求退。善加摄养,以俟疾间视事。5(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11 分)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

13、新句。一砚梨花雨。8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5 分)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每空 1 分)10. 理解性默写(1)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_,_” 。(2)诗人屈原在长诗离骚中用“_,_”表明自己的心志是不可以挫败的,誓死坚持理想、保持高尚的人格。(3) “_,_”是诗经·卫风·氓一诗中的句子,诗中用桑叶的凋落暗示女子的年老色衰。乙 选考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

14、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 题。放鸭 莫言青草湖里鱼虾很多,水草繁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放鸭人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春天里,湖边的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儿盛开,杏花儿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6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成双逐对的青蛙呱呱叫着。真是满湖春色,一片蛙鸣。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可一连好几天也

15、没碰上。这天,对面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儿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大伯,你们村有个李老壮吗?” 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姑娘的脸红了红,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不会是随便问问吧?”老壮耷拉着眼皮说。“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难说。”“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游过。”老壮掉过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只鸭屁股啊!那时得没剩几只了。老壮本是村子里有名的老实人,老实人爱生哑巴气,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