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区段站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681579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pt区段站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ppt区段站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ppt区段站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ppt区段站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ppt区段站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pt区段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pt区段站(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运转设备第一节 列车到发线 1、货物列车到发线数量的确定(1)列车对数及其性质。(2)列车密集到达情况。(3)车站布置图的类型。 (4)技术作业过程及作业方式。(5)机车交路。(6)车站各项设备的能力协调。到发线数量根据站规规定,区段站上为客 、货物列车使用的到发线数量,应根据列车种类、 性质、运量和列车运行方式等确定。 一、货物列车到发线 12、到发线确定实例 (1)尽端点式区段站:按接发车一端的各个方 向相加后总的换算对数确定到发线数量;(2)贯通式区段站:按各个方向相加后总的换 算对数的二分之一确定到发线数量;例:ACB5+11+4+25+11+4+26+9+3+26+9+3+2

2、3+2+3+23+2+3+2旅客(停站)直通区段摘挂2注:表中数据为:客+直达直通+摘挂+小运转区段往自AB本站合计A4+16+0+030+2+4+034+18+4+06 B4+16+0+030+4+2+674+20+2+610 本站0+2+4+030+4+2+670+6+6+610 合计4+18+4+064+20+2+6100+6+6+6+108+44+12+1226本站AB33、到发线数量确定还需考虑因素 (1)旅客列车到发线的数量:一般使用靠近站台的正线或到发线接发旅客列车。当其对数 不多时,且停站时间一般较短,对到发线的能力影响不大,可 求其换算对数并与货物列车换算对数相加,查表求到发

3、线。客货纵列式区段站设专用旅客列车到发场,其到发线数量按 客运站列车到发线的规定加以确定。(2)有干线、支线接轨的枢纽区段站到发线:当衔接方向在二个以上时,列车密集到达的可能性 亦较大。在同一运量条件下,到发线数量应比双方向 酌量增加,或取表331中的上限,或多设一条到发 线。 4(3)正线除外时对到发线数量的影响:横列式区段站,正线可作为到发线使用,且利用率 较高。纵列式区段站,其中有一条正线是作通过线使用的 ,但有时也还能抽空接发列车。客货纵列式区段站,两条正线都需作通过线使用, 不能用来接发列车。目前,站规把正线除外,不计入到发线数量之 内,鉴于上述情况,在横列式图型中采用表331中 下

4、限,纵列式或客货纵列式图型中选用表33 1中 上限。 54、到发线布置 (1)布置原则:到发线尽量布置在直线上。(2)到发线进路设置:a、新建单线横列式:到发线采用双进路。b、双线区段站,按上下行设到发场,以增加平行进路数量, 到发线按上下行设计为单进路;靠近旅客站台的及靠近调车场的部分到发线,宜设计为双进 路。上下行共用一个调车场时,靠调车场的部分到发线应设计为 双进路; 从发展考虑,站场改建往往滞后于运输发展需要,双进路到 发线可以一定程度上调整列流与设备的暂时不适应,故绝大多数 双线区段站到发线为双进路;运营中,各站需按左侧行车方向固定使用的原则,结合运行 图排定的列车到发顺序及其它作业

5、要求,固定到发线使用方案;当进站信号机外制动距离内进站方有超过6下坡道,为简化 咽喉布置和安全,到到线不宜全部采用双进路。 6(3)超限货物列车到发线的布置:除正线必须保证 通行超线货物列车外,在单线区段站,应另有一条到发 线能通过超限货物列车,在双线区段站上,上、下行应 各有一条到发线能通行超线货物列车。 (4)到发线(包括正线)旅客站台的布置形式:原则:a、正线顺直; b、客货列车能便捷到发,站内交叉少;c、旅客跨越线路少; d、便于货场设置,企业线接轨;e、便于维修及远期发展。 7到发线(包括正线)与旅客站台的布置形式 优:各方向均可进入道;有两交会时,可分别接 入1、II道,客货分布正

6、线两侧,利于作业;货场、支 线、工业企业线引入、方便;便于向双线发展1或3可改 为第二正线;采用条件:一般应优先采用。a、单线8优点:正线顺直,便于线路养护维修,适合于横列式 发展为纵列式或客货纵列式站型,当纵列式办理旅客列车三交会时,正线I道仍可用来通过货物列车。缺点:夹3条线路,跨越设备费用高;为设天桥或地道 时,4道上、下车的旅客进出站横越线路较多且与正线接发 货物列车发生干扰。采用条件:双线横列式区段站图形中优先采用。b、双线91、设置原因:2、数量的确定:据每昼夜通过该线的机车次数而定 。列车对数及机车运转方式布置图类型及机务段位置横列式、肩回运转交路:第二节 机车走行线、机待线及机

7、车出入段线 一、机车走行线 补机及其作业方式纵列式:不设; 客货纵列式:货物列车到发场与机务段配置形式;横列式、肩回运转交路每昼夜通过 机车36次,设1;100次,2条10二、机车走行线的位置减少机车出入段与接发列车进 路的交叉,降低交叉的严重性 。与车站布置图、机务段位置 相关。站对右:到发线之间站对左:到发场与 调车场之间单线横列式区段站11机务段位于站对右时:机走线设于上下行到发场之间;机务段位于站对左:设有外包机务段第正线时,机走线设于到发场之 间;不设有外包机务段第正线时,机走线设于到发场 与调车场之间。双线横列式区段站1213二、机待线 1、机待线设非机务段一端,专供牵引机车停留的

8、线路。2、机待线的设置横列式区段站:设有机车走行线时,在非机务段一端的咽 喉区,应设置机待线;纵列式区段站:机务段(正线)对侧到发场出发端的咽喉区 应设置机待线;(3)行车量小,换挂机车较少(通车车场机车在36次以下)或改 建困难的单线区段站可缓设或不设机待线。3、机待线的布置形式贯通式机待线:尽头式机待线: 14有隔开进路 ,比较安全 。一般宜采 用。进路比较灵 活,l咽较尽 头式短,无 隔开进路时 ,安全性差 。L1DF1L效=l机+10m+5m=45mDF1L2L效=l机+20m+5m=55m15三、机车出入段线 16第三节 调车线及牵出线 (二)影响调车线数量和长度的主要因素如下 1、

9、衔接线路方向数:改编量,交换车流;2、有调作业车的数量及其性质; 3、列车编组计划;4、调车作业方法 一、调车线 (一)用途:用来解编列车及集结、停放车辆。其数量有效长及总容车数对车站改编能力(牵出线及驼峰能力)能否充分发挥有密切关系。小能力驼峰溜放调车 平面牵出线推送调车 调机分工 分区作业包线作业17有解编作业的区段站每一衔接方向设调车线一条,l效l到发效;有效长应按该线上所 集结的最大 车辆数确定无解编作业的区段站调车线一般应设2条,主要作为本站作业车和待修 车停留和调车之用。本站作业车停留线一条;待修车和其它车辆停留线一条 ;工业企业线车辆,增加一条;危险品车辆停留线一条。(三)调车线

10、数量和有效长18二、牵出线 (一)影响牵出线数量的因素:有调作业车数量的多少; 改编列车的编组要求;调车作业的方法;站内调机的台数 及分工;货场与工业企业线的位置及其作业量。(二)牵出线长度:主牵出线,不应小于到发线有效长 ,困难可减小;次牵出线,不应小于到发线有效长的一 半。(三)数量确定 1.调车场两端应各设一条牵出线;2.每昼夜实际解编作业量7列(解7列,编7列),次要牵出 线可缓设;3.利用运量较小的线路或工业企业线作次要牵出线(平、 纵断面适合调车); 19(三)数量确定 4.纵列式区段站,换挂车组的部分改编列车不能利用正线 调车时,在旅客站房同侧到发场设专用牵出线;5.货场取送车作

11、业,一般可利用调车场牵出线进行。如货 场位于站房同侧,装卸作业量较大且区间列车对数较多时, 宜设专用的货场牵出线。 (四)平、纵断面要求 1.尽量布置在直线上;2.困难条件可设于曲线上,半径不小于1000m,特别困难半径 不小于600m;3.仅办理摘挂、取送作业的货场或其它厂、段牵出线,特别困 难,其曲线半径不小于300m;4.牵出线不设在反向曲线上; 5.牵出线应设平道或小于2.5面向调车场的下坡道上,第3条 的牵出线可设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20二、简易驼峰目前我国调车作业量较大的区段站,一般都在 主要牵出线上设置简易驼峰。它投资少,作业效率 高,配合铁鞋制动,能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根据运 营

12、实践,当有调作业车数在500辆以上,调车线在4 条以上的区段站上,设置简易驼峰是合适的。 简易驼峰一般都设在调车场主要牵出线的一端 ,次要牵出线仍为平面调车。解编作业两端各有所 侧重,在设驼峰一端,以解体列车为主,在平面牵 出线一端,主要进行编组或辅助解体,充分发挥设 备特长,以提高总的改编能力。21一、设计要求1.咽喉区有必要的平行进路,占地少,投资省,无多 余道岔,增加设备的使用灵活性。2.咽喉区平行作业数量:(1)平行作业数量不确定性:不同进路组合有不同 的作业数量,这里指主要的能同时进行的作业;(2)平行进路数的适度性:不要太少(增加平行作 业),也不太多(太多费用高,结构复杂);(3

13、)对咽喉平行进路数规定:见P81表332;注意不同采用条件。第四节 车站咽喉设计22(3)保证作业的机动性、灵活性:调车场直接发车;到发场反向接发车;到发场部分线路有列车到发与牵出、转线的平行 进路; (4)尽量减少敌对进路交叉,尤应避免到达进路交叉。 (5)尽量缩短咽喉区的长度。二、设计步骤1.选择区段站参考详图,与中间站采用定型图不同。区段站只能是参考图,因为区段站作业复杂,为 满足作业需要,应在参考图改动,例图中线有粗有细 ,细线为原图线,粗线为改动后线路。232. 定各线固定使用方案及线间距:由不同站场布置图及DF场固定使用方案来确定线间距。3.DF场线路分组:由线路固定使用方案来确定

14、,由此增加平行作业进路数量。(1)线路分组目的:分场分组分组后,增加咽喉作业机动灵活性,保证必要的平行进路组合,便于调整线路有效长,可以形成隔开进路保证作业安全。24(2)分组方法分组后不能进行平行作业不分组,以简化咽喉。分组时一组内通常线路数量不少于2条,并且各组 线路数量接近,以求平行作业发生高机率。线路分组后为各平行进路铺相应渡线、梯线使进 路隔开。布置道岔和渡线: 布置原则: a、保证必要平行进路使主要作业能畅通,不“之” 字走行,少走渡线,基本不走渡线,即可完成作业。“ 通”b、在设置主要平行进路的基础上,增设渡线和道岔 ,使在特定条件下形成新的平行进路组合“活”,一般 非主要作业“

15、之”字走行。分析渡线:a、b、a、b、p、k作用。2526C、咽喉布置紧凑道岔布置紧密“紧”:全部道岔紧密配置,两道岔间夹直线取最小值;采用 交叉渡线或交分道岔。道岔不同,配列长度也不同,求不同配列的两最外方 道岔的长度。135713571357aecdaecdaecd(1)(3)(2)d为9号岔,其余12号岔2728d、不必要的道岔、渡线取消“省”; e、道岔、渡线、梯线设置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向外。 f、在详细布置图中注明已排定的岔心距、连接曲线要 素及L信、L警,为求有效长做准备。4.各到发线有效长计算与调整:有效长计算与中间站到发线有效长同;有效长调整:调整咽喉结构,使有效长均匀。 线

16、路分组变更线路连接移动渡线: 例(见图)f f 29三、咽喉设计方案的评价 (1)接发货物列车时,咽喉区的平行作业数量。 (2)咽喉区的通过能力。 (3)影响车站站坪长度的咽喉区长度。 (4)车列从到发场或调车场向牵出线牵出转线时 ,各调车半程的平均长度。 (5)到发线的实际有效长的总和与标准有效长度 的总和的比值。 (6)到发线标准有效长的总和与包括到发线、走 行线和连接正线之间的渡线在内的总全长之比值。 (7)咽喉区道岔的数量。 30(一)调车场头部平面设计要求四、调车场平面设计1、保证各条线路的有效长度不小于规定的长度;2、根据线路数量、作业要求及作业方法,确定调车场头部的合理布置形式;3、道岔配列力求紧凑;4、采用手动道岔时,转辙器的位置应考虑到扳道员作业便利与安全。31二、设计步骤及方法1、根据区段站到发场、调车场、牵出线的相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