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达技巧鉴赏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1678505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表达技巧鉴赏(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表达技巧分类 一、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李华春行即兴情景交融:杜甫江汉叙事抒情:白居易卖炭翁托物言志:虞世南蝉王安石孤桐用典抒情:岳飞小重山杜甫贫交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借古讽今:刘禹锡台城春行即兴唐 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注:宜阳:唐王朝最大行宫之一连昌宫建于此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 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 绪。宜阳,县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即唐代 福昌县城。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座落在这里 。境内女儿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有兰香

2、神女庙,山 中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 园。它年年都吸引着皇室、贵族、墨客、游人前来观赏 。然而,在安史之乱中,这里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宜阳城下草萋萋”, 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 了茂盛的野草。接着,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 宫和女儿山一带:“涧水东流复向西。”太平时期,登上 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 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 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在,这里清冷冷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 其“东流复向西”了。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 苍松,无

3、处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今,且莫说那些, 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芳树无人花 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 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 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 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 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 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 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空啼”相照应,写 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啊!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 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 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

4、喻物。有全篇 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 ”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这首诗虽然 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 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值 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 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 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 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题解 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夔州,有人认为作于江陵,当以后者为是。大历 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秋天,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 地,诗即作于此间。诗题作江汉,

5、近乎无题,大概漂泊流徙中 ,已无心拟题。杜甫这时已五十六岁,长期飘零,历尽艰辛,北归 无望,生计日困,至老仍如浮云行止无定,心中自然颇多感慨。尽 管如此,诗人忠魂仍存,壮心犹在,并未因处境困顿和年老多病而 悲观消沉,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这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 句解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 腐的老儒。“江汉”,长江、汉水之间。首联表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 境,有自嘲意。“思归客”是杜甫自谓,因为身在江汉,时刻思归故乡 ,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乾坤”,即天地。“腐儒 ”,迂腐的读书人,这里实际是诗人自指不会

6、迎合世俗。如果说前一句 还只是强调诗人飘泊在外的思乡之心,后一句则将自己在天地间的渺 小孤独感吐露无遗。诗人原来的抱负是要经天纬地的,然而越到人生 的最后阶段,他越是痛感自己的渺小无力。其中的痛楚和无奈该有多 深!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 地面对漫漫长夜。颔联为工对。“天共远”,承江汉客;“ 月同孤”,承一腐儒。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 是在写自己。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 慨叹自己飘泊无依。不过,在明月的皎洁和孤清中,我 们又体会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他的心,仍然是光明的 。“永夜”,长夜。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我虽已

7、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 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 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颈联为借对,“落日” 比喻暮年,而非写实。“秋风”句是写实。诗的意境 阔大而深沉,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积极用世、身处逆 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疏”,复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 跋涉长途。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 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韩非子说林上 里讲,春秋时管仲随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 道路。管仲提议用老马领路,于是找到了归途。“老马” 是诗人自比。评解 :诗人身滞江汉,心有感而作此诗。他用凝炼的笔

8、触, 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怀。前两联 写所处之穷,后两联写才犹可用。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评 论这首诗说:“味之久矣,愈老而愈见其工。中四句用云天 、夜月、落日、秋风,皆景也,以情贯之。共远、同 孤、犹壮、欲苏,八字绝妙,世之能诗者,不复有出其 右矣。”确实,诗的中间两联,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故历来为所称道,明代胡应麟诗薮内 篇就说,这两联“含阔大于沉深,高(適)、岑(参)瞠 乎其后”。这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诗,写蝉餐清风饮晓风饮晓 露,栖于梧桐树树上,声因高 而远远,而非是依靠秋风风,寓意君子应应象蝉一样样居高而声远远,而不必凭借 、受制于它物。表达

9、出了诗诗人对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热情赞赞美和高度自信, 表现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风度。这这是唐人咏蝉诗诗中时时代最早的一首, 很为为后世人称道。 “垂緌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蝉的头头部伸出的触须须好象下垂的冠缨缨 ,它品性高洁洁,栖高处饮处饮 清露。它那悦耳动动听的长鸣长鸣 声,就出自那棵 远处远处 的高挺清拔的梧桐树树上。 “居高声自远远,非是藉秋风风”,蝉由于栖息在高高的梧桐树树上,它的 叫声自然能传传得很远远很远远,并不像一般人以为为的那样样是藉助于秋风风的 传传送。(这这一独特的感受揭示了一个真理:品格高洁洁的人,并不需要某 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远播。) 这这首诗诗叙事、写景、

10、抒情、议论议论 融为为一体,充分显显示出了诗诗人寓情 于景的艺术艺术 才能。 蝉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 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 寻。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 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 月越久根越扎实,太阳越炽烈树 荫越浓密。清明盛世,也想着解 决明间疾苦,想帝舜抚琴唱的那 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鉴赏: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 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 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 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 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 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 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

11、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注:五弦琴:据孔子家语记载:舜帝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 唱着“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 ,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 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 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 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 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

12、长江 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 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 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 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 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 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 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接下二句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 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三山亦为地点,旧说在金陵西南的江边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

13、,南北相连 ,故号三山”。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鹭洲”,横亘于金陵西长江里,竟把长江 分割成为两半。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 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 与社会生活,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 睛转向现实政治。他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 ,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是“总为浮 云能蔽日”,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于是,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 酬,哀怨如缕。在这里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论慎微篇中的“邪臣

14、之蔽贤 ,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寄予自己的内心怀抱。他的痛苦,他的 疾恶如仇,他的“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情结,仿佛也就容易理解。特别是其 中的“长安不见”又内含远望之“登”字义,既与题目遥相呼应,更把无限的 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峥嵘的青山与澄澈无际的天空当中。这 样心中情与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织在一起,于是山光水色,发思古之幽情 ,思接千载;江水滔滔,吟伤今之离恨,流韵无穷。 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 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 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 有谁听? 上阙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

15、 。 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 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 。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 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 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 下阙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 前三句感叹岁月流逝,归乡无望。“阻归程”表面指 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难以归去,实际暗喻着对赵 构、秦桧等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 。 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 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全词表现了作者不满“和议”,反对投降,以及受掣 肘时惆怅。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贫交行杜甫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

16、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用典:管仲早年和鲍叔牙交游,管贫,曾欺鲍 ,而鲍终善遇之。后鲍辅助齐桓公,举管,管 遂佐齐成霸业,管感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 鲍叔也。”二、描写手法(一) 表现手法白描:聂夷中田家、绍兴太学生南乡子渲染: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烘托(衬托):正衬:李白赠汪伦反衬:王维鸟鸣涧;李商隐天涯 联想、想象:常建三日寻李九庄黄庭坚清平乐象征:张九龄感遇欲抑先扬:李商隐贾生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 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 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 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 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 ,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 浣溪沙:“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