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三校(、、长葛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77649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许昌三校(、、长葛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南省许昌三校(、、长葛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南省许昌三校(、、长葛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南省许昌三校(、、长葛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南省许昌三校(、、长葛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许昌三校(、、长葛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许昌三校(、、长葛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许昌市三校联考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时间: 150 分钟分值: 150 分 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9 分,每小题3 分) 对联的起源,就其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来说,源于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就其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来说,则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是由对偶句嬗变而来的。古代民谣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诗经上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在屈原作品中,对偶句更是不乏其例。以上各类对偶句,都含有对联对句的因素,但严格说来,都只能算作对联的影子,

2、还不能说这就是对联的开端。对联的正式开端究竟始于何时?以往一般都遵从清代著名联家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丛话中所言:?楹帖(楹联)始于桃符。?据蜀梼杌所载:?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梁氏所言,即据于此。于是,我国对联界即普遍认为?联萌五代?。但近代以来,我国许多对联学者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因此,?联萌于五代 ?之说是不对的,至于说 ?联兴于五代 ?则符合事实。据晋书记载,张华曾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荀以?日下荀鸣鹤?互报姓名。 这被许多人认为是我国古代的第一联

3、。而我们能见到的保存至今的唐代规范联作则更多。如夏民安 联人心声 中有唐太宗在藏晋祠贞观宝翰门前题的?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莫高窟发现的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等,还有日本人写的史馆茗话一书记载的唐人联?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到了宋元阶段,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了题赠联、书院联、 名胜联、 喜庆联、 哀挽联、 谐音联、 灯联等等。 就其语言运用和表现形式而言,不但坚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 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 形式更加变化多姿。同时, 出现了不少联作名家,如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朱熹、陆游、文天祥

4、等等。明初, 由于洪武皇帝除夕传旨,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清朝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对联创作更是盛极一时。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得对联语体多样化,连同对联篇幅的增长, 使其不仅可以写景、抒情,而且可以叙事、 议论; 不仅可以用来谐谑,而且可以讽刺。这一时期, 不仅运用范围大为扩展,涌现出大批如解缙、纪昀般的联坛高手,甚至出现了理论研究与专论著作。(选自戴本恒对联艺术探微,有删改)1. 下列关于对联起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5、是对联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的来源。B我国古代很多诗文里有对偶句,对联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就是起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C作者认为,古代民谣、诗经以及屈原作品中的对偶句,尽管也有对联的一些因素,但还不能算是对联的开端。2 D. 对联起于哪个朝代,有很多说法。对联界根据梁章钜楹联丛话的相关记载普遍认为对联起于五代,但作者并不赞同这一说法。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五代时,蜀地的孟昶在除夕日让学士辛寅逊题写桃符,因为对辛寅逊的题词不满意而自己题写为: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B. 中国许多对联学者近代以来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否定了“联

6、萌于五代”之说,得出“联兴于五代”的结论。C. 据晋书记载,张华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以对联的形式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为上联、荀以“日下荀鸣鹤”为下联互报姓名。D. 唐代出现了许多规范的对联作品,如:“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 “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等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元时期,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题赠联、书院联等;同时,还出现了王安石、苏轼等不少联作名家。B宋元时期,对联形式变化多姿。因为对联不但保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

7、以长短句创作对联。C明代洪武皇帝下令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使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清代以后的对联创作更是盛极一时。D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对联语体多样化,使对联的篇幅增长,使对联的运用范围大为扩展。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 父洵游学四方, 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 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 叹曰吾昔

8、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

9、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3 自为举子至出入

10、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节选自宋史苏轼传)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比冠 / 博通经史属文/ 日数千言 /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 叹曰 /吾昔有见 /口未能言 / 今见是书 / 得吾心矣B. 比冠 / 博通经史 / 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 叹曰 /吾昔有见口 / 未能言 / 今见是书 / 得吾心矣C. 比冠 / 博通经史 / 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 叹曰 /吾昔有见 /口未能言 / 今见是书 / 得吾心矣D. 比冠 / 博通经史 / 属文日数

11、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 叹曰 /吾昔有见 /口未能言 / 今见 / 是书得吾心矣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B.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C. 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 尚书 、 诗经、 礼记合称“五经” 。D. 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

12、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

13、安然在朝廷中任职。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5 分)(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 题。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注释: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嗣( y)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4 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挑( t o)兮达( t )兮:独自

14、走来走去的样子。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8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6 分)9诗歌第三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妙在语言悖理,请简要赏析。(5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赤壁赋中描写曹操吟其 短歌行一诗情形的句子是 “,” 。(2)屈原“,”,与众不同的上衣下裳展现出诗人华美高大的形象。(3)诗经氓中“,”两句借桑叶的新鲜润泽来表现女子容貌的娇美和双方最初的深情厚谊。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桃花源里的陶渊明路过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

15、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 ?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

16、当仕, 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 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公元 393 年,陶渊明在江州剌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了,第一次仕途结束。公元 400 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 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 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 蹚这造反的浑水, 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公元 402 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号为楚。公元 405 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