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670001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7.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晋江市平山中学 2015 年春季高二年段期中考试语 文本试卷分为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请上交答题卷,并保留好其它试卷。祝同学们考试顺利!第卷(41 分)一、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 14 小题。 (16 分)漫话“渔樵”“渔樵”中的“渔”和“樵”,本意分别为“打渔”和“砍柴”,是农耕社会时期极其常见和平凡的两种劳动;它们合在一起时则指两种身份,即渔父和樵夫。有意思的是,这两类劳动者在中国历史中被一些文人合二而一,并被赋予了高雅、旷达甚至超凡入圣的品性

2、,每每具有哲人的智慧。就说屈原列传中的那位渔父吧,在屈原表明自己不会听从劝告,宁死也不愿让光明纯洁蒙上世俗尘埃的意思之后,他只好笑着拍打船桨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其中就包含一种与世推移的思考,足可见得这不是一般的渔父,他的举止和言谈都有不同寻常的高雅。观棋烂柯的传说,则将樵夫的隐逸高超流传于世: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童叟下棋,站在一旁观看,一局终了,拾起斧头欲去,斧柄已经腐朽,回到家里,无人相识,原来已经过了百年。这和那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真可谓异曲同工,仿佛都在表明“渔”和“樵”有着一般人所不具备的“特异功能”。除开传说,真实的渔父和樵夫还有的是,像姜子

3、牙、严子陵就都曾是“钓叟”,朱买臣得志之前也曾经砍柴卖柴,有了这些青史留名的“渔”“樵”,也就难怪“渔樵”要与高雅以及学识联系在一起了。 渔和樵本来是两码事,为什么被文人、被历史这样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樵夫和渔父和山水最亲近,所以就很自然地被看成超然物外、远离名利却又旁观兴亡成败的理想人物。在一些士大夫笔下,他们尽管大字不识,却德才兼备,博古通今,而且在饮酒食鱼之中享用无尽的自由,甚至于被推崇为“不识字渔樵士大夫” 。历史的真实是,渔樵和士大夫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阶层。那些渔樵,苦于生活的基本需要,2风里来雨里去,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可谓渔父生活的写照,而“可

4、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则是历史上樵民的普遍心态。这样的“渔樵” ,其实是很难有财力学问、闲情逸致去饮酒品茗、说古道今的。 之所以有“不识字渔樵士大夫”,是和文人即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分不开的。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就是“士”,也即一般意义上的“文人”,其进身之阶往往是儒家道统下的“学而优则仕”。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仕途坎坷,一些人虽然屡有作为,也往往因为正直、犯颜而屡屡遭遇不平。儒家固然主张“入世”,却也并不排除“出世”即退隐的必要,孔子就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况且,在服膺儒教的同时,还会接受道和佛的影响,自给自足、遗世独立也就成了他们的第二天性。这样一批知识分子,无论怎样

5、廉洁正直,怎样热衷事功,自我宽解,力求旷达,也难免时有退隐避世的虚无之感,托身渔樵、寄情山水也就成了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取材于刘禹轩漫话“渔樵”,有删改) 1下列有关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渔樵”一词中的“渔”和“樵”,最初只是指平常的打渔和砍柴两种劳作,后来才逐渐被赋予新的内涵。B屈原不为渔父的劝说所动,选择用死来捍卫光明纯洁,显示出他和那些有与世推移处世思想之人的不同。 C在中国历史上,“渔樵”是一个具有特异功能的群体,晋人王质以及武陵渔人就是这一群体的代表人物。 D一些青史留名的渔父和樵夫,加强了人们对渔樵身份的美好想象,让渔樵与高雅以及学识联系在了一起。 2

6、下列有关渔樵文化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解释渔樵文化的成因,可以从理解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入手。 B对所谓的“不识字渔樵士大夫”的推崇,美化了渔樵文化中的渔樵劳作。 C渔樵文化内涵的最后确定,有赖于渔父樵夫社会身份和地位的不断提高。 D渔樵文化中本来就兼有儒家的仕、隐观念,与道、佛等还有一定的联系。 阅读下面链接文字,完成3、4题。 苏轼的内心与渔樵文化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经历了人生中的最黑暗时期。但是,也正是人生中的这一次遭遇,让苏轼更加接近真实的社会,更加接近真实的自己。这一时期的苏轼,仿佛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白,自己所伤怀的

7、功业3无成,其实是因为建功无门。此外,苏轼的黄州生活经历,除了与黄州一带名士山川之间深得心意的交游,甚至还曾躬耕于黄州东坡,可能确实过了一段“渔樵”生活。他那兼有自谑、自得意味的自号“东坡居士”据说也即由此而来。由此看来,被贬黄州时期的作品中时时出现的“主”“客”,既是文学体式的一种标志,其实也是苏轼自觉省视个人命运的心理反应。应该说,被贬黄州同时成就了苏轼的文学高度和哲学高度。 (取材于肖亦若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有删改) 3用古代诗文原句填空。(5分) 链接文字中说,被贬黄州同时成就了苏轼的文学高度和哲学高度。从文学而言,创作于这一时期的前赤壁赋无疑是其思想最为斑斓的一种呈现,其中就有句子直接

8、关涉到渔樵:“况吾与子_,_;_,举匏樽以相属。 ” 身居黄州的苏轼内心如此地旷达与超然,让人感慨不已。而战国的屈原则未能如此超然,他“_,哀民生之多艰” ,始终恪守心中美好的理想,他说“_,余不忍为此态也” ,最后投江自尽。4如何理解苏轼内心的“渔樵”观?结合漫话“渔樵”以及链接文字,简要谈谈你的认识。50字左右(5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 25 分)阅读下列孟子选文,完成 59 小题。 (15 分)【1】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

9、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因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4【3】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

10、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4】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

11、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注】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旄倪: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放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 B贼仁者谓之贼 贼:戕害 C五旬而举之 举:攻克 D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日不知其亡也 吾其还也 B.我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认C.武王伐纣,有诸 或取诸怀抱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弃甲曳兵而走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

12、,全部直接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一组是(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A B C D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老百姓的敌人。C战争胜利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兼并了,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

13、兼并。D 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9翻译下列句子(3 分)诸 侯 多 谋 伐 寡 人 者 , 何 以 待 之_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013 小题。 (10 分)青玉案 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注释: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蛾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阑珊:黯淡、零落。10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是指阴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从唐代起,在元宵夜就有_的风俗,也称

14、_节。(2 分)11红楼梦里的元宵节,描写得比春节更隆重,小处如开头甄士隐女儿_走失,大到荣国府_省亲,平民灶火也好,贵族家庆也罢,都让我们品出了这个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的文化内涵。(2 分)12下列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中,描写元宵节的一项是( )(3 分)A.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B.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C.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D.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13青玉案元夕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3 分)_6_第卷(109 分)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20 分)“飞虎将军”陈纳德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1937 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大人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行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