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河南省焦作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1669784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河南省焦作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语文】河南省焦作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语文】河南省焦作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语文】河南省焦作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语文】河南省焦作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河南省焦作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河南省焦作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河南省焦作市 2016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一、命题意图本次考试为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学生正处于一轮复习阶段。为敦促学生扎实复习备考,按照惯例,本次考试重在检测学生对 2015 年高考试题的熟悉情况,因此本次命题的所有文字材料均来自 2015 年的高考题,但所有试题均进行了改编和重新命制。一方面提醒高三师生高考试题在高三复习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提醒学生高考试题考点繁多,要多做常做,善于不断总结发现新问题,并及时进行纠偏和补充。二、试题结构试题结构参照 2015 年新课标卷的结构模式,整个试卷共六大题 18 小题,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第一大题为现代

2、文阅读,文本摘编自葛兆光的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本试题改编自 2015 年安徽卷第一题现代文阅读,以选择题的方式,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二大题为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选自宋史刘敞传 ,试题改编自 2015 年广东卷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对文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分析综合能力,对重要语句的翻译能力;古代诗歌阅读为唐代刘禹锡的七言律诗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试题改编自 2015 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重点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能力和赏析其表现手法的能力;名篇名句默写出自高考必背 64 篇,其中初中一篇,高中两篇,考查的是识记、理解能

3、力。第三大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捡烂纸的老头 ,试题改编自 2015 年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主题;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第四大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茅海建的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试题改编自 2015 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旨在引领并提升学生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2第五大题为是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内容包括成语的运用、病句的辨析、句子的衔接、补充语句、概括图表内容。文字材料均来自 2015 高考试题

4、。第六大题是作文,考查学生语文综合写作能力。本次考试作文是材料自拟标题作文,材料文字内容来自 2015 年湖南卷选做第 19 题。旨在引导考生学会认真阅读作文命题材料,领会命题的意图,熟练掌握常用的写作方法。三、试题分析本试题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 ,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有人说到“经” ,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经典” ,而提起“中国经典” ,就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

5、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 “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 ,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 ,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

6、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 资治通鉴 ,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 ,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它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还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3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

7、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 ,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 ,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 ,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 ;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

8、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 ;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 “旧经典”才能成为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常误把“经”等同于“经典” ,误把“儒家经典”等同于“中国经典” ;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中国经典应该是“复数的” 。B孟子偏重“道德自觉” ,荀子偏重“礼法治世” ,早期儒家重视宇宙天

9、地秩序,新儒家重视心性理气,儒家的思想内容还是比较复杂的。C那些写得好,被广泛引用、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的,一定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D阅读经典固然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及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但对于古代经典,我们既不必视其为包袱累赘,也不必视其为金科玉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对应文章第二段“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它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还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和被仰视的经典。 ”题干中“一定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

10、” ,说法过于绝对化,犯了4或然变必然的毛病。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三教合一”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也是在文化领域中,中国和欧洲最不同的地方之一,所以中国的经典也应当包括儒家、佛教和道教经典。B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国多元的文化。C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写成的,经典都要经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经典化过程,不是天然形成的。D经典是一个资源库,但经典知识的再生与重建,经典中资源的重新发掘和利用,完全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1、。对应原文的第四自然段“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 。 ”对应题干中“完全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 “完全取决”改变了原意,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知道“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的道理,他们往往不只使用其中一种工具实行统治。B中国经典不仅包括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可以包括比如文字学著作、历史著作,甚至唐诗、

12、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C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经典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表现出来。D对旧经典,只有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才能使之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对应原文的第四自然段“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 ” 。对应题干中“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经典密切相5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

13、时表现出来” ,文本中表述的对象是经典,而题干中表述的对象是文化传统,陈述对象表述改变,犯了主客体颠倒的错误。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

14、、起潜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 ”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一军尽覆。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

15、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节选自明史卢象昇传 )【注】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6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

16、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要注意句中的虚词对断句的作用如“用矣”中的“矣” 、 “人实为之”中的“之” ,还要注意“要之”意为总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畿” ,京畿。畿辅,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张煌言师入太平府诗:“天骄取次奉冠裳,畿辅长驱铁裲裆。 ”也是清代直隶省的别称。B “尚方剑” ,皇帝封赐大臣的剑。反映的是一种天治观念,见宝剑如见天子,它是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有尚方剑可以先斩后奏,便宜行事。C “疏” ,奏章。亦指上奏章。又如:疏封(奏疏;奏章) ;疏草(即疏稿。奏章的草稿) ;疏直(上疏直陈) ;疏奏(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 ;疏陈(上疏陈述) 。D “巡抚”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清代巡抚主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