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part2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51637345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8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part2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国际经济学part2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国际经济学part2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国际经济学part2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国际经济学part2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part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part2(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亚当斯密(英国)Adam Smith(1723-1790) 国富论1776 国际贸易的动因 1、基本思想:所谓“绝对优势”是指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出发来 论证国际贸易分工的学说。该理论认为各国应根据自己 最有利的生产条件生产出生产成本比别国绝对低的W, 然后进行国际交换,就能保证双方都得到贸易利益,也 即一国应出口成本绝对比他国低的W,而进口成本绝对 比他国高的W(站在本国的角度)。 2、分析: (1) 分工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a、市场无形之手; b、分工受市场规模的约束,市场规模的扩展有利于 分工。“分工”思想是亚当斯密亲身的体会 a、 分工能使劳动者的熟练

2、程度提高; b、 分工能使某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从而大大节省劳动 时间; c、 分工有利于发明机械和改良工具;厂 国家(社会)进行分工,也会提高劳动生产 率 国际国际分工,也会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1) 绝对成本(优势):指一国的某一产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毛呢(单位) 酒(单位)英国 100人/年(优势) 120人/年法国 150人/年 90人/年(优势)(此时两国获利都很多)(取长补短) 3、评价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贸易对双方都有利,他的理论被认为 是第一个自由贸易理论(优点)。理伦的不足:亚当斯密的理论无法回答一个国家在所 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成本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是否可展开 贸易并获得贸易

3、。 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比较成本说)David Ricardo 英(1772-1823)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基本思想 通过比较两种W在两国间的劳动成本来决定一个国家应 生产和交换哪种W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W 生产上都处于成本劣势状态,但只要两国两种W的成本比例 不同,仍然可展开贸易并可获得比较利益。(即一国应生产 并出口那些利益较大or成本劣势较小的W,进口那些成本劣 势相对大的W)。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2、分析 (1) 分工前毛呢(1单位) 酒(1单位) 英 两害取轻 100人/年 120人/年 比较成本 法 两利取重 90人/年 80人/年 生产

4、(机会成本较小的) (2) 分工后毛呢(1单位) 酒(1单位) 英 100+120/100=2.2个单位 0 法 0 80+90/80=2.125个单位 (3) 国际贸易毛呢 酒 英 2.2个单位-1=1.2 0+1=1个单位 法院 0+1=1个单位 2.125个单位-1=1.125 (4) 贸易利益英利益:毛呢:1.2-1=0.2个单位法利益: 酒1.125-1=0.125个单位 3、评价: (1)正面、积极: a 李嘉图的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论证了通 过国际贸易能给各国带来实际利益。 b 该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一般规律,其基本原理是正确的 ,并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5、(2)负面、消极:美 韩(发达 发展中)电脑 纺织品汽车 农产品越来越工业化 无法达到工业化, 初始时可获利, 得到静态利益,只是没有动态利益 无法得到动态利益“李嘉图陷阱” 李嘉图为了论证他的比较成本说,把多变的经济状况抽象 成静态的凝固状态,而忽略了经济的动态发展。 但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在起步、在初始状态时需要采用 该理论发展本国经济。四、赫克歇尔俄林的 “要素禀赋论” (H-0理论)(Eli)Heckscher ohlin(发表文章)师 生 1977年俄林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都是瑞典经济学家 18991979代表作域际与国际贸易 1、主题 丰裕 稀缺用多种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

6、原因和依据 (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而前面的都是一种要素:劳动力。 2、基本内容 (1) 基本概念 a、 要素禀赋: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 b、 生产要素: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者在生产当中必须投 入和使用的主要手段。 eg: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企业家精神; c、要素价格: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or要素报酬,要素价格的高低可以 看出生产要素的丰缺程度。劳动力 工资资本 利息(率)土地 地租企业家精神 利润 d、要素密集型产品: 指哪一种生产要素在某种产品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就把这种产品称为该生产要素的密集型产品。 eg: 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电脑是资本、

7、技术密集型产品。小麦是土地密集型产品。 (1) 内容 a、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各个国家所生产的同类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 贸易的直接基础和直接原因。 W的同一种货币价格的国际差异。 eg:桑坦纳 6000$ 5万RMB(美) 14万RMB(中) (套利、利差) b、成本的国际绝对差:价格的绝对差来自于成本的国际绝对差,成本的 国际绝对差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一个原因。 c、不同的成本比例,两国各类W的成本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第二个 原因。法 英 eg: 小麦(单位)1$ 3$(土地)纺织品(单位)2$ 1$(劳动力) d、生产要素的不同价格比例 各国的成本比例不同,是由于各国的要素价格水平不同所

8、引起的。 e、生产要素不同的供求比例 生产要素的供求比例不同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水平不同 供给 (起关键性作用)供给的多少又是由于要素的拥有问题,即要素禀赋问题。 需求 3、结论(理论概括)每个国家利用其相对丰裕的生产诸要素从事W生产, 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诸 要素从事W生产,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因此一国出 口的应是本国丰裕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本国稀 缺要素所生产的W。根据要素的禀赋可以确定本国的贸易格局 出口 丰裕进口 稀缺 4、评价:H-O理论 (1)积极:在各国参加国际分工及专业化生产的依据 上,H-0理论比李嘉图的比较成本更为深入全面,因为 它正确指出

9、了生产诸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积极地位 (李)单一要素 (H-O)多要素。 (1) 消极:该理论忽视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并且与 当代发达国家间贸易迅速发展的状况不符。H-O理论与现实存在矛盾 出口 稀缺 进口 丰裕 五、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研究结论与H-0理论相反,美1947-1951进出 口结构 1、涵义是指根据H-0理论只要知道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状况就 可以推断出贸易走向,比如美国的资本丰裕,资本密集型 W国际竞争力强,因此要出口资本密集型W,进口劳动密集 型W,但实际上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W,进口的是资本密集 型W;资源禀赋状况与实际验证结果相予盾,这就被称之 为里昂惕夫之谜。 2

10、、解释: a、生产要素密集性逆转说 eg:有俣区,一看到“纺织品”就认为是劳动密集型W, 而在实际上美国的纺织品有可能是技术资本密集型W。意大利的纺织品是技术资本密集型。一种W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密集性定位,在一个国 家是劳动密集型,在另一个国家有可能变为资本技术密 集型,这种逆转随着要素价格比例的逆转产生,原因是 某些产品比另一些产品更适合于要素替代(内部的要素 替代问题)。 b、生产要素的非同质性 eg:美(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中国资本 劳动力 劳动力500万农民 8亿农民 量、质:美国的一个农民 = 中国的一个农民(量同质不同 ) c、贸易壁垒扭曲说 eg:美国进口:初级产品 出

11、口(理论):制成品 现实中相反 根据贸易理论美国要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制成品,考虑到 集团利益。 为了保护那些从事初级产品生产的工人的利益(维护社会 安定),提高贸易壁垒,使外国的初级产品不能进入美国 市场,扭曲了美的贸易走向。 六、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基本思想:由于新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许多新产品都有一个划分为四个阶段的 生命周期:第一阶段是创新国对某种新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第二阶段是外国生产者开始生产这种新产品;第三阶段是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进行竞争的时期;第四阶段是创新国开始进口竞争时期,一个周期在创新国结束以后 在其他国家产品生命周期还在继续进行着,他可能处于第二or第三阶 段时期,当产品成

12、为标准化产品时,产品生产成本低廉便成了重要的 竞争力量,因此生产就随之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这些国家最终成 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把产品出口到创新国和其他发达国家。 2、解释: a、生产要素密集性逆转说 eg:有误区,一看到“纺织品”就认为是劳动密集型W, 而在实际上美国的纺织品有可能是技术资本密集型W。意大利的纺织品是技术资本密集型。一种W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密集性定位,在一个国 家是劳动密集型,在另一个国家有可能变为资本技术密 集型,这种逆转随着要素价格比例的逆转产生,原因是 某些产品比另一些产品更适合于要素替代(内部的要素 替代问题)。 2、分析: (1)第一阶段:往往出现在少数几个发达国

13、家,即创新国, 特别是像美国这样的国家。 之所以创新的成果可以转移 硬环境(难转移 ) “少数” 创新的制度及文化背景很难转移 软环境eg:日本的筑波是日本全面投资来追赶美国的“硅谷”的,但追 赶了三四十年仍未追赶上。 企业进入 企业退出 动态化转化,追求利润,达到人才的优化配置 。 中国的创新制度与文化背景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关村 不可能是中国几年后创新最佳的地方,缺少企业家精神。 “天堂硅谷”要搞起来,首先要学习温州模式,企业家精神 创新的一种依托(吴敬琏)。 (重要特点):创新产品主要是满足国内需要,即出口是极少的,因为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即无替代产品。即使价格 拉得很高也仍能

14、保证消费量,因而在国内可保证其垄断利润 ,其出口动机很小。 优势在美国 (2)第二阶段: 其他国家开始模仿生产 eg:美:研发的第一台录相机 日本模仿生产 逆向开发(生产成本高,但为了保护本国民族工业设立高关税,因而 日本的相对美国的便宜)。 (重要特点)此时创新国会超越贸易壁垒,到模仿国进行 国际直接投资当地生产,当地销售。 (3)第三阶段:模仿国已掌握生产技术,产品处于成熟阶 段,创新国开始逐步失去优势。 (慢慢跟进) 优势在日本(4)第四阶段:产品已成为标准化产品,技术竞争转化为 价格竞争。此时创新国的技术专利已失效,技术恒定下的 产品竞争转为价格竞争,此时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显现出来 ,靠

15、低廉的劳动力获取优势。 eg:创新国(美) 模仿国(日) 优势转向中国优势在中国 3、模型: (缺)一种产品在其生命周期运行中,比较优势会从一种类 型的国家转向另一种类型的国家,即各种类型国家在产 品生命周期中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七、产业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前面讲的都是:产业间的(Inter-Industry Trade)发达 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产业内(Intra-Industry Trade)发达之间 产业间贸易:两个国家所交易的是不同生产部门所生产的 产品。 eg:中国出口纺织品,进口汽车 产业内贸易:两个国家相互间进口or出口基本相同or相似 的产品 eg:中国的电视有大量的进口,也有大量的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