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教案定稿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17323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德的扁担教案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朱德的扁担教案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朱德的扁担教案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朱德的扁担教案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朱德的扁担教案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德的扁担教案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德的扁担教案定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德的扁担教案定稿一、教学要求: 1认识 13 个生字。会写 8 个字及以下词语:出产、扁担。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感受朱德同志和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激发学 生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2难点:了解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 藏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怀人民的革 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老一辈领导 人。 2课件或图片出示朱德像。认识“朱德”这两个字。 你们知识他是谁吗? 3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朱

2、德的什么事呢? 板书:的扁担请你们读一下课题。 4课件或图片出示扁担图,也可出示实物。认识“扁担”这 两个字。 这就是扁担,谁知道用它可以干什么? “扁担”这两个字怎么记。 课题中“朱德”“扁担”两个词里的四个字都是本课要求认识的生 字,其中有三个字是要求会写的字。利用图片,随着出示课题分散 识字。这样字不离词,音、形、义紧密结合,学生识记生字的效果 好。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自由读课文。 要求:( 1)圈出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 (3)遇到不懂的词句和问题作记号。小组学生互读、互查、互教生字读音,互相解疑。 教师巡视,了解生字认读情况。 集体认读生字词

3、。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手势告诉老师,这课有几个自然段。 请三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看谁能读正确。其 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先评读,再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朱德和大家一起挑粮。战士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后来朱德在扁担 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 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 (1)什么是“斗笠”? (2)“会师”“朱德记”“不料”是什么意思? (3)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藏了?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采用不同方式解疑。 (1)利用实物、图片、插图解决以下问题: (2)引导学生带着质疑3 读课文,找有关的句子,

4、初步了解 战士为什么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的原因。 让学生带着质疑3 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有关 的句子。 让学生读有关的句子,说说战士藏扁担和后来又不藏 的原因。 (因为战士心疼朱德,所以要藏他的扁担。后来大家敬爱 他,不再藏他的扁担。) 板书:心疼敬爱 (四)研读、感悟、理解战士为什么心疼朱德。 1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地方让战士心疼,找出相关的 词句。 2小组交流。结合自己找的词句,谈看法,互相补充。 3集体交流。 学生先读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结合上下文和 生活实际谈看法,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随学生发言投影以下句子,随机在重点 词下面点点。 (1

5、)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是敌人。 从“不远”这个词看出敌人离井冈山很近,是要进犯井冈山。 朱德到山下挑粮会遇到危险。 (2)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想想“五六十里”是多远,要走多长时间。(天不亮出发, 开黑才能回来。) 陡峭的高山,你有什么感觉?(难爬、累、喘不过来气。) 想想朱德还要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走这样难走的路就更难更 累了。 指导朗读:评读、赛读。 谁能把挑着粮爬这样的山,来回走五六十里那种艰难的感觉 读出来。 (3)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 儿爬山,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朱德穿着草鞋,肩上担的满满的一担粮食,走

6、那么难走那么 长的山路,实在让人心疼。 朱德白天挑粮,晚上还不能休息,而且不是一个夜晚,是整 夜整夜地研究打仗,他太累了,太辛苦了。 想想朱德最需要的是什么?(休息) 让学生进入角色。 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对朱德同志说什么?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练读,小组交流读、个人展示读。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讨论,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所 以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大家想,朱德找不到扁担,没办法去挑粮, 就可以多休息一会儿。 (二)研读读课文,感悟理解。 这节课,我们再认真读书,找找大家因为什么敬爱朱德 同志,而不藏他的扁担。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请你们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找找你

7、是从哪些词句中找 到答案的。 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研讨。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 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看法。 (1)课件出示句子: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 上“朱德记”三个字 朱德为了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就在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 从“不料”这个词看出朱德这样做是大家没想到的。 从这句话能看出战士藏扁担是挡不住他和大家一起挑粮,共度难关 的决心。 (2)课件出示句子: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 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大家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 所以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从“越发”这个词看出大家更加敬爱朱德了。 大家对朱

8、德产生了敬爱之情,所以不好意思再藏他 的扁担了。 再联系上文,想想大家都敬爱他什么? (勇敢、不怕危险和战士同甘共苦等)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三)总结谈话。 读了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战士心疼朱 德而藏他的扁担。当大家看到“朱德记”三个字,被他以身作则, 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而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 他的扁担了。朱德的扁担是朱德同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象 征。在 1958 年已是 72 岁高龄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 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 (四)拓展。 关于朱德同志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你们课后收 集有关他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五)指导书写。

9、1让学生读、描字帖中的字,找出难写的字。 2小组研究书写方法。 3教师课件演示指导。 (六)布置作业。朱德的扁担初稿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课文,了解朱德同志与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事迹,体会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教学重难点:感受朱德同志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爱戴之情。教学准备:自制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扁担图,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板书:扁担)指生认读。仔细观察,你知道这是谁的扁担吗?补全课题:朱德的扁担,指生认读。齐读课题。2、指生介绍朱德,师进行补充。二、细读课文,感悟内涵:1、课题为“朱德的扁担”,他

10、用这根扁担做什么吗?(挑粮上山)为什么要挑粮上山呢?2、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3、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观察这根扁担,你发现了什么?(朱德记)他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呢?(学生再读课文,找出答案)体会“藏”1、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战士们为什么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课件出示: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3、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体现挑粮累的句子课件出示: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11、。(1)五六十里:单靠两只脚要走上以整天!路远吗?谁来读好这个数字?(2)山高路陡:什么是山高路陡呢?(课件出示“山高路陡”的井冈山,学生想象:这样的路会怎么难走呢?谁来读出山的高,路的险?指名读。体会“同甘共苦”过渡: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争着去,抢着去,作为总司令的朱德同志,当年已经四十多岁的他,也和战士们一样争着去挑粮。(课件出示插图)1、看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相机出示草鞋、斗笠。2、说话练习: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读文: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话,学生齐读。4、同学们,故事学到这儿,你们认为朱德同

12、志是位什么样的人呢?(板书:同甘共苦)这样一位可亲可敬、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司令,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敬佩,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感动,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心疼呢?看到朱德同志这么辛苦,也难怪战士们会这样想 -(课件出示)5、这句话该怎么读出战士们的心情呢?试一试。(自由读,指名读)6、带着你的担忧、你的心疼齐读。体会“劝”体会“做扁担”朱德的扁担说课稿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2、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尊敬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说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挑粮食路途遥远、山高路陡,

13、体会挑粮的艰辛。2、第 3 自然段是全文教学的重点。要从中体会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和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之情。3、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说教法和学法一、想象拓展,发展学生认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也是多元的。”启发学生借助教材展开想象,并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内心,从吸收至倾吐,发展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认识,指导他们的生活。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去对比,加强对当时革命状况的了解,从而引发对革命事业崇敬之情。二、抓住

14、重点、突破难点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另一个重点就是“扁担”,始终抓住“扁担”,从战士的“藏”,到朱德的“做”,并且刻上“朱德记”三个字,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第二自然段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挑粮食路途艰难。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体会去挑粮食的一定是身强力壮的人,这是因为路途艰辛。这样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挑粮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接着再联系他们平时爬山时的感受:自己空身爬都很累,担上粮食就更艰难了。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情感体验使这个难点很好的解决了

15、。本课的重点段是第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精神。学生主动学习比被动的学习更有效。通过让学生了解双方的行为意图,从每个角色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体会到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以及朱德同志的精神,这样有了换位思考的答案,比教师填鸭式的说教要好多了。之后出示这句话: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课后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讲给你的家人听,讲给你周围的人听。这样的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以这堂课的学习为起点,积累更多的知识。这也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朱德的扁担评课教师能扎扎实实地把好识字读文的第一关读音

16、关,引导孩子们读好课题中的“担”字,强调在这里读轻声。接着以活动单导学模式串起下面的教学,指导孩子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明白了什么。这节课,老师面向全体,有效地践行了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老师的课堂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和孩子的交流亲切平等,通过老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孩子们的小宇宙纷纷被启发出来,因此在老师的课堂上,生成许许多多精彩的教学亮点。就连老师在评课时懊悔不已的“不怕困难”,在我看来,都是因为她生动、深刻地指引才让学生迸发出语言的灵感,也因此老师才会这么的“懊悔”。阎校长在评课时一直在强调:课文是例子。是我们让孩子习得语文能力的例子。老师问孩子:“小战士,你看到朱德军长这么累,会想些什么?”当孩子说很心疼时我真的被感动到了,我感受到孩子是发至肺腑的。“小战士,你会怎么劝朱德军长?”老师巧妙地运用“移情”的方法,不着痕迹地让孩子感受到课文中的人文情感。教师的字词教学给我的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