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交通·水利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604391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0.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战国交通·水利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春秋战国交通·水利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春秋战国交通·水利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春秋战国交通·水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战国交通·水利(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秋战国交通水利水上交通和运河像长江这样的水上交通,吴、楚两国都不易加以利用,说明尚有困难难以克服。长江是当时最大的河流,江水浩淼,舟行不易,也确实是事实。其他河流的水上交通,还是时有所闻的。秦、晋两国分据黄河的东西,两国之间的交通就曾经利用过黄河,不仅利用黄河,还曾利用过渭水和汾水。秦穆公时, 晋国荐饥, 乞籴于秦。 秦国输粟, 自雍及绛相继, 称为“汎舟之役”。雍为秦都,在今陕西凤翔县南。绛为晋都,在今山西翼城县南。雍在渭水之北。绛在汾水支流浍水旁。这次汎舟之役是由今陕西宝鸡县浮渭东行,至今潼关县, 再溯黄河而上,入于汾水。浍水流量不大,可能不能行舟。然粮船得达今山西侯马市,距绛已经很近。

2、今侯马市为晋国的新田,晋国的都城后来就由绛迁于新田。就是黄河下游也有舟楫之利。诗卫风新台序说:“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 正义解释说: “此诗伋妻盖自齐始来,未至于卫,而公闻其美,恐不从己,故使人于河上为新台,待其至于河,而因台所以要之耳”。这虽是一宗丑事,却由此可以看到卫、齐两国间的黄河在交通方面的作用。齐国西境至于河,这是齐人曾经自诩的盛事。卫宣公时,卫国尚都于朝歌。则由朝歌乘舟起碇,就可以抵达齐境了。由于水道交通的便利,春秋时人不仅利用自然河流,还进一步开凿运河,谋求交通有更多的发展。 最早开凿运河的是楚国。楚庄王时, 孙叔敖就已经在云梦泽畔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

3、。楚灵王也在郢都附近开渠通漕。后来,伍子肯也在云梦泽畔开渠,就是所谓子胥渎。 伍子胥不仅在云梦泽畔开渠,还开渠于吴国的境内。吴国地处三江五湖之间,和云梦泽畔相仿佛, 都是便于开渠引水的。不过这些渠道都很短促,虽有一定的作用,却都不十分显著。吴王夫差所开凿的邗沟,其影响就不是那些小渠道所可比拟的。邗沟由邗城修起,沟通江淮之间。邗城在今江苏扬州市。这条运河中间经过射阳湖,至末口入淮”。末口在今江苏淮安县北。邗沟的开凿使长江和淮水两大水系能够沟通,这是值得称道的大事。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开凿邗沟之后,进而又开凿菏水,这是当时所谓商鲁之间的深沟。所谓商鲁之间, 其实就是宋国和鲁国之间。这条菏水是由陶

4、引济水东流,合于沂水,沂水也就是泗水。 济水本是和黄河有关的,可以说是从黄河分流出来的。泗水为淮水支流,下游入于淮水。由于邗沟的开凿,江淮二水有所联系。菏水的开凿,不仅联系了济水和淮水,实际上是使当时所谓四渎,即江、淮、河、济,都能够联系在一起,其意义自是十分重大的,也应该是交通道路的历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左传昭公五年。史记卷一一循吏叔孙通传引皇览。水经沔水注水经沔水注。胡渭禹贡锥指引韩邦宪广通坝考。左传哀公九年。左传哀公九年杜注。国语吴语 。栈道秦国在秦岭上修建的栈道。最初用于攻打巴地和蜀国时运粮。战国策秦策有云:“范睢相秦,栈道千里,通于蜀汉。”说的是范雎(?前255)执掌秦国朝政后,推行“

5、远交近攻”策略。在对外扩张的同时,广筑栈道,连通关中与巴蜀,以巩固战略后方。这说明至迟战国末期,就已经出现了通往蜀地的栈道。历史上川陕间曾经修筑过许多栈道,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褒斜道和子午道。褒斜道北起今陕西眉县之斜谷,南抵今汉中以北之褒谷,全长约 470 千米,始凿于战国时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栈道。褒斜道南北两端各有一座石门,实际为穿山隧洞,在没有大型工程机械的古代,隧洞可能是采用“火烧水击”的方法,令岩石破裂而开凿的。子午道北起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南抵今陕西洋县,全长约 420 千米, 也开凿于战国时期。子午道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闻名于世。水利战国以后, 水利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

6、展。如魏文侯曾任用西门豹治邺。史记 河渠书载: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西门豹治理漳水,使邺地的盐碱地得到改良。至魏襄王时, 任用史起为邺令, 又引漳水对河内地区进行灌溉,使邺地的土地上能够生长稻梁。汉书沟洫志载有: “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梁。”说明水利兴修在邺的重大成就。当时,各国之间通渠挖沟,并利用原来的河道,组成水利网。史记 ?河渠书载:“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 ( 鸿 ) 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间。 ”这些水利网的开发和利用,既

7、便利交通,又可用于灌溉和排除水患,给生活生产带来颇大的好处。战国时期,各国均开始了对黄河的治理,大量地修筑堤防。汉书沟洫志载: “盖堤坊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湛弱自其宜也。, 又内黄界中有泽,方数十里,环之有堤,往十余岁太守以赋民,民今起庐舍其中,此臣亲所见者也。东郡白马故大堤亦复数重,民皆居其间。从黎阳北尽魏界,故大堤去

8、河远者数十里,内亦数重,此皆前世所排也。”战国时期,位于黄河两岸的诸侯国都开始治理自己境内的那段黄河。 黄河东岸的齐国与河西岸的赵魏各筑堤距河 25 里。由于黄河中有大量的泥沙,只有距河岸较远的地方修筑河堤,才能有效地适应黄河河床不稳、滚动的特点, 这种堤防是科学的,是根据黄河的特点而修筑的。由于黄河水距堤较远,人们还可以在河滩种植庄稼。这说战国时期人们已经了解黄河,并掌握治理和利用黄河的科学的方法。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还有李冰父子领导修筑的都江堰。岷江是四川境内一条大河,发源于四川西北部,经常泛滥成灾。 秦克巴蜀后, 四川成都平原尽入秦国版图。秦孝文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守,以治水患。李冰是魏国

9、人,战国后期投奔秦国。他通晓天文地理,到四川后,与儿子一起沿岷江实地考察,对岷江进行系统治理,组织人民在灌县修筑都江堰。李冰将灌县西边的玉垒山凿一大缺口,把岷江水分为两股。缺口被称为“宝瓶口”;玉垒山被分出来的石堆叫“离堆” ;通过宝瓶口的一股江水叫内江;岷江本流叫外江。都江堰具有调节水流的功能。史记河渠书云: “蜀守冰,凿离堆,壁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 有余则用溉浸, 百姓飨其利。 至于所过, 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又华阳国志蜀志卷三云:“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又溉灌三郡,

10、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名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也。 ”都江堰是我国先秦时期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李冰父子领导人民兴修水利,泽被后世,变水患为水利,使成都平原千里沃野,成为“天府之国”,而且还可以通航以行舟船。当地人民修庙纪念李冰父子,称为二王庙,历代香火不断。秦王政元年 ( 前 246 年 ) ,秦国并吞天下之心已暴露无遗,而韩国则为首受其害之国。韩为延缓自己的灭亡,派出水工郑国西入秦,建议秦国兴修水利,被采纳。郑国乃从今陕西泾县西北引泾水至瓠口 ( 今陕西泾阳县 ) 并通北山,进入洛水,全长 300 多里。在施工过程中,秦发

11、现了郑国的目的是为了“疲秦”,欲杀郑国。郑国说: “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以为很有道理,于是继续修渠。史记河渠书载: “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 ”西门豹引漳水治邺、 李冰父子治都江堰以及郑国修建的郑国渠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对我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建设有重大的作用。战国时期, 楚国在水利兴修方面亦有很大成绩。在楚大夫子思的主持下,修建芍陂 ( 今安徽寿县西南 ) 。芍陂是淮南地区著名的大型陂塘蓄水工程。水经注肥水卷三十二:“ ( 肥水 ) 又东北迳白芍亭东,

12、积而为湖,故谓之芍陂。 ” “陂周百二十许里, , 陂有五门,吐纳川流。 ”芍陂方圆约百里,受益范围约三百多里,灌溉今安徽寿县以南淠水和淝水之间数万顷土地。后世称芍陂“水旱之所不害。”楚国东迁之后,芍陂的兴建与楚国后期的经济繁荣有重要的关系。越绝书卷二曰: “无锡湖者,春申君治以为陂,凿语昭渎以东到大田,田名胥卑。凿胥卑下以南注大湖,以泻西野,去县二十五里。” 大清一统志云: “南直常州申浦在江阴县西三十里,昔春申君开置田为上下屯,自大江南寻,分而为二,东入无锡,西入武进、戚墅,俱达于运河。今江阴之山川,多以春申取义。”战国后期, 楚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对吴越的开发起了巨大的作用。楚不仅利用了原来夫差所沟通的江淮之间的运河,而且利用江南丰富的水利资源,因地制宜,整治陂田堤堰,发展水利。战国时期, 农田水利的开发、兴修和利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人民有了更稳定的生活条件,对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