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中国的戏曲文化ppt课件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568926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件】中国的戏曲文化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课件】中国的戏曲文化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课件】中国的戏曲文化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课件】中国的戏曲文化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课件】中国的戏曲文化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课件】中国的戏曲文化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件】中国的戏曲文化ppt课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戏曲图片欣赏 戏曲介绍 戏种介绍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在经历漫 漫千年的积淀过程中,它凝聚的纷繁瑰丽 的美学品质和艺术手段,更是直接揭示了 中国人所崇尚的审美原则和兴趣,戏曲在 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传统精神在艺术舞台上 的体现。有着八百余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戏 曲,逐渐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 ;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l 起源: l 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徽剧,通 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 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燕京岁时记载:

2、“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 咸丰以后,专重二簧。”其中所提二簧,即指包括西皮在内的皮簧 戏。王梦生梨园佳话称:“徽调者,皮簧是也。”可见在民国初年 还有人把皮簧称作徽调。但严格地说,二簧与皮簧两个名称应有区别: 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调,而皮簧则为包括西皮在内的新的徽调。至清末 民初,通称皮簧戏。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 京班所唱皮簧与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声腔不同,而且更为悦耳动 听,遂称为“京调”,以示区别。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 握,于是正式称京皮簧为“京戏”。“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 流传至北京。在皮簧戏衍变为京戏的过程中,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改笛子为

3、 胡琴,统一了伴奏乐器以后,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在不同程 度上都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进行革 新尝试,形成了皮簧戏舞台上争奇斗胜、百花齐放的局面,迅速促进了 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 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一度称 “平剧”,后称京剧。l 京剧 l 豫剧 l 越剧 l 评剧 l 黄梅戏 l 吕剧 l 川剧 l 楚剧楚剧l 楚剧,旧称西路花鼓、黄孝花鼓, 1926年改用现名,大约于百年前在鄂东流 行的哦呵腔基础上融合黄陂、孝感一带的 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形 成。川剧l 川剧是中国戏

4、曲中十分罕见的以昆、高 、胡、弹、灯五种声腔为一体而构成的剧 种。主要流行于四川和云南、贵州省。吕剧l吕剧曾称“化妆扬琴”或“扬琴戏”,系由民间 说唱艺术“山东扬琴”(又称“山东洋琴”)演 变而来。黄梅戏l 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是在皖、鄂、赣 三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 舞基础上发展而成。其中一支东移到以安 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当地语音歌 唱,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 戏的前身。豫剧l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 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 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 放后

5、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l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 都有豫剧演出。l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 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记载,当时本 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 为“梆罗卷”。l 豫剧音乐分有四个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 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 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 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京剧l 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徽剧,通称

6、皮簧 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 二腔合流。燕京岁时记载:“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咸丰以后,专重 二簧。”其中所提二簧,即指包括西皮在内的皮簧戏。王梦生梨园佳话 称:“徽调者,皮簧是也。”可见在民国初年还有人把皮簧称作徽调。但严 格地说,二簧与皮簧两个名称应有区别: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调,而皮簧则 为包括西皮在内的新的徽调。至清末民初,通称皮簧戏。光绪、宣统年间, 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与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 声腔不同,而且更为悦耳动听,遂称为“京调”,以示区别。民国以后,上 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簧为“京戏”。

7、“京戏”一名, 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至北京。在皮簧戏衍变为京戏的过程中,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改笛子为胡琴 ,统一了伴奏乐器以后,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善 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进行革新尝试,形成 了皮簧戏舞台上争奇斗胜、百花齐放的局面,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 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 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一度称“平剧”,后称京剧。越剧l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其 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 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 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 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 ,在浙东乡镇演出。评剧l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 、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是广大人民所 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l 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原名“平腔梆子戏” ,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关外有“奉 天落子”的称谓。莲花落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历史 悠久,流域甚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 l 评剧产生于河北东部的滦县农村,1910年左 右,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 演出时,正式使用评剧名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