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507573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4.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1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血 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掌握内容:血细胞比容;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组成 及作用; 红细胞的数量、功能及其生理特征。 熟悉内容: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促红细胞生成素。 一、血液的组成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组成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 浆水:90-92% 溶质:8-10%1、血浆蛋白 (plasma proteins) (一)血浆 (plasma)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球蛋白:1、2、四种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血浆蛋白正常值: 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6585g/L

2、)白蛋白(A):约4048g/L 球蛋白(G):约1530g/L 白球比值(A/G)=1.52.5:1纤维蛋白原:约24g/L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维持某些激素在血中存在的时间; 作为载体运输脂质、离子、维生素等低分子物质; 参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 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营养功能。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2、无机盐Na+ K+ Ca2+ Mg2+ Cl- HCO3- HPO42- SO42-3、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和胆红素等。4、其它葡萄糖、脂类、乳酸,微量酶、维生素、 激素以及少量气体等。血清: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注: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

3、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二)血细胞(blood cells)血 细 胞正常值:占体重的78%,即7080ml/kg二、血量(blood volume) 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循环血量储存血量(一)血液的比重全 血:1.0501.060(红细胞数量) 血 浆:1.0251.030(血浆蛋白含量)红细胞:1.0901.092(血红蛋白含量)全血:45 (红细胞数量)血浆:1.62.4(血浆蛋白含量)(二)血液的粘度三、血液的理化特性分类及作用晶体渗透压 胶体

4、渗透压形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 大(300mmol/L) 小(1.3mmol/L)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衡和维持血浆容量 (三)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概念: 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的力量。正常值: 300mmol/L(300mOsm /5790mmHg / 7个大气 压770kPa)1、正常值: pH为7.357.452、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因素(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H2CO3缓冲对次:Na2HPO4/NaH2PO4、蛋白质钠盐/蛋

5、白质(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排出过多的酸和碱(四)血浆pH值掌握内容:白细胞生理特性和功能;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 血液凝固的概念和过程。 熟悉内容: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和过程;内外源性凝血途径。 卵黄囊肝、脾骨髓注:到了18岁左右,只有脊椎骨、髂骨、肋骨、胸骨、颅骨、和长骨近端骨骺处才有造血骨髓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二)血细胞生成的一般过程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 骨髓造血过程(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数量:男 4.05.51012个/L女 3.55.01012个/L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男 120160g/L女 110

6、150g/L二、红细胞 (red blood cell) 生理形态:呈双凹圆碟形,直径约78m,厚约2m,表面积约140m(1)可塑变形性指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发生变形的能力。 影响RBC变形能力的因素:与表面积/体积比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RBC可塑变形性(2)悬浮稳定性概念: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循环血浆中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RBC在单位时间(1h)内下沉的距离,简称血沉。正常值:男性 :015mmh ,女性 :020mmh意

7、 义: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 病情变化的参考。(3)渗透脆性概念: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的溶液。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的溶液。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 如0.85 NaCl溶液、5葡萄糖临床上以0.35%0.42%NaCI溶液作为正常红细胞渗透脆性的范围。(1)运输O2和CO2 运输形式:氧合血红蛋白氨基甲酰血红蛋白:(2)缓冲作用 红细胞内的缓冲对可以缓冲血液的酸碱物质。2、红细胞的功能(3)免疫功能Hb有

8、2条肽 链和2条肽 链。每条肽链上 有一个亚铁 血红素。每个亚铁血 红素能结合 一个O2分子 。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 生成部位:卵黄囊肝、脾骨髓 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 蛋白质: 铁:内源性铁:衰老红细胞破坏外源性铁:食物(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叶酸:叶酸经肠粘膜入血四氢叶酸参入DNA合成维生素B12 叶酸和或维生素B12 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内因子:内因子维生素B12 形成复合物:.防止维生素B12被蛋白酶水解;.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时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红细胞的生成经历以下阶段:红系定向组细

9、胞造血干细胞晚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原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2)红细胞的生成调节爆式促进活性促红细胞生成素性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其他: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红系祖细胞早期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晚期红系集落形成单位干 细 胞 早期红系祖细胞 (BFU-E) 晚期红系祖细胞 (CFU-E) 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 网幼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骨 髓促红细胞生成素爆式促进活性雄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生成部位:肾脏(主要)、肾外组织(肝脏)作用:1、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并向原红细胞分化;2、作为存活因子抑制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凋亡;3、加速幼红细胞的增殖和Hb的合成;4、促进网织红

10、细胞的成熟和释放;5、对早期红系祖细胞与分化也有一定促进作用。1、肾脏氧供应不足, EPO分泌量增多。如贫 血、肾血流量减少、缺氧。机制:低氧诱导因子12、肾外组织缺氧,产生去甲肾上腺素、肾上 腺素、前列腺素,再刺激肾脏产生EPO。EPO分泌的调节:PO2 RBC Hb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 (主)肝细胞(次 )雄激素T3 生长素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每天约有0.8% 的红细胞被破坏。血管外破坏:在脾、肝、骨髓等处进行(90%)。血管内破坏:是指红细胞在血流湍急处因机械碰撞而破坏(10%)。 (四)红细胞的破坏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11、WBC)(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1、数量: 4.010.0109/L 2、分类无颗粒细胞颗粒细胞单核细胞:占 38淋巴细胞:占 2040中性粒细胞:占 5070嗜酸性粒细胞:占 0.55嗜碱性粒细胞:占 01(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变形游走趋化吞噬特性分泌功能: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1、中性粒细胞(多形核白细胞)(1)分布:循环池、边缘池和骨髓储备(2)特点:活跃的变形能力、高度的化学趋向性、较强的吞噬和消化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将入侵细菌包围在一个局部吞噬掉,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 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参与坏死组织的清除。因此,在急性炎症时中性粒细胞将明显增多。 (3)

12、主要作用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溶酶体内颗粒增 加,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2、单核细胞 识别和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衰老与损伤的细胞和细胞碎片; 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激活了的单核巨噬细胞能合成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单核-巨噬细胞主要功能是: 吞噬细胞内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以及真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主要存在于组织中 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是前列腺素E的作用;是可吞噬颗粒;是释放酶破坏嗜活性物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机体发生过敏性反应和寄生虫感染时增多。 3、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

13、活性的物质:肝素:抗凝血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引起型超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吸引嗜酸性粒细胞4、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T 淋巴细胞(即胸腺依赖淋巴细胞):功能:直接杀伤靶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与细胞免疫有关;B 淋巴细胞(即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 ):功能: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为浆细胞,合成抗体,与体液免疫有关。5、淋巴细胞(三)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干 细 胞 白系祖细胞 定向白系祖细胞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成熟白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 乳铁蛋白转化生长因子-抑制因子(四)白细胞的破坏(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形态:血小板无细胞核,为双面微凸的圆盘形 小体,直径23m,内有各种细胞器。

14、数量:100300109/L 功能:(1)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2)参与生理性止血(3)促进血液凝固四、血小板生理1、粘附 当血液流经受损伤的血管时,血小板被血管内皮 下组织表面激活,立即粘附在血管损伤处暴露出来的 胶原纤维上,称为血小板粘附。所需因子: 内皮下成分(胶原纤维) 血浆von Willebrand factor(vWF) 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GP)(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当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在发生粘附和聚集 的同时,向外释放一些生物化学物质,这个过 程称为血小板释放。如:ADP、 ATP、Ca2+ 、5-HT、-血小板球蛋白、PF4、PF5、vWF、纤维蛋白原、TXA2。2、释放(1

15、)所需物质:纤维蛋白原、 Ca2+ 、血小板膜 上的糖蛋白(GPb/a)(2)影响聚集的因素致聚剂生理性:ADP、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 胶原、凝血酶、血栓烷A2 (TXA2)病理性: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抑制因素: 前列腺素I2(PGI2)、阿司匹林3、聚集:血小板彼此聚合的现象第一时相(称为可逆性聚集):发生迅速,但聚集后又可解聚低浓度的外源性ADP和凝血酶 第二时相(不可逆聚集):发生较慢,聚集后不能解聚内源性ADPADP是引起血小板聚集最重要的物质 (3)血小板聚集的时相:4、收缩 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回缩 形坚实的止血栓,牢固地封闭血管破口。5、吸附血小板表面吸附多种凝血因子,利于血 液凝固和止血。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小血管受损引起 出血,几分钟内自行停止的现象。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临床上常用小针 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测定 出血延续的时间,这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正常值: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