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5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87498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太原市2015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西省太原市2015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西省太原市2015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西省太原市2015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西省太原市2015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太原市2015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太原市2015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太原市 2015 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 ( 一) 语文试卷 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 学的崩溃。 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基本特征, 就 是人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 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 直抒 胸臆,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 奄忽若飙尘”“人 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 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 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

2、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 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 结合糅杂 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 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 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 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从黄巾起 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 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 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 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正因为如

3、此,才使那 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 在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 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 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 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正由于有这种内容, 便使所谓“人的觉醒” 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 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 取才标 准为中介。 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 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 时代的道德、

4、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 所在。“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临下,幽然深 远”, 无不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 “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在这一时期被提出, 是毫不偶然了。 所谓“气韵 生动”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 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 “以形写神”也是这个意思。 顾恺之说, “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即是说,“传神”要靠人的 眼睛,而并不靠人的形体或在千什么;眼睛才是灵魂的窗子。 这种美学趣味和标 准,与前述人物品评一致,它们共同体现了这

5、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 ( 节选自美的历程,有改动)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魏晋风度”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祸不已,原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占据统治地 位的经学解体,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兴起。B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原因,人生短促而多苦难,但一些人没有随波逐流,而 是努力思考把握人生的方法,这种探寻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C当时对人的评议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九品中正制度为代表,门阀士族的 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导致那个时代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 D“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 格调风度,它与“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表达出的内在人

6、格,共同体现了魏晋风 度。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是魏晋时期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特征,它突出地表现在把握 住短促而苦难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义和精彩。 B正因为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死亡枕藉,当时的文人才写下“烈士暮年,壮心 不已”“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等诗句,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 C古诗十九首中,人生无常的慨叹与友情、离别、命运、劝慰、愿望、勉 励等结合糅杂在一起形成的感喟,成为从建安直到晋宋时期的典型音调。 D魏晋时期对人的评价实现了从关注人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到关注人的 才情、气质、格调、风貌,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的转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

7、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 千金”,可见,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 B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从眼睛去表现一个人的才情、气质、 格调、风貌等,这与“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的说法异曲同工。 C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融在一起,正是人生短暂才更想建功立业, 正是希望建功立业才更觉人生短暂,二者互为因果。 D魏晋风度的形成源于当时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为人物品评中对人的存在 风貌的追求,而且表现为其他领域中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强调。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

8、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 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 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 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 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 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 而麟将郭恩勇且狂, 引兵夜渡河, 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 光三上书自引咎, 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 抚其子如昆弟, 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交趾

9、贡异兽, 谓之麟,光言: “真伪不可知, 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 愿还其献。 ”又奏赋以风。 修起居注, 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 故事食不满分, 或京师不见, 皆表贺。光言:“四方见, 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 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 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 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 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 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 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 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

10、:“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 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 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 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 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 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籍命光按视按:巡查 B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报:

11、批复 C又奏赋以风风:使, 知道 D不赀之富赀:计算,估量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 岁。古代男子 20 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 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 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2、)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 “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 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 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 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5 分) (2) 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

13、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 不祥之事 ?(5 分) (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 题。 忆秦娥 刘辰翁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注释: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 争,宋亡后不仕。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 )。梅发:白发。 8“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 9“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

14、分析。 (6 分) ( 三) 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 偶句是: , 。 (2)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两句中诗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 感慨。 (3) 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 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题 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

15、字,完成 (1) (4) 题。(25 分) 叫头 叫头,是剡剧界的行话,也就是起调。一声“妹妹啊”,曲调婉转,情意缠绵, 那是李兰芬“李派”的叫头,风靡剡剧界已半个多世纪。 李兰芬台上演的是小生,风流倜傥,台下却是非常内向的人。 早在解放前, 就有小报一直关注她。 当时有一种说法是, 她与搭档杨素娟因为一 个男人闹掰了,结果各换了搭档,不再同台演出。 不久解放了,小报记者转行的转行,镇压的镇压,出逃的出逃,这事也就湮没无 闻。 文革中她们都被打倒,受尽折磨。也曾有人让她揭发杨素娟,她只字未吐。可是 杨素娟还是死了,死得很惨烈,喝药水自杀,煎熬三天,死不了,又从后阳台跳 下,才算闭了眼。 文革后

16、,众姐妹纷纷复出。独有李兰芬闭门谢客,不再上台。 她独居一院, 莳花弄草,颐养精神。 院中有一株梅花, 每当最冷之时, 幽然开放。 尤其是雪夜, 暗香浮动,清冽动人。李兰芬提灯绕行三圈, 轻声哼唱妹妹啊 ! 她在等一个人。 不出半年,这个人果然来了。她不是别人,正是杨素娟的女儿杨小娟。 今年是杨素娟辞世十周年, 杨小娟正在筹办一场母亲的纪念演出。她想请李阿姨 出山,压轴演出她们的代表作梁祝楼台会)。可是李阿姨已经封箱,她怕不 答应,所以特地前来拜访。 李兰芬一口答应。她告诉杨小娟,这一声叫头“妹妹啊”,就来自她的母亲。杨 素娟当年有“刘剧西施”之称,李兰芬初入梨园, 几次出了差错, 都亏得杨素娟 及时补台,生活中也是情同姐妹。后来二人搭档出演梁祝,本来只是念两声 “妹妹”,而李兰芬偏是入戏极快也极深,情不能自已,脱口而出,添唱了“妹 妹啊”这个叫头。从此,成了“李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