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孙子历史道德评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69184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6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孙子历史道德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对孙子历史道德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对孙子历史道德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对孙子历史道德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对孙子历史道德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孙子历史道德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孙子历史道德评价(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孙子的历史道德评价1 孙子的历史道德评价孙子,名孙武,春秋末期 军事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 孙武子 、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 鼻祖。著有孙子兵法。后世对的评价:(一)战国时期孙武在春秋末年撰著完成孙子兵法后,这部著作即开始在民间流传。战 国初期的军事家吴起,就明显受到孙武军事思想的影响。今存吴子料敌篇 记吴起曰: “ :“凡料敌有不卜而与之战者八:?有不占而避之者六: ? 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这段话,显然是孙子关于“料敌知胜, 计险厄远近”;”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这段话,显然是孙子关于 “ 料敌知 胜,计险厄远近 “;“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 (地形篇)论述的详解和发挥。

2、吴子论兵篇记吴起教给魏武侯的战术云:“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 饥“, 这就是孙武 “四治“战法中 “ 治力“的战法。吴起所使用的语言,也与 孙子军 争篇一样。此外,如吴子应变篇所谓:“ 遇诸丘陵、林谷、深山、大泽, 疾行亟去 “;“ 敌若绝水,半渡而薄之 “ ,与孙子军争篇 所云:“凡地有绝涧、 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 ;“客绝水而来, ?令半济而击之 “ , 两者在思想方法、行文语气方面,都如出一辙。显而易见,吴起的军事思想、战 略战术,有不少是得益于孙武的。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在孙膑兵法中,更引 有较多的孙武的论述。如十问篇中主张“ 攻其所必救 “ ,即出自孙子虚实

3、篇。威王问阐述这样的战术:“ 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 意。“ 这里的前句与孙子计篇中的“ 卑而骄之,佚而劳之 “十分相似;后句 则完全袭自计篇。威王问中还谈到:“料敌计险,必察远近, ?将之道 也。“ 这和孙子地形篇所述,也基本一样。在策划马陵之役时,孙膑还直 接引用 “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史记本传)。 所谓“ 兵法“ ,即指孙子军争篇而文字稍异。很显然,孙膑在战国时代继承 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并把它发扬光大。 魏惠王时的军事家尉缭对孙武十分佩服。尉缭子制谈称:“有提十万 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 提

4、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这里的 “武子“ 即孙武。他认为孙武的 军事艺术超过齐桓公和吴起,在春秋战国间首屈一指。尉缭子将理还引“ 兵法“ 曰:“ 十万之师出,日费千金。 “ 此处所谓 “ 兵法“即指孙子,其语出于 该书的作战篇和用间篇而文字稍异。可见当时孙子兵法流传之广, 为许多军事家所引用。 秦昭王时有人献书曰: “ 有蛇于此,击其尾,其首救;击其首,其尾救; 击其中身,首尾皆救。今梁王,天下之中身也。“ (战国策魏四)这里所 用的蛇的比喻,显然出自孙子九地篇,其文曰:“ 率然者,常(恒)山之 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战国时代的游说之 士,能灵活

5、地运用孙子兵法中的譬喻来论述军政大事,说明其书已深入到千 家万户,为广大知识阶层所掌握。韩非子五蠹篇说:“ 今?境内皆言兵, 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 “所谓“ 孙、吴之书 “ ,即指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和吴子。战国后期,孙子、吴起成为人们最崇拜的军事家,“孙、吴“ 之名广孙子的历史道德评价2 为传颂。荀子议兵篇记临武君曰:“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从出, 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 “吕氏春秋上德 篇云:“ 以德以义, ?孙、吴之兵, 不能当矣。 “ 这里把“ 孙、吴之兵 “作为天下最强的军队,“孙、吴 “ 在人们心目中 的地位可想而知。汉书刑法志说:战国之时,“世方争于功利,而驰说者 以孙、

6、 吴为宗。 “ 因此“ 孙、 吴之书 “ 为千家万户所珍藏,是完全可以相信的。今 传冠子一书,据说是战国时楚人的遗作,其中有不少地方引用和发挥孙子的 论述。后人或疑其伪,但它保存了较多的古代史料,应该是有所根据的。特别是 武灵王一篇,记述赵武灵王问庞焕曰:“ 寡人闻飞语流传曰: 百战而胜,非 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 愿闻其解。 “ 庞焕回答说: “大上用计谋, 其次因人事,其下战克。“赵武灵王这里所闻之语,见于孙子谋攻篇。原 文是“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庞焕的回答, 则是孙子同一篇中 “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 的翻版。这件史事说明, 在

7、战国时代,由于战争的频繁和酷烈,上至君王,下至一般的游说之士,都在谈 论孙子书中的战略战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代已有用孙、 吴之战略战术来从事商业经营的。 史记货殖列传载魏文侯时大商人白圭买卖货物,“ 乐观时变 “ ,看准行情买 进卖出,“ 趋时若猛兽挚(鸷)鸟之发 “。他曾自豪地表达: “ 吾治生产,犹伊尹、 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孙子用兵,讲究 “ 变“ 和“ 疾“ ,如“ 鸷鸟 “ 、“ 发机“(孙子势篇)。白圭经营商业,就是采用这样的法术。当时还 有把孙子的战略战术运用于医道,进行治病的。 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医学著作 黄 帝内经,其中灵枢经卷八逆顺篇就引“ 兵法“

8、 曰:“ 无迎逢逢之气,无 击堂堂之阵。 “ 这句话显然源自孙子兵法军争篇。其后,作者并解释这种“ 兵法“ 理论说:“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可见他对孙子 理论的运用是相当娴熟的。孙膑善于用兵,到战国末年亦已名声赫。公元前278 年,齐人鲁仲连遗书困于聊城的燕将说:“ 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 吴起之兵也,能以(已)见于天下矣!“(战国策齐六)他把孙膑之兵作 为最坚强勇敢的军队来渲染。吕氏春秋不二篇列举老子、孔子、墨子等“ 十人“ 之所“ 贵“ ,其中指出:“ 孙膑贵势 “ ;并宣称:“ 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 可见孙膑在用兵中善于以势取胜,已是名闻天下。

9、司马穰苴的军事艺术, 在战国时代也影响深广。 战国初年,吴起投奔魏国时, 魏文侯问李克: “吴起何如入哉? “ 李克对曰: “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 不能过也。 “(吏记吴起列传)足见司马穰苴善于用兵,曾名闻三晋。史 记本传又称: “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 可知司马穰 苴用兵的方法,到齐威王时又大放异彩,打过许多漂亮的胜杖。齐威王还主持, “ 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 “,同时把穰苴的论述附于其中。这样,司马穰苴 的用兵艺术,就得以附在齐威王时编纂的司马穰苴兵法一书中而广泛流传。 (二)秦汉时期 秦始皇为了实行其专制统治,大肆焚烧各类图书,他曾大怒曰:“吾前收天 下书

10、,不中用者尽去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由此言看,秦始皇所焚的, 当多是诗、书之类的儒家典籍。以孙子为代表的兵法著作,是讲如 何制胜敌人、安国全军的,应不至被认为“ 不中用 “而焚烧 “ 尽去“ 。1972 年在山 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年抄写的竹简,其中大部分是孙子兵法、 孙 膑兵法等兵书,而丝毫不见儒家典籍。这进一步证明,孙子等兵法著作没 有遭到秦火的摧残。孙子的历史道德评价3 秦汉间, 由于战事频繁, 孙子兵法又大为流行而为用兵者所熟谙。公 元前 204 年,刘邦遣韩信击赵,赵成安君陈余曰:“ 吾闻兵法 十则围之,倍则 战。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遂出而与韩信交战于井陉

11、。韩信军“背 水阵“ , “皆殊死战 “ ,因而“大破虏赵军 “ 。事后,诸将问韩信曰: “ 兵法 右倍(背) 山陵,前左水泽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此何术也? “ 韩信答道: “ 兵法 不曰 陷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亡地而后存 ??今予之生地, 皆走,宁尚可得而用 之乎? “ 于是“诸将皆服 “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述陈余、韩信及其诸将 所引之 “ 兵法“,皆出自孙子。公元前196 年,淮南王英布反汉,渡淮击楚, 楚军分而为三,欲以互相救援。或说楚将曰:“兵法 诸侯战其他为散地 ,今别 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楚将不听, “布果破其一军,其二军散 走“(史记黥布列传)。上

12、引“ 兵法“ 语出自孙子九地篇。可见在秦 汉间的频繁战争中, 孙子兵法成了用兵诸将的法宝。他们每每运用孙子阐述 的军事理论来分析形势, 布置战阵, 决定对策; 而孙子的理论也往往给诸将以帮 助,起着积极的指导实践的作用。西汉时,兵法著作经过三次编订。第一 次在汉初,由“ 张良、韩信序次兵法, 凡百八十二家, 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 “ ; 第二次在武帝时,由 “ 军政(正)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第三次在成帝时, “ 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 “ , 即“ 权谋“ 、“ 形势“ 、“ 阴阳“ 、“ 技巧“ 四家。 汉书艺 文志把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列于“ 兵谋权家 “之首,当是仍任宏对兵书 分类之

13、旧。 孙子兵法 在汉代同样受到高度重视, 而为用兵诸将所熟读。 司马迁说: “ 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史记孙子传赞)双武帝曾教其 爱将霍去病学 “ 吴、孙兵法 “(汉书霍去病传)。一次,大将军卫青的部下 苏建率骑与匈奴战, “ 尽亡其军 “ 而归。卫青 “ 问其罪 “于下属,军正闳安即引孙 子兵法: “ 小敌之坚,大敌之禽(擒)也“,以明苏建无罪, “ 不当斩 “( 汉书卫 青传)。名将赵充国 “ 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 “ 。他在 “陈兵利害 “的“上书“ 中, 历引孙子兵法中的:“攻不足者,守有余 “ ;“ 先为不可胜,以侍敌之可胜“ ; “ 善战者致人, 不致于人 “ ;“以逸

14、待劳 “等战略原则, 论述如何对待边疆少数民族 的策略,颇多建树。(汉书赵充国传)公元前42 年,陇西羌人反,右将 军冯奉世愿前往征讨。汉元帝问以用兵之数,冯即引孙子兵法“ 善用兵者, 役不再兴,粮不三载 “. 以说明应选派足够的兵力。 (汉书冯奉世传)东汉 初,大将军冯异 “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并运用孙子的 “攻 者不足,守者有余 “ 、 “ 以逸待劳 “等战略原则征讨四方, 屡建战功。 ( 后汉书冯 异传)汉末黄巾起义后,司徒杨赐谋划平定之策,其属掾刘陶称:“此孙子所 谓 不战而屈人之兵 , 庙胜 之术也。 “(后汉书杨赐传)皇甫嵩在镇压 农民起义时,也提出了这样一些战略原则:

15、“ 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 ; “ 先为不可胜,以侍敌之可胜。 “(后汉书皇甫嵩传)这些显然都是孙子的 战略思想。据说,东汉时立下制度;“ 立秋之日, ?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六十 四阵。 “ (后汉书礼仪志)可见东汉统治者对孙子兵法的偏爱。 汉代人的一些著作,也多称道孙子并引用其兵法。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 的淮南子 . 其中兵略训一篇有不少论述是从孙子演化来的。如说“ 善用兵者, 势如决积水于千仞之堤, 若转员(圆)石于万丈之溪 “ ,此语出于势 篇; “ 善用兵者, ?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 “ ,此语出自形篇。该文又说: “ 君臣乖心,则孙子不能以应敌。 “这里把孙子作为古代最善用兵、 变化应敌的人。 东汉前期,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在其所著的论衡量知篇中称:“孙武、阖孙子的历史道德评价4 庐,世之善用兵者也,知或学其法者,战必胜。“ 他对孙武的用兵艺术给以极高 的评价。东汉中期的进步思想家王符,在其所著的潜夫论中,也引用许多孙 子的论述。如劝将篇就直接引孙子曰:“ 将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 勇也,严也 “ (语出计篇); “ 将者,民之司命而国家安危之主也。“ (语出 作战篇)其他如救边篇曰:“ 攻常不足而守恒有余 “ ;边议篇斥责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