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历史高考考试范围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447133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123 大小:687.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历史高考考试范围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天津市历史高考考试范围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天津市历史高考考试范围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天津市历史高考考试范围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天津市历史高考考试范围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市历史高考考试范围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历史高考考试范围知识点总结(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天津市历史高考考试范围知识点总结必修内容一、古代史部分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王位世袭制: (特点:兄终弟及、父子相传)2、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 相、卿士; 地方: 侯、伯)(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 :巩固周王统治。2、内容: 周王将王畿以外的一些土地和人民等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起诸侯国。义务: 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权利: 在自已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在自已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如设置官吏 ,建立武装 ,征派赋役等 .3、影响 :

2、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消极:诸侯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危及中央政权。(是造成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4、特点: 层层分封,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等级森严:天子诸侯 卿大夫 士。政治与血缘相结合5、实质: 西周政权的组织形式。6、破坏 : 时间: 西周后期原因: 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 楚王问鼎;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上的矛盾。2、含义: 用父

3、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特点: 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大宗和小宗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血缘上是兄弟关系), “家”和“国”密切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受“ 世卿世禄 ” 的特权等级森严4、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就是分封制。5、作用: 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2 (四)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周三代)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血缘部族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最高

4、统治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层层封授 ,等级森严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前提: 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二)内容:1、首创皇帝制度;“始皇帝” 的来历: 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 “德高三皇, 功过五帝”,把“皇帝” ,作为自己的名号。嬴政宣布自己为“始皇帝”,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特征: 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5、三公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决策方式: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减少决策失误。3、地方实行郡县制内容:(1)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设郡守。县是郡的下级地方行政机构,县设县令或县长。(2)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作用: 实现对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4、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充分体现出“ 家天下 ” 的特点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三)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积极:形成了中国历

6、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对国家的统一,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消极: 皇帝依靠其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形成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1、汉朝: 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1)原因: 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封国势力扩大威胁朝廷3 ( 2)措施: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结果: 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 中央集

7、权严重削弱( 1)原因: 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 2)结果: 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 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结果: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 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1)目的: 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措施: 河北、山西、山东

8、等地归中央直管,其他地方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3)意义: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官制演变(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汉朝: 削弱相权( 1)原因: 汉初相权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2)措施: 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3)结果: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魏晋南北朝:分散相权,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 分散相权 ( 1)措施: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

9、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辖六部)( 2)影响: 相权一分为三,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消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协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4、宋朝: 分割相权( 1)措施: 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影响: 削弱了相权,皇权加强5、元朝: 相权扩大 ( 1)措施: 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2)结果: 相权日大,对皇权构成威胁(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1、汉朝: ( 1)制度: 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

10、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4 ( 1)制度: 九品中正制。( 2)影响: 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3、隋唐时期: ( 1)制度: 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科举制的评价:积极 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把读书上、 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

11、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历史朝沿用,影响深远;消极 科举考试仅注重知识内容的考查,忽视了实践能力。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君主专制的新高度明朝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废丞相、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的宰相从此被废除。( 1)废除宰相制度原因: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致皇权不稳;直接原因:胡惟庸的骄横跋扈,骄恣擅权; 根本原因:中国封建君

12、主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2)影响:积极: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消极: 皇权过分集中也易造成太监乱政2、内阁的设立:明太祖: 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 设立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二)君主专制的顶峰清朝1、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承袭明制,设内阁、置六部管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议 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2、南书房的设置:康熙在宫内设南书房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

13、集权于皇帝。3、军机处的设立时间: 雍正帝。原因: 为处理西北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官员充任。权限: 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跪受笔录。5 积极作用:简化处理政务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办事效率。结果: 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三)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巩固;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环境下,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2、消极作用: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极大妨碍社会进步,拉大东西

14、方差距。2.古代中国的经济【发达的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 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或耜耕)3、生产工具:石器耒耜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少量使用)4、生产技术:灌溉施肥治虫除草培土5、主要农作物:到西周时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已具备6、生活方式:从迁徙走向定居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2、耕作方式:铁犁牛耕(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生产工具:战国: 铁犁;西汉: 赵过推广耦犁;犁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 江东地区曲辕犁(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

15、完善)4、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5、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后一年两熟(或三熟 ),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6、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守渠7、灌溉工具: 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代的水力高转筒车(适合丘陵山地灌溉)、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2、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6 自给自足、精耕细作4、弱点:分散性: 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封闭性: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落后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

16、心理状态. 脆弱性: 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5、地位: 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6、历程: 春秋战国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消失四、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农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农业技术:精耕细作。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4、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五、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商周:集体劳作(大规模简单协作,也就是常说的“千耦其耘”)春秋战国:个体农耕【手工业的发展】一、经营模式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备注官 营 手 工业官府直接经营. 大 作 坊 生产. 武 器 等 军 用品官 府 贵 族 的生活用品不 在 市 场 流通直到明朝前期,占据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代表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民 营 手 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