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和体温调节课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1431320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和体温调节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神经系统和体温调节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神经系统和体温调节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神经系统和体温调节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神经系统和体温调节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和体温调节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和体温调节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经神系统的进化3. 3.脊椎动物脑的进化过程脊椎动物脑的进化过程4.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植物性神经系统6.体温调节知识结构第五讲 神经系统和体温调节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1、神经元2、神经和神经节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4、中枢神经与神经中枢5、灰质和白质6、神经和传导束图61神经系统的进化 无脊椎动物的经神系统: 1.神经网: 2.梯形神经:3.链状神经系统:无脊椎动物神经节 的共同特征是神经细 胞体在周围,神经纤 维在中央。 环节动物、软体动 物和节肢动物神经系 统都有巨大神经注意:脊椎动物的神经系 统管状神经系统:脊椎动物脑的进化过程脊椎动物脑的进化过程鱼蛙鸟人古脑皮

2、,嗅觉原脑皮,嗅觉无新皮质, 纹状体发达新皮质(沟、回) ,多种功能脑的变化以大脑、小脑最显著小脑逐渐 发展;大脑大为发达成为进化的主流;中脑 变化不大,相对体积减小,重要性降低; 丘脑 对低等脊椎动物是主要的感觉整合中心。 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脑 脊髓 大脑 小脑 脑干(中脑、脑桥和延髓) 脑神经12对,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 、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和舌下神经 脊神经31对(全是混合神经) 间脑“沿桥中间走”躯体运动中枢视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听觉中枢听性语言中枢(H)视性语言中枢(V)视运动性语 言中枢(W

3、 )运动性语言 中枢(S)顶叶额叶颞叶枕叶说写 看听“运动感觉竖中央 ” “语语言中枢依两旁 ” “运感之下是听觉觉 ” “视觉视觉 中枢脑脑后方 ” 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特点?脑电图比较 :慢波 睡眠 和快波 睡眠植物性神经结构特点:不随意;效应器为平滑肌、心肌和腺体;传出神经都含有二个神经元,在周围神经节换元, 节前神经元位于脑或脊髓;节前纤维为较细有髓纤维,节后纤维为细的无髓纤 维。 功能特征:双重支配;相互拮抗;紧张性作用 比 较 : 交 感 神 经 和 副 交 感 神 经体温调节变温动物(冷血动物)恒温动物(温血动物 )异温动物:讨论:当气温下降到5时,人和青蛙的耗氧 量将分别如何变化

4、?1、变温动物的体温调节 : 行为性调节皮肤对炎热的反应示意图2、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生理性调节皮肤对寒冷的反应示意图人在冷环境中是如何保持体温的?体温的反馈调节 基本概念:活的细胞或组织的电位 表现形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神经生物电1、静息电位-70mv生理学家将微电极插入处于未受刺激状态( 静息状态)的神经纤维,测得细胞膜内外存在 着电位差即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的正电性和膜 内的负电性。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静息状态膜内 外的电位差通常为 70 mV左右,膜内电位为一 70 mV,这时又称为极化状态。由于神经冲动造成膜周期性的电位变化,即由 膜的外正内负到外负内正,再到外正内负的过 程称为动作电

5、位K+i K+o 安静时,膜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 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大分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 K+外流(扩散) 膜外正电荷增加,电位变正 膜内电位变负,产生电位差 电场力阻止K+进一步外流 动力(K+浓度差)= 阻力(电位差) 形成K+平衡电位(EK) ( K+外流达到平衡后在膜两侧造成的电位差) EK RPK K+ +K K+ +NaNa+ +NaNa+ +K K+ +K K+ +K K+ +K K+ +K K+ +静息电位主要是:静息电位主要是:KK+ +外流所形成的平衡电位。外流所形成的平衡电位。 A动作电位的去极化:动作电位的去极化:NaNa+ +内流形成的平衡电位。内流形成的平衡电位

6、。K K+ +NaNa+ +NaNa+ +K K+ +K K+ +K K+ +K K+ +K K+ +NaNa+ + NaNa+ + NaNa+ + NaNa+ + + +NaNa+ + NaNa+ + +3+30 00 0- -7070(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3+30 00 0- -7070动作电位的复极化:动作电位的复极化:K K+ +外流形成的平衡电位。外流形成的平衡电位。K K+ +NaNa+ +NaNa+ +K K+ +K K+ +K K+ +K K+ +K K+ + NaNa+ + NaNa+ + NaNa+ + NaNa+ + NaNa+ + NaNa+

7、 + NaNa+ + K K+ +K K+ +NaNa+ + NaNa+ + NaNa+ + K K+ +K K+ +K K+ +K K+ +(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膜内电位 极化:静息电位时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甚至消失的过程 倒极化: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 超射值:膜内电位由零到反极化顶点的数值 复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后恢复到极化的过程 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 膜电位状态 局部电流学说 跳跃传导5、神经传导的机制+ + + + + + + + + 局部电流学说 局部电流:已兴奋处和未兴奋处因电位差 而引起的电荷移动 方向:静息时:细胞膜外正电位,细胞膜内负 电位 (外正内负)兴奋时:细胞膜外负电位,细胞膜内正 电位 (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局部电流的形成:细胞膜内外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 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局部电流回路: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 部位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跳跃式传导 局部电流只能在发生 兴奋的朗飞结与邻旁安 静的朗飞结之间形成, 动作电位只能在朗飞结 处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