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391675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的实践摘要: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可喜的 变化,但在课堂教学中不免也出现了一些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本文从“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的特征、有效教学的途径三方面谈了自己的一些实践体会。 关键词:关键词:有效教学 兴趣 可持续发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 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 “活

2、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 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 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一、一、“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含义的含义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了三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能。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 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有效率:指 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在时间、精力的投入与教学效果的对比。有效能:指教学活动的收益、 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根据以上含义,不难理解,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 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

3、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 指标。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 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 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 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二、二、“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特征的特征 1教学目标明确考察一个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需要明确在教学实施前,教师和学生期待达到怎样的教学 目标,否则所有的考察就没有意义。所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教学目标是 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

4、有效的直接依据。崔允漷教授 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一文中提出规范的教学目标四个要求:学生是行为主体, 行为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 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教师经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条件、情感态度以及对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意图和学生需要 意图的深入研究之后,确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明确的任务导向作用。2.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养内容,并使学生掌握的过程,但并不是教师将教养内容“奉 送”给学生,学生予以接受的关系。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 单向传递看

5、起来非常省力而且有很大的容量。但是由于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单向接受的知识是不牢固的知识,不能转 入长时记忆和有效内化。人只有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主动加工那些对个人有意义的信息, 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 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注重学生的发展2有效教学因以“人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效教学要面向 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

6、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每位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 对象,课堂教学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课堂教学要 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知识的获得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 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应用 实践创新的能力。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相信每一 个学生都有相应的发展潜能,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4关注开放生成 开放生成是有效教学的又一基本特征,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传统的课堂教学 过分强调封闭和预设,上课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案

7、是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课堂上师 生的教学活动,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的活动,结果使得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 计划而不惜打断学生的学习兴致,阻碍了学生整体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以开放生成 的观念来组织课堂教学。新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是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而不是 最高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的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的即兴创造, 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内容,应把学生的个人经验、生活实践看成是重要的课 程资源,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 三、有效教学的途径三、有效教学的途径 1激趣导学,让学生“想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

8、多彩、奇秒生动的物理学,对纯真好奇的初中学 生来说,充满着吸引力和刺激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物理知识中蕴含的情感 和美感,以物理知识的“奇”与“秒”,去点燃学生纯真好奇的火花,使之产生新感觉,引起新 兴趣,产生新欲望。 例如在学习“电阻大小与温度有关”的知识时,利用导线把一节干电池,一个 2.5v 小灯泡和 一段长约 7cm 的铅笔芯连成串联电路,调节铅笔芯连在电路里的长度,使得小灯泡刚有发 光趋势。当用一点燃的火柴加热铅笔芯的中部时,会发现小灯泡竞然开始发光了。这是为 什么呢?瞬间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联系生活,让学生“愿动” 将学生悉知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

9、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 的“最近区”,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物理知识的形成源于自然,源于 生活,初中学生已有十多年的生活经验,这种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 学生的直接经验,是学生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学生挑选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不懂 的、不清楚的东西的过程,就是获得知识。 例如:在讲授汽化和液化时,以“如何晾衣服才能尽快干?”作为切入点,勾起了学生 的回忆,马上就热烈的讨论开了:挂在阳光下、挂在空调的出风口、用电吹风、用电熨斗、 把衣服尽可能摊开很快就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三个因素,而且学生很信服地接受了新 知识。此时趁热打铁提出新问题:如何保鲜蔬菜?因为人

10、人都有体验,所以人人都有话可 说,让学生知道知识从哪里来;课后思考题的设计,则让学生知道知识到哪里去。引导学 生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因此物理教学应当从身边、从教室、从与每个学生相关联的事情讲 起,真正体现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精设活动,让学生“能动” 课堂中真正的学习者是学生,我们不该剥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开动 脑筋正确解决出问题,会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在设计活动时,应关注到大多数学生,体现 公平性。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3电路故障的分析与解决,对习惯于经验型思维的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高难度的台阶.因此 在

11、教学中要精设层层台阶,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探索下,找到解决电路故障的最佳方法.解决 故障类似医生给病人看病,而医生需要在全面了解病情的基础上才能对症下药.因此,在教学 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在电路中设置一些故障,看清故障电路中用电器的工作特点,并借助电 流表和电压表,弄清故障电路中的仪表示数。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很顺利地掌握了故障 电路的“病症”,就能“对症下药”,在最短时间内正确分析、解决电路的故障。 4捕捉生成,让学生“爱动” 非预设生成是在课堂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预设相左,或在教师预想之外而 又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或过程。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非预设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结果往往具 有两极性尴

12、尬或精彩。对教师个人来说,心里都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念头,担心非 预设生成让自己在课堂上下不了台。如何使“非预设生成”的学习成果成为激励师生提高学 习互动质量的催化剂呢? 例如在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时,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 镜,近距离观察书本上的文字。正当同学们还在边观察边讨论看到的奇秒景象时,后面传 来两位男生的大声争论声:“左右反的”、“正的”,两人谁也不甘示弱,争得面红而赤,其它 同学一下子被他俩的争吵声镇住了,教室顿时便鸦雀无声,“又是这两个捣蛋鬼”一股怒火 由然而生,就在我即将要开口时,一个念头转变了我:何不给他俩一个解释的机会?我先 请有争议的那个先站起来,

13、要求他演示给大家看,只见他站起来举着凸透镜对着黑板上方 的标语看,说看到了倒立、缩小、左右相反的字,我不动声色,让其它同学也试试,同学 们通过观察证实他的说法,此时我马上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观察结果?“因为是 远距离观察”,同学们在争议中不但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奇秒,同时还学到了从多角度观察事 物,多动手、多动脑,一定会找到不一样的收获。 课堂上学生提出“反的?”这样一个新问题,超出教师的预设,教师以“动态生成”的观念,能 动地建构好动态的开放课堂。假如教师简单否定学生的意外问题,重新把学生拉回自己预 设的轨道上来,那么,课堂教学就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 课堂中也就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我们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补 充新鲜血液,进行有效教学。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多给学生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给学生留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给学生一些活动实践的余地,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一些成功的体 验,让学生获得“我做过了,我理解了”的最佳效果,实现学生在物理学上的全面、健康的 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