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感染道病毒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1257850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4.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吸感染道病毒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呼吸感染道病毒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呼吸感染道病毒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呼吸感染道病毒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呼吸感染道病毒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呼吸感染道病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吸感染道病毒(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6章 呼吸道病毒温州医学院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张丽芳呼吸道病毒呼吸道病毒: 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 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主要引起 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90%以上的急 性呼吸道感染 由该类病毒引起。呼吸道病毒的分类呼吸道病毒包括:n n正粘病毒科正粘病毒科 流感病毒n n副粘病毒副粘病毒科科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 n n其他病毒科其他病毒科 腺病毒、风疹病毒、冠状病毒鼻病毒、呼肠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n influenzan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复制过程、分型和抗原变异、培养特性、抵抗力n 致病性与免疫

2、性n 微生物学检查n 防治原则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1743年 英国人john huzxam意大利语中用来描述这个疾病起源的片语“un influenza di freddo”,即“寒冷的影响 ”。它主要发生在深秋、冬天和早春季节。每年都有数 以百万计的人群受到感染。常见症状 发热 (up to 104F)、畏寒 n全身中毒症状: 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厌食n局部症状: 咽痛 咳嗽 鼻塞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甲、乙、丙三型,引起人和动物流感甲型流感病毒是反复流行最为频繁和引起流感全球流行的重

3、要病原体。n1997年月,美国病理学家约翰哈里宾从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间死亡的冷冻尸体中成功地分离出一种流感病毒。经过实 验,证实这种病毒正是那次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典型病毒。 流感病毒的形态流感病毒呈球形或丝状球形 直径80-120nm流感病毒的电镜照片流感病毒的结构核心 :甲型、乙型8个节段 (-)SS RNA: 丙型7个节段核蛋白(NP): 型特异性RNA多聚酶基质蛋白(M蛋白): 型特异性包膜 :刺突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内 外1 2435 6 7 8PB2PB1RNPRNAM2M1NAHA分节段的(-) SSRNAPARNA多聚酶核糖核蛋白(RNP)流感病毒的内部结构n n核衣壳

4、核衣壳 病毒分片段的RNA,结合有核 蛋白(NP)以及三种依赖RNA 的RNA多聚酶蛋白。 呈螺旋对称。n n基质蛋白(基质蛋白(MM蛋白)蛋白) 覆盖在核衣壳外面。n n外膜外膜 来自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膜。流感病毒的表面结构n血凝素(HA) 柱状,为三聚体,它基本上以 相同的间距覆盖了病毒的全部表面 n神经氨酸酶(NA) 四个亚单位组成的四聚体,蘑 菇 状,并不平均分布在病毒表面 , 而是聚合成群。血凝素(HA)n意义:1. 与病毒感染有关:与病毒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有关2. 具免疫原性:HA机体中和抗体(保护性抗原 )3. 易变异:形成流感大流行4. 分亚型的依据5. 血凝血凝素(HA)HA

5、0 蛋白酶HA1 HA2结合吐液酸受体 膜融合活性吸附 核酸释放血凝素 (HA) n流感病毒(HA) (唾液酸受体)多种动物RBC N-乙酰神经氨酸BRC凝集(血凝)n流感病毒(HA) HA抗体 多种动物RBC BRC不凝集(血凝抑制)nHA抗体:血凝抑制抗体, 中和抗体(中和病毒的感染性 )hemagglutination神经氨酸酶(NA)n意义:1.具酶的活性:酶解宿主细胞膜上的神经氨酸,破坏病 毒受体。与成熟病毒的释放有关。 2. 具抗原性:NA机体抗体: 无中和活性 3. 易变异,引起流感大流行4. 分亚型的依据流感病毒的复制过程n病毒侵入:HA+神经氨酸n遗传物质的释放:RNAn病毒

6、的复制与病毒蛋白的 合成具有mRNA 的功能n病毒的装配n出芽n释放:NA破坏神经氨酸酶 与糖基的连接PENETRATION - FUSIONreplicates in cytoplasm流感病毒复制过程示意图流感病毒的分型分型HA、NARNP和M蛋白 甲亚型 流感病毒三型 乙 丙n禽流感病毒:H1H15、N1N9人流感病毒:H1 H3、 N1N2n20032004 年 禽流感大流行:日本、韩国、东南亚、我国14省市H5N1禽甲型流感病毒感染人类死 亡n乙型、丙型至今未发现亚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n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 ,属量变,引起局部

7、中、小型流行。n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因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 ,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 暴发流行。INFLUENZA A PANDEMICSRyan et al., Sherris Medical Microbiology Past Antigenic Shifts1918H1N1“Spanish Influenza” 20-40 million deaths1957H2N2“Asian Flu”1-2 million deaths1968H3N2“Hong Kong Flu”700,000 deaths1977H1N1 Re-emergenceNo

8、pandemicAt least 15 HA subtypes and 9 NA subtypes occur in nature. Up until 1997, only viruses of H1, H2, and H3 are known to infect and cause disease in humans. 1997, 2003-2004: H5N1 cause disease in human where do “new” HA and NA come from?1918 flu Emergency HospitalThis was an emergency hospital

9、set up at Camp Funston, Kansas, during the 1918 influenza epidemic 1918 Spanish Influenza Medical resources were so limited during World War I,that vast hospital “tent camps“ were built to house the ill. City dwellers werewarned that spitting on the sidewalk could spread the flu.2009 H1N1甲流 全球流行nWHO

10、 2010-02-01:截至2010年1月24日,共有超过 209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了经实验室确 诊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至少14711人死亡。 n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 2010-01-18:在美国 ,甲型H1N1流感已让多达8000万人受到感染,多达 1.6万人死亡,超过36万人住院治疗。n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01-13:卫生部通报, 上周(2010年1月4日-1月10日),境内31个省份报 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2173例,住院治疗550例 ,死亡51人。 n甲流2009-4月开始出现,造成了40年来的首次流感 大规模流行。 where do “ne

11、w” HA and NA come from?n 15 types HA, 9 types NAnall circulate in birdsn pigsnavian and humanwhere do “new” HA and NA come from?基因重组培养特性鸡胚: 生长良好,初次分离-羊膜腔中传代- 尿囊腔在鸡胚中并不引起明显病变血凝试验-判断羊水或与尿囊液-病毒动物:只有雪貂的表现类似人类流感。组织细 胞:原代人胚肾、猴肾等组织细 胞中也能生 长。抵抗力n不耐热,5630分钟即被灭活,室温下感染性很快消失;n敏感: 干燥、日光、紫外线乙醚、甲醛等n长期保存: -70或冷冻干燥致

12、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性: 传染源-病人或病毒携带者 致病机理-病毒不入血病毒-呼吸道-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全身中毒症状局部粘膜上皮炎症对同型病毒有牢固免疫力 免疫物质为sIgA及中和抗体(IgG 、IgM) 免疫性:继发细菌感染微生物学检查n病毒分离取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n血清学诊断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免疫测定n抗原检测直接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细胞中检测抗原n分型鉴定核酸杂交、PCR、序列分析流感的防治原则n隔离患者 消毒空气n药物治疗:无特效药物盐酸金刚烷氨、干扰滴鼻素、板兰根、大青叶n接种疫苗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病毒表面抗原疫苗减毒活疫苗应该接种流感疫苗人群

13、n年龄大于50岁的老人n有慢性心脏和肺部疾病的患者n有哮喘病和肾脏疾病的儿童n糖尿病人n有免疫系统疾病的病人如癌症、爱滋病患者 ,器官移植者及接受了类固醇、化疗和放疗 的患者n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6个月18岁的儿童n怀孕三个月以上的孕妇n医护工作者This could beyou.Get yourflu shot !副粘病毒副粘病毒特点特点n病毒体大(150300nm)n包膜刺突:HN蛋白具HA与NA活性副流感病 毒与病毒吸附有关 H蛋白具HA活性、无NA活性麻疹病 毒G蛋白无HA与NA活性RSV与多核巨细胞形成有关: F蛋白: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病毒胞膜融 合n核酸()SS RNA, 不分节

14、段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n麻疹n生物学性状n致病性与免疫性n防治原则麻疹n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n冬春季发病率最高n临床表现:高热、皮疹、口腔粘膜斑n发病率100,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而 导致死亡。麻疹的临床表现n潜伏期约1012天n体温略高、咳嗽、流涕、好打喷嚏及泪眼 ,症状持续35天n体温突然升高(达到4040.5C),口颊粘 膜出现柯氏斑,随后出现红色班丘疹,从 耳部开始,23天后遍及全身n4天后体温消退,脱屑生物学性状n包膜刺突为H蛋白:HA活性,无NA活 性F蛋白:形成多核巨细胞n抗原单一稳定,免疫力牢固n仅对灵长类敏感,受染细胞内产生:多核巨细胞、嗜酸性包涵体(核、浆

15、内)n母亲抗体可保护新生儿麻疹病毒的致病性(CD46为病毒受体)呼吸道上皮细 胞内增殖入血(第一次 病毒血症)侵入淋巴组织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后再次入血 (第二次病毒血症 )皮肤、粘膜:皮疹、koplik氏斑呼吸道:咳嗽、流涕、发热中枢神经系统:迟发感染SSPE病人飞沫玩具、用具柯氏斑麻疹的并发症v呼吸道最为常见,如肺炎、肺结核v消化道:腹泻、阑尾炎或盲肠炎v营养失调v神经中枢系统:迟发并发症-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SPE)感染麻疹病毒(儿童期)麻疹病毒潜伏脑组织中 亚急性发作 发病初期: 学习下降,性格异 常数周或数月:出现智力障碍,运动不协调 痴呆 去大脑强直 死亡潜伏期为217年麻疹的防治一、人工主动免疫n 疫苗: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二、人工被动免疫n 紧急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三、治疗n控制高热,保持室内湿度,及时补液n注意饮食营养n注意并发症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n疾病:流行性腮腺炎n冬、春季流行,潜伏期较长(1821天 ) n只有一个血清型,病后可获牢固免疫力n病毒传播n预防传播方式n人是其唯一宿主n病毒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 (咳嗽、喷嚏甚至说话都可传播病毒)n易感人群:学龄儿童n出现症状前23天及症状消失后9天仍 有传染性腮腺肿大,累及性腺睾丸、卵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