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5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1241072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5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5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5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5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5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5(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石家庄市 2016-20172016-2017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第第 I I 卷(选择题,共卷(选择题,共 5050 分)分)一、选择题:本题共一、选择题:本题共 505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1 1 分,共分,共 50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2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

2、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从侧面反映了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3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 ,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 ,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 ,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 。 ”材料表明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4钱穆

3、曾撰文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 ”他旨在说明A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积极意义 D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5 政治秩序的起源在描述某一时期时说:“各种故事讲到,贵族当众责备君主,并吐口水,却没受到他的训斥或处罚;拒绝他对珍玩的索求;在他妻妾群中与他一起玩游戏;未获邀请而坐上他的桌子;上门邀请他分享晚餐,却发现他在外射鸟。 ”此材料表明A君主和臣民平等协商

4、国事 B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君主专制下的腐败现象 D君主与贵族矛盾尖锐6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2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7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身份使用乐器乐舞的规模天子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64 人诸侯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48 人卿、大夫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32 人士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16 人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C音乐发展迅速 D宗法等级森严8东周时期,

5、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说明该时期A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 B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C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 D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9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 “仁者爱人” , “克己复礼” B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C “制天命而用之” D “民贵君轻” ,统治者要实行“仁政”10 荀子儒效

6、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论证的是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11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人与自然的和谐 B关注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 D关注人的价值12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3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 ”这可以看出诗经A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

7、度B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C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D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13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是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 ”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A分封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B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C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D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14公元府 323 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

8、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下列选项中,与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时代潮流一致的是A “相地而衰征” B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 “燔诗书而明法度” D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15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 。这说明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C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16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

9、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17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4A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开始瓦解C宗法制度难以维持 D郡国制度逐渐形成18下列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最为恰当的是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B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

10、控制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D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19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20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 “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主要是指 A.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 B.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C.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

11、中央任免调遣 D.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21秦以前有宗法,秦废封建,宗法与之俱废,萧何定九章,乃变为户法。宗法以宗为单位,户法以户为单位。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人口增长迅速 B商品经济发展 C专制权力加强 D儒学成为正统2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分封制、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23汉武帝于公元前 106 年在全国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

12、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 、 “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 、 “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这主要反映了5A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B刺史强行插手地方行政事务C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 D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24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A废除宗法制 B采取郡国并行制C加强皇帝制 D实行内外朝制度2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

13、加 D皇权不断加强26 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 10517 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 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 289 石)” 。这说明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自然经济的优越性显现27 后汉书任延记载,南阳宛人任延任九真(郡治在今越南清化西北)太守,当地传统民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任延令铸作铁制农具,教之垦辟,于是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一时“风雨顺节,谷稼丰衍” 。这表明A移民实边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B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C地方官重视农业发

14、展以图升迁 D引进农耕改变了当地生产结构28西汉末年,王莽篡权,进行土地改革,宣布恢复“井田制” ,废除土地私有制,私人不得买卖土地。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九百亩,男丁不足八口,若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三年后,改革在一片反对声中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A受制于政权的非正统 B损害了地主的切身利益C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 D激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29秦汉法律规定,对国有财物的出入账目事项和保管情况要造籍登记,制作账簿,形成会计报告,并以日、月、季、年的时间和以县令长一一郡守一一丞相、御史或内史的行政次序逐级申报,接受上级的检查和监督。这反映出秦汉时期A封建国有经济成为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B官僚政治和集权政治的践行6C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政府主要任务 D郡县制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30西汉以前中国都城布局坐西朝东,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政治制度演进 B主流思想变化C商品经济发展 D气候条件改变31 “臣(董仲舒)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