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顺人文地理常识考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1113487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丰顺人文地理常识考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丰顺人文地理常识考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丰顺人文地理常识考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丰顺人文地理常识考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丰顺人文地理常识考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丰顺人文地理常识考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丁日昌,清朝洋务运动主要人物,军事家,名列“梅州八贤”榜。其故居原名都转第,是丰顺县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原采用二进二横屋布局。丁日昌78 岁的玄侄孙说, 丁日昌故居在20 世纪 80 年代被拆除改造,部分甚至对外出售,今天的丁日昌故居一带,大部分已被现代建筑占据,古貌早已面目全非。丁日昌( 18231882)字禹生,又作雨生,号持静。广东梅州丰顺县汤坑圩金屋围客家人。清朝军事家,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人物。20 岁中秀才。初任江西万安、庐陵知县。1861年为曾国藩幕僚,1862 年 5 月被派往广东督办厘务和火器,1864 年夏任苏淞太兵备道,次年秋调任两淮盐运使。1867 年春

2、升为江苏布政使。1868 年任江苏巡抚,1875 年 9 月任福州船政大臣,次年署理福建巡抚。1882 年 2 月 27 日,逝世于广东揭阳家中。他在政务之余,悉心读书,尤酷爱搜聚典籍,是清代三大藏书家之一,辑有持静斋书目。工书法,所存多为手札,皆自然高雅。丁日昌与蓝田书院近日, 笔者在丰顺县汤南镇走街串巷,寻访了典雅古朴的蓝田书院。打开紧闭的大门,一个古朴、大气的宅院映入我们的眼帘。蓝田书院平面为院落式布局,均为硬山顶、 穿斗式梁架。书院正厅为文庙,左为德政祠,右为崇善堂,厢房厅左右各4 间。为硬山顶,厅房内外檐采用方身石柱,檐缀垂莲。大门壁面光滑照人,各类装饰精雕细琢,构思巧妙,工艺精湛,

3、雕梁画栋,龙脊飞檐,工艺十分精巧。当地人称为“孔子府”,也有人叫“钟秀学校”。据了解,蓝田书院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由邑绅丁日昌倡建。丁日昌(18231882),字雨生,亦字禹生, 号持静,1823 年 7 月 8 日(清道光三年六月一日)生于丰顺县汤坑镇金屋围。中国近代政治家、革新家、洋务运动先驱、中国四大藏书家之一。丁日昌8 岁时,随三兄丁达夫在本县太平寺读书。少年丁日昌刻苦攻读才智过人,有“神童”之誉;20 岁中秀才,次年补廪生。 时惠潮嘉道台李璋煜闻丁日昌之才,召见他纵谈时政,为李璋煜赏识招入官署任职。丁日昌在家乡时,先后募款扩建金山、韩山、榕江等书院,在丰顺倡建蓝田、鹏湖书

4、院。这么多年过去了,蓝田书院至今还保存完好。据1943 年民国版丰顺县志记载:蓝田书院在汤坑南门内,原为丁日昌和各乡绅耆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倡建的德政祠和旌善祠以及左右横厅厢房。同治九年 ( 1870) ,潮州总兵方耀拨款5000 两白银交蓝田绅士置产生息,延聘山长(相当于现在的校长)以设教其中,遂称为蓝田书院。招收生员、童生肄业,由县甄别录取。额定生员正课3 员,副课5 名,童生正课4 名,副课 8 名。外课生、童俱无定额。书院发给山长修金、膳金和舆费,三项每年共银160 两,发给生、童膏伙费,正课每月每名均给钱800 文,副课给500 文,外课俱无膏伙费。生、童学习成绩优秀者发给奖学

5、金,每课第一至第五名分别奖给1000 文、800 文、600 文、400 文和 200 文。光绪三十一年( 1905) ,改办蓝田小学堂;民国2 年( 1913) ,更名钟秀高等小学校。蓝田书院大门门楼上的石匾落款为:上都九十图立(历史上汤坑、汤南、埔寨等地属揭阳县蓝田都九图十图辖地,相当于现在的乡镇),石匾落款也证明了书院属地方公共性质。在民主革命时期,丰顺县一批地下工作者,在此接受了党的培养、教育,为革命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解放后,蓝田书院为文化部门活动的场所。1983 年由丰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上资料清楚地说明了书院是由丁日昌等邑绅倡建(并未说是丁日昌所建);还有官府

6、拨款给蓝田书院作经费的记载以及书院的教师及学生人数均由官府额定等记述。丁日昌一生对知识和人才特别重视。1877 年,他任台湾主考时,亲自录取爱国志士丘逢甲为台童子试第一名,并授予“东宁才子”印章。丁日昌一生重视教育,于1865 年在上海创设龙门书院,并多次向曾国藩、李鸿章乃至向清廷进奏,1870 年得到总理衙门的批准,成立了“留学生事务所”。 1872 年我国向美国派遣了第一批留学生30 名,以后逐年派出,造就了詹天佑、严复等一批人才。丰顺朱子文化楼:客家新“茶馆”茶馆, 是人们交流与感受心得的好地方。在丰顺县黄金镇产溪河畔竹林边,新开办了一间客家 “茶馆”丰顺朱子文化楼。 最近,笔者光顾了这

7、间 “茶馆”, 美美感受了一番。朱子文化楼在推进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中适时登场据了解,丰顺朱子文化楼由广东省紫琳慈善基金会等单位和社会贤达捐建,建成于2012 年 1 月, 2013 年元月举行落成庆典。建楼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世称朱子)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并为群众开展联谊活动提供场所。朱子文化楼高三层,占地 300 平方米,建筑面积580 平方米。大楼顶上“丰顺朱子文化楼”七个鎏金大字格外耀眼。一进大门是一个宽敞明亮的文化活动大厅,大厅正面墙上是朱熹圣人的巨幅画像,四周墙上挂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8、来”等诗句条幅。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朱熹手迹“诚信”两个大字,格外醒目,感觉它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在教育着我们如何做人,又似一把标尺,衡量着人们的心灵。厅右面墙上,挂着一幅长达16 米的竹帘字卷, 上面写着朱熹名言: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 “敬业者,要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 真谓字字珠玑。据悉,卷中之字,是由国家一级书法家张家振先生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纂写完成的。厅的左边是图书室和阅览室。书架上摆放着朱熹作品 仪礼经传通解 、 易学启蒙 、 太极图说解等,此外有朱子语类、 朱熹诗集 、 朱熹墨宝 、 朱熹

9、学术思想研究等一批书籍资料。三楼同样弥漫着浓浓的朱熹书香味儿。走上楼顶,阳光明媚,眺望前方,竹海茫茫。往下看,一泓清澈的池水,温情地拥抱着文化楼以及杜鹃花的倒影,一群鸭和几只鹅游弋水中,简直就是一幅活的画,完美地印合了文化楼门联: “紫气东来众志成城兴广厦;阳光普照繁花似锦耀朱门”。现在,全国各地 (包括台湾地区) 都很重视朱子文化建设,成立了朱子学术思想研究会。丰顺朱子文化楼作为一间新开办的文化茶馆,将学习、借鉴外地(如福建武夷山、江西婺源等)的好做法,让其发挥最大的功能作用。在推进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中,文化“茶馆”作为一个新角色适时登场,无疑使黄金这个本来就极具诱惑力的古镇添加正能

10、量。朱熹青年时代与丰顺的一段缘置身于这座崭新的文化殿堂,人的思绪很自然地被带进跨越千年的时空隧道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朱熹这位儒学大师,身披长衣,手捧书卷,在梅州这块客家土地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情景据史料记载,朱熹青年时期先后在梅州丰顺、福建(今台湾)金门等地建立书院并亲临讲学。他19 岁那年(即公元1148 年) ,与同榜进士郑国翰(揭阳人,辞官归里)联手在汤坑飞泉岭(又称“揭岭飞泉”,今丰顺汤西镇南礤村)修建蓝田书院,招生授徒,共同讲学,宣扬理学,名震四方。揭岭飞泉因有“壁立万仞,周数十里,有泉飞空而下为瀑布”而得名,因朱熹题词和赋诗而闻名。当年,其题词“落汉鸣泉”摩崖石刻遗迹,历经风雨,至

11、今尚依稀可辨,其赋诗“云梯石礤羊肠绕,转壑飞泉碧玉斜。一路风烟春淡薄,数声鸣犬野人家。”直到现在仍为人们所传诵。朱熹的一生,可以说是学术研究与著书立说的一生。他的著作有西铭解、 周易本义 、 四书集注 、通鉴纲目 、 八朝名臣言行录 、 楚辞集注后语、辩证等等。他留下的遗产是人本主义不死的颂歌,和一条永远走不到尽头的理学文化之路。他的学说、思想、 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超越时代和历史的特殊价值。朱熹文化与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一脉相通,朱熹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毛泽东和当代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对朱子作过高度评价,对其思想精髓大加赞赏与推崇。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朱熹

12、名言教育党员干部,在中央党校2012 年秋季开学典礼上,围绕党校学员的学习,他又一次引用了朱熹名言: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2012 年 11 月 20日,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在全市传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会上说:“要吸收朱子家训精华,编写客家家训” 。“丰顺朱子文化楼”这间客家新茶馆,着实是个好去处。朋友, 希望你有空也来坐坐,你的心灵将会受到一次洗涤。哪怕就两三个小时,你一定会不虚此行的!朱子朱熹 (1130 年( 壬戌 年) 9 月 15 日 1200 年 4 月 23 日), 小名 沋郎, 小字 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

13、生、沧州 病叟、云谷老人、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 府婺源县 (今 江西 省婺源 ),出生于南剑州尤溪 (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的 理学 家、 思想家、 哲学家、 教育家、 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是 孔子 、孟子 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朱熹是 程颢 、程颐 的三传弟子 李侗 的学生,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于建阳 云谷结 草堂 名“ 晦庵 ” ,在此讲学,世称“ 考亭学派 ” ,亦称考亭先生。 承北宋周敦颐 与二程 学说,创立 宋代研究 哲理 的学风, 称为 理学 。其著作甚多,辑定 大学 中庸 论语

14、 孟子 为 四书 作为教本。1李坚真 ,1907 年 1 月 11 日出生 (清光绪三十二年腊月),出生才8 个月,便因生活所迫,以8吊铜钱的身价 (1 个月 1 吊钱 ),被卖给人家做童养媳。养父叫朱耀恒,也是贫农,家住丰顺县清溪村蕉头窝,以种田、1949 年 3 月 25 日李坚真与毛泽东砍柴、烧炭和帮人扎木排为生。他有3 个儿子(长子:朱日犬、二儿子:朱日宰、满子:朱日晓),李坚真是他大儿子朱日犬的童养媳。丰顺县是粤东山区一个贫困落后的县份,北面是铜鼓嶂,西面是鸿图嶂和九龙嶂,从东北至西南莲花山横亘县境,山多田少,土地贫瘠,清朝、民国时期,全县年产稻谷不足3 个月之食,除少数官僚和豪绅以

15、大米为主食外,绝大多数人常年以番薯、本薯等杂粮为主食,人民生活非常困苦。不少人被迫离乡背井到南洋去做苦力谋生。按照广东客家人的李坚真故居蕉头窝习俗,在李坚真过门的那天,朱家的一位堂叔婆,带了8 吊铜钱,一条绣有龙风的大红布背带(广东人用来背小孩的),一只大公鸡(俗称带路鸡 )、一小扎红头绳,打一把红色油纸伞,来到李坚真家迎亲。李坚真的父亲事先请人把李坚真的生辰八字写在一张红纸条上。 朱家的叔婆来到李坚真家后,李坚真父亲便把这红纸条贴在大红伞上,陪送一只母鸡 (俗称栖鸡 ),请李坚真的婢娘背着李坚真送到朱家。到了朱家,一位堂叔拉着新郎,用扇子在伞上叩三下,然后揭下纸条放在新郎身上,收起伞,解下背

16、带, 婢娘抱李坚真这个襁褓中的新娘和8 岁的新郎拜堂。 拜了堂后李坚真就算是朱家的人了,李坚真的名字就写在朱家的祖宗牌上。那时,李坚真还没有名字,养父便给李坚真取名;李见珍。从此,李坚真便开始了童养媳的生活。蕉头窝是深山谷中的一个小村庄,村前村后都是山,在山谷两旁的坡上,有些小块小块的梯田,是宗族所有的公尝田。全村只有五,六户人家,都是佃农,佃耕这些梯田。梯田无水利灌溉,土质贫瘠,产量很低,每年打下的稻谷,除交租外,就只够过年过节时吃餐大米干饭,平时老人小孩煮点米汤喝,主要的食李坚真纪念馆粮是山坡上种的蕃薯。 穿的是自己织的土布。农闲时村里的妇女就上山砍柴,挑到集上去卖, 换些油盐和针线等生活必需品。李坚真的养父母心地善良,把李坚真当亲生女儿一样抚养。李坚真五六岁时,开始懂事,养母煮饭时,就能帮着烧火,带弟弟,还帮着打猪菜等。10 岁那年,养父帮人家扎木排挣了点钱,要送小儿子到邻村去读私垫,那个小儿子和李坚真同岁,但李坚真的个子长得比他高,又懂事些, 李坚真的养父就要李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