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新技术培训课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1006965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安全新技术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汽车安全新技术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汽车安全新技术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汽车安全新技术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汽车安全新技术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车安全新技术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安全新技术培训课件(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章 汽车安全新技术4.1 汽车安全技术概述 4.2 汽车行驶稳定性控制系统 4.3 防撞安全新技术 4.4 安全气囊新技术 4.5 轿车安全车身结构技术 4.6 报警系统 4.7 无死角安全视野系统 4.8 新款奔驰S级轿车安全系统 4.9 奥迪Q7盲点监测功能4.1 汽车安全技术概述4.1.1 汽车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技术主动安全系统是指通过事先防范,避免事故发生的 安全系统。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的措施:视认特性。车辆底盘电子综合控制技术。信息传递技术。4.1.2 欧洲新车安全评价体系NCAPNCAP(European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包括两个方面,正

2、面和侧面碰撞。正面碰撞速度为64公里 /小时,侧面碰撞速度为50公里/小时。碰撞测试成绩则由 星级()表示,共有五个星级,星级越高表示该车的碰 撞安全性能越好。近年来,增加了车辆对被撞行人的安全保护程度的测试, 并将结果划分为4个等级级:分数为28-36分, 分数为19-27分,分数为10-18分,分数为 1-9分。1.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撞击测试。2.可变形壁障侧面撞击。3.行人安全测试。4.驾驶人头部保护安全测试。4.1.3 中国新车安全评价体系C-NCAPC-NCAP要求对一种车型进行车辆速度50km/h与刚性固 定壁障100%重叠率的正面碰撞、车辆速度56km/h对可 变形壁障40

3、%重叠率的正面偏置碰撞、可变形移动壁障 速度50km/h与车辆的侧面碰撞等三种碰撞试验,根据试 验数据计算各项试验得分和总分,由总分多少确定星级。 评分规则非常细致严格,最高得分为51分,星级最低为1 星级,最高为5星。1.C-NCAP工作流程。2.C-NCAP测试项目。C-NCAP的评分项目包括三项测试:正面100%重叠刚性 壁障碰撞试验(50km/h);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 碰撞试验(56km/h);可变形壁障侧面碰撞试验( 50km/h)。另外包括两个加分项:安全带提醒装置及侧 面安全气囊和气帘。C-NCAP的总分是51分,其中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 撞试验16分;正面40%重叠

4、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16分; 可变形壁障侧面碰撞试验16分;安全带提醒装置2分;侧 面安全气囊和气帘1分。星级共划分6个等级:5+、5、4、3、2、1。4.2 汽车行驶稳定性控制系统4.2.1 电子稳定程序ESP1. ESP的作用。ESP 最主要的作用是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帮助驾驶 员保持对车辆的控制,从而避免重大意外事故。具 体主要是通过防止车辆侧滑,在车辆和地面间还有 附着力的前提下,保证车辆的方向操控性。通过对 驾驶员的动作和路面情况的判断,对车辆的行驶状 态进行及时的干预。防止转向过度的后轮侧滑 防止转向不足的前轮侧滑2. ESP结构简介。液压调节 器 横摆角传感器 转向角传感器 轮速传感

5、器 3. ESP在车上的整体结构。ESP系统可大致分为4个部分:用于检测汽车状态和司机 操作的传感器部分;用于估算汽车侧滑状态和计算恢复到 安全状态所留的旋转动量的ECU部分;用于根据计算结果 来控制每个车轮制动力和发动机输出功率的执行器部分以 及用于告知驾驶员汽车失稳的信息部分。4. ESP工作情况。ESP以每秒25次的频率对车辆当前的行驶状态及驾驶员的 转向操作进行检测和比较。即将失去稳定的情况、转向过 度和转向不足状态都能立即得到记录。一旦针对预定的情 况有出现问题的危险,ESP会作出干预以使车辆恢复稳定 。5.安装ESP与未安装ESP装置的车辆对比1)在多变的路面上行驶时对于安装ESP

6、的车辆:1)车辆表现出转向不足的趋势, 即将跑偏。ESP系统立即进行干预,在增加右后轮制动力 的同时降低发动机输出扭矩。 2)车辆保持稳定。对于未安装ESP的车辆:1)车辆出现跑偏(转向不足) ,即汽车的前轮向外侧偏离弯道,车辆失去控制。2)一 旦车辆驶入干燥的沥青路面,就会开始打滑。2)在避让障碍物时。对于安装ESP的车辆。1)紧急制动,猛打方向盘,车辆有转向不足的 倾向。2)增加左后轮制动压力,对左后轮制动,车辆按照转向意图 行驶。 3)恢复正常的行驶路线,车辆有转向过度的倾向,在左前轮 上施加制动力。4)车辆保持稳定。对于未安装ESP的车辆。在避让障碍物时,1)紧急制动,猛打方向盘 ,车

7、辆转向不足。2)车辆继续冲向障碍物,驾驶员反复打方向盘, 以求控制车辆,车辆避开障碍物。3)当驾驶员尝试恢复正常的行驶 路线时,车辆产生侧滑。 在驾驶员转弯过快时。对于安装ESP的车辆。1)车辆有甩尾的倾向。ESP 系统 自动干预,在右前轮上施加制动力。 2)车辆保持稳定。 3)在过第二个弯时,车辆有甩尾的倾向。ESP 系统自动 干预,在左前轮上施加制动力。4)车辆保持稳定。 对于未安装ESP的车辆。车辆出现甩尾,驾驶员企图通过 方向盘来调整方向,可惜为时已晚。车辆侧滑甩尾,导致 车辆掉头,危险。 4.2.2 DSC动态控制DSC是宝马汽车公司对车辆稳定控制系统的缩写,其意思 是“动态稳定控制

8、”,是一种在动态行驶极限范围内将行车 稳定性保持在物理范围内的控制系统,此外还能改善牵引 力。DSC可以防止在紧急操控车辆时失去转向控制,特别是湿 滑道路上。4.3 防撞安全新技术 4.3.1防撞控制系统防碰撞控制系统装有测距传感器,它们利用光线 、激光或超声波,测得汽车与障碍物间的距离, 这个距离信号,加上车速传感器和车轮转角传感 器的信号送入电控单元(ECU),通过计算求出 行驶汽车与前方物体的实际距离以及相互接近的 相对速度,并向驾驶员发出预告信号或显示前方 物体的距离。当将要碰撞时,ECU向制动装置和 节气门控制电路发出控制指令,使汽车发动机降 速并及时制动,从而有效地避免碰撞。1.防

9、碰撞传感器。(1)CCD照相机。(2)激光雷达。扫描式激光雷达测距原理:(3)超声波传感器。(4)电磁波传感器。2.防碰撞控制系统。(1)系统组成。防碰撞控制系统主要由行车环境监测、防碰撞预测 和车辆控制三部分组成。(2)控制原理。该系统采用激光雷达在水平面上呈扇形快速扫描,提高激光束的能量 密度,可延长激光扫描雷达的监测距离,消除因车辆颠簸引起的误差 ,并能监测弯道上的障碍物。最小的激光扫描雷达监测范围(一般在120m以上)是由实际车距确 定。该车间距是指在潮湿路面状况下,保证在后面车辆减速制动后, 不致于碰撞到前面的暂停车辆的距离。根据路面状况(湿/干)、后面车速及相对车速,计算出“临界车

10、间距 离“,该值是根据路径估算方法确定的车间距离。判断安全/危险的方 法,就是将实际测量的车间距离等于或小于临界车间距离时,自动制 动控制系统启动。 4.3.2 行人安全保护1.发动机罩机械系统。发动机罩机械系统能够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迅速鼓起,使得 撞击而来的人体不是硬碰硬,而是碰撞在柔性与圆滑的表 面上,减少了被撞人受伤的可能或程度。2.行人安全气囊系统。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进一步避免人体撞击汽车的前挡风玻璃 ,以免在猛烈碰撞下行人与车内乘客受到更大的伤害。3.车辆智能安全保障系统。车辆智能安全保障系统是先进的车辆控制系统的一部分, 它包括安全系统、危险预警系统、防撞系统等,涉及传感 器技术、通信

11、技术、决策控制技术、信息显示技术、驾驶 状态监控技术等。这些车载设备包括安装在车身各个部位 的传感器、激光雷达、红外线、超声波传感器、盲点探测 器等,具有事故监测功能,由计算机控制,在超车、倒车 、变换车道、雨天、大雾等容易发生事故的情况下,随时 通过声音、图像等方式向驾驶员提供车辆周围及车辆本身 的必要信息,并可以自动或半自动地进行车辆控制,从而 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同时,利用车身四周的传感器分 别探测车辆前后左右的路况,为驾驶员提供及时的回避操 作指令,并提醒驾驶员保持安全车距,防止车辆与车辆、 车辆与其他物体或车辆与行人间的正面、追尾和侧向碰撞 。前保险杠骨架前面装有行人保护缓冲垫4.

12、3.3 防撞杆4.3.4 主动头部保护系统乘员头颈保护系统简称WHIPS(Whiplash Protection System),属于汽车被动安全装置,一般设置于前排座椅。 当轿车受到后部的撞击时,头颈保护系统会迅速充气膨胀起来 ,其整个靠背都会随乘坐者一起后倾,乘坐者的整个背部和靠 背安稳地贴近在一起,靠背则会后倾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头部向 前甩的力量,座椅的椅背和头枕会向后水平移动,使身体的上 部和头部得到轻柔、均衡地支撑与保护,以减轻脊椎以及颈部 所承受的冲击力,并防止头部向后甩所带来的伤害。主动式头枕是一种纯机械系统,上方的衬垫支撑,是由一条连 杆连接至座椅靠背内的压力板,当车辆受到后方追

13、撞时,一边 在头颈猛烈晃动之前,托住乘客的头颈,防止或降低受伤的程 度。而主动式头枕的另一优点是在动作完成后,会自动回复到 原来位置,以备下次使用,无需进行维修,其设计目的则是在 提供充分的头颈椎保护。 主动头部保护系统工作原理头颈保护系统应用举例:Volvo S80、C70 和XC90等。4.3.5 电池线路切断装置电池线路切断安全装置在发生碰撞事故时自动启 动,以防止可能的短路,保护连接车辆起动器、 交流发电机和其他主要用电设备的线路不受损害 。4.4 安全气囊新技术4.4.1 机械逼近安全气囊4.4.2 爆燃式安全带爆燃式安全带在系好后与身体仍有一定空间,保证驾乘人员的舒适与灵活, 但在

14、碰到紧急情况时,安全带会在一瞬间自动收紧,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 其作用过程是由气体引发剂、气体发生剂、导管、活塞、绳索和驱动轮组成 。当汽车受到碰撞时预拉紧装置受到激发后,密封导管内底部的气体引发剂 立即自燃,引爆同一密封导管内的气体发生剂,气体发生剂立即产生大量气 体膨胀,迫使活塞向上移动拉动绳索,绳索带动驱动轮旋转号驱动轮使卷收 器卷筒转动,织带被卷在卷筒上,使织带被回拉。最后,卷收器会紧急锁止 织带,固定驾乘人员身体,防止身体前倾避免与方向盘、仪表板和玻璃窗相 碰撞。 4.4.3 膨胀式安全带4.4.4 安全气囊工作图解4.5 轿车安全车身结构技术4.5.1 高强度车身大众公司高强度车身

15、HSB(High Strength Body)充分考虑了车辆安全性、轻量化以及人性 化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大众高强度车身碰撞时 的受力原理大众高强度车身碰撞时的受力方向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三层结构的侧围对整个车身结构 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为车内生存空间提供了保障。正面碰撞时,撞击力通过热成型钢板材质的保险杠支架向 碰撞影响区结构分散,被纵梁吸收削弱后的碰撞能量继而 被传递给同样由超高强度热成型钢板制成的脚部横梁、中 央通道及门槛,这样就可以避免前排脚部区域在碰撞过程 中的凸入危险。在行人保护方面,大众汽车HSB高强度车身也采用了周全 的设计。车身前部众多零部件结构及空间布置充分考虑到 了彼

16、此间的相互影响及协同作用。翼子板的连接、前盖及 铰链也得到优化。此外,保险杠区内还特为行人保护增加 了吸能泡沫件,将行人腿部在碰撞过程中所受伤害程度降 到最低。4.5.2 高强度激光焊接车身激光焊接运用于汽车可以降低车身重量、提高车身的装配 精度、增加车身的刚度。目前的汽车工业中,激光技术主 要用于车身焊接和零件焊接。激光焊接主要用于车身框架 结构的焊接,例如顶盖与侧面车身的焊接。用激光焊接技 术,工件连接之间的接合面宽度可以减少,既降低了板材 使用量也提高了车体的刚度,极大提高了安全性。激光焊 接零部件,零件焊接部位几乎没有变形,焊接速度快,而 且不需要焊后热处理,常用于变速器齿轮、气门挺杆、车 门铰链等。4.5.3 丰田GOA车身GOA是英文Global Outstanding Assessment的缩写, 意思是世界上最高水准的安全。GOA车身技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