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类文章阅读03·课堂练习(侧重词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934435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类文章阅读03·课堂练习(侧重词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现代文学类文章阅读03·课堂练习(侧重词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现代文学类文章阅读03·课堂练习(侧重词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现代文学类文章阅读03·课堂练习(侧重词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现代文学类文章阅读03·课堂练习(侧重词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类文章阅读03·课堂练习(侧重词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类文章阅读03·课堂练习(侧重词义)(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 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在 这次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 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 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 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 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 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2009年北京卷 司马祠 和谷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草,却也没能活到今 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 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 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 ,粗粝坚硬,历经数千

2、年而牢固如初。古道 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 继续开凿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 ,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 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 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万年不朽 ,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 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 ,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而这座历 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 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 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 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 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砖石砌成的九十 九级台阶,据

3、说用意取之于易经,九为 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 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 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 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 ,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 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光照后世。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 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 ,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氏遂作 此碑文。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 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 “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 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 人之手,泥塑

4、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 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 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岗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 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 了宫刑,有辱祖先,故未能埋入祖茔。这是 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 大河,气势雄伟,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 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 ,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墓,墓壁上 嵌有砖雕八卦卦象,“以通神明之德,以类 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 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 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 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

5、的祠院 ,读直的神道,再读弧形的小桥大路,这竟 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取材于和谷的同题散文,有删改)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汉武帝之所以与司马迁结缘,是因为在 太史公的故乡挖到了投其所好的灵芝草。B. 作者在文章中叙写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 理风貌,凸显的是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C. 在作者看来,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死后不 能埋入祖茔,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D. 类似于褚遂良的梦,本文的行文也呈现 出一种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写作风格。E. 文章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为 这篇游记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A项,有效信息在第2段:“与司马迁结缘 的汉武帝,曾想长

6、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 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 ”据此,该项强加因果。C项,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 气势雄伟,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 眠之处D项,本文是按行踪来写的,谈不上“扑朔 迷离”。 18. 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 用是什么?(2分)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表现 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暗含对 司马迁的敬仰之情。考查对文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作用等的理解。“ 仰望中的登攀”具有双重含义:既实指地势,又虚 写感情。据文意,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还要从 结构上分析,指出其统领下文的作用,此番游览 司马祠,就是在“仰望中的登攀”。19. 文章侧重描述

7、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 ?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 形内涵”?(6分)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 ,泥塑像司马迁的“完人”形象, 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墓顶一 柏司马迁的“天问”。综合考查分析整合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从“ 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 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转入对司马祠“有形” 内容的描述和对史圣“无形”内容的阐释。顺序是 先“有形”后“无形”。20. 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 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 含义? 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把司马祠当成历

8、史的大书,强调它特别 值得解读;引发读者对司马迁人格与精神 进行深入思考。文末有四个关键词:圆、方、直、弧形。以 此延伸关于司马迁人格与精神的思考。方直, 说明他秉笔直书等;圆弧,说明他忍辱负重等 。还可结合所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作答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 中文系。历任陕西青 年记者,长安主 编,特区法制总编 辑,陕西省文联副秘书 长,副厅级巡视员,西 安市作协副主席,省作 协青工委副主任,海南 省作协创委会主任,海 南省、陕西省有突出贡 献专家。1972年开始发 表作品。1987年加入中 国作家协会。和谷(1952) 读王维的山居秋瞑时年龄还小。母亲 说这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

9、,说背 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 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浣女 、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 致则更模糊了。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 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月考卷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及至后来 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 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 找王维山居秋瞑的那种意境,都为了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 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 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 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 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

10、纷争;更自 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 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 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 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 。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 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 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 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 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 。”顶上的松明,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 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 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 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 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

11、 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 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 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 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推折过它们的骨干 ,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 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 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 刀斤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 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 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 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 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 么?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 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究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

12、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 、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 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 强的生命力。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 “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 ,“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 “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 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而物质的欲望 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 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 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 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 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 金铂般的千古名篇!“明月松间

13、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 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 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 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 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 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1. 作者道出了他在人生的三个阶段读王维山 居秋暝的不同感受,请简要归纳。(6分)答:少年时期: 青年时期: 中年时期: 少年时期,诗歌背得烂熟,意义依然不懂 。 青年时期,心中有了王维,看透红尘纷 争,但实际并未。 中年时期,参悟明月 清泉:人生懂得放弃,人格保持独立。2.“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自以为一壶清茶” ,这两个“自以为”中的“王维”“清茶”分别 指什么?(4

14、分)王维,指寻找到了王维诗中的意境,林泉在胸 ,渔樵自居,就可以了却烦恼,看透纷争的处 世态度。清茶,指有了些古文功底和诗境体验 ,就可以笑谈古今,自诩于师友的本钱。?3. 文中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 ,有什么共同点,写它们有何作用?(4分)共同点:不因宠辱得失、风霜雨雪变其心 性,能够默默地自我修复和完善。 作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古树自 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气度和胸襟;对比运 用,色彩鲜明地将宠辱得失不惊、风霜雨 雪不萎的古树和丧失人格尊严、苟营功名 利禄的小人作对比。4. 说说明月清泉自在怀象征的运用。(8分 )明月清泉自在怀妙用象征手法,借助 具体可感之象,寄托抽象精辟之思。在作者看来,山居秋瞑中的风物,不 光是自然之象、禅悟之心,更是诗人一生的坚 守:“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 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 境遇。而明月清泉呢?是清与洁的交相辉映, 象征了懂得放弃、远离纷争、甘于贫寂、保持 独立的高洁人生之境。贾平凹,陕西省商洛市 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 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 出版社文艺编辑、长 安文学月刊编辑,现 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西安市文联主席、西 安市作协名誉主席、西 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 院院长、美文杂志 主编。1982年后从事专 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 作品版本达300余种。 贾平凹(19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