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2八年级社会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文明成就及百家争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896099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6.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12八年级社会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文明成就及百家争鸣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考点12八年级社会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文明成就及百家争鸣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考点12八年级社会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文明成就及百家争鸣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考点12八年级社会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文明成就及百家争鸣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考点12八年级社会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文明成就及百家争鸣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12八年级社会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文明成就及百家争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12八年级社会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文明成就及百家争鸣(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12 概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知道它 们重要的文明成就导引P19 考点分析P41 八上P19古代希腊请描述希腊的地理位置。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找出古代希腊 两个最著名的 城邦?比较这两个城 邦的特色。城邦对比市场神庙卫城私人住宅城墙运动场剧场A城邦里有哪些建筑呢? 你能想象A城邦人们的生活吗?神庙卫城运动场剧场1、雅典城邦(最重要)雅典的民主制度(1)经历 两个阶段:公元前6世纪,克里斯提尼,确立 了雅典民主制度。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达到 全盛,被称为古希腊的黄金时期。开始:全盛:陶片放逐法 目的:为保护公民利益,防止某些人权力过大而破坏 民主制度。

2、雅典公民还享有各种优惠权利。如:“观剧津贴”等(2)表现: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参与国家政治,共 同决定内政、外交、和平与战争等重大问题。伯利克里曾说道:“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 制度,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 人手中。” 你赞同这个说法吗?你是如何理解雅典 的民主制度的? 具有两重性,积极方面:它具有专制统治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 民得以享受更多的权利,使公民主动积极地参政议政。局限性:这一民主制度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占人口多数的 奴隶、妇女和外国人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因此,雅典民 主制并不像伯利克里所标榜的那样美好,他的话仅说对了 一部分。伯利克里所指的“全体公民”其

3、实指的 是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军事制、崇尚武力 大军营训练场神庙卫城私人住宅城墙运动场军事学习基地B城邦与A城邦相比有什么不同? 你能猜想这个城邦人们的生活特点吗?2、斯巴达城邦实行贵族统治,崇尚武力。雅 典斯巴达下列图片哪些可以在雅典看到,哪些发生在斯 巴达?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A)(B)(D)(C)城 邦 内 容雅典斯巴达地理位置经济活动城邦特色临海国家内陆国家工商业为主农业为主崇尚武力、 贵族统治民主制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09年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73年公元前1世纪395年476年公元前27年2世纪二、罗马帝国的兴衰罗马城建立罗马共和国建立征服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霸主斯巴达克

4、起义军事独裁统治罗马帝国建立地跨三洲的大帝国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1、罗马的兴衰史在你看来,罗马所向披靡、迅速成为一个地跨三 洲大帝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哪些主要国家?罗马人是尚武的民族,强大的罗马军团兵种齐 全,装备精良,作战英勇,战术高超。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 、希腊、土耳其、埃及、利比亚、突尼斯、摩 洛哥、阿尔及利亚2、罗马帝国的对外交往罗马帝国海路畅通无阻,陆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罗马同北欧、印度和中国都有往来,中国的丝绸 在罗马深受欢迎。大秦西 域东汉三、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古希腊文明:1、政治:2

5、、哲学: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现代西方人所使用的“哲学”一词就来自古 希腊语,原意是“热爱智慧”。雅典学院八上P253、科学: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物理学、植物学、 动物学和逻辑学等学科体系。4、文学: 荷马史诗5、戏剧:古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诞生了“悲剧之 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 。6、体育: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可上溯到古代希 腊,马拉松赛跑也起源于那里。7、雕塑:雕塑家米隆掷铁饼者古罗马文明:十二铜表法和罗马法1、法律:罗马法的影响: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 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2、文字: 拉

6、丁字母( 阿而法) ( 贝塔) (伽马) (派) (若) ) 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 ,现在的很多语种都从拉丁语演变而来。3、建筑:类型多样的罗马式建筑讲究庄严厚重,多使用柱子和拱形结构,建筑与艺 术紧密结合。凯旋门和高架引水渠就是典型代表。百家争鸣导引P19 考点分析P41 八上P151.百家争鸣发生在什么时期?2.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背景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 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 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 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 ,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 者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

7、问 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学派 时代 代表人物 主 要 思 想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老子春秋道家鄙视功利,痛恨不公平社会现象 庄子战国“仁”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孔子春秋儒家“民贵君轻”和“仁政” 孟子战国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战国“非政”、“兼爱” 墨子战国墨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武春秋兵家法治 韩非子战国法家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孙膑战国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姓孔名丘,春秋时鲁国 人。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提出了“仁”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2)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 任意刑杀。影响:

8、孔子的学说被历代统治者利用 和改造,成为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正 统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温故知新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学术成就上:诗经、尚书、春秋、论语3)教育上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还有 可借鉴的意义吗?孔子广开私学,“有教无类”符合教育 平等的思想;而“因材施教”显然比不顾学生心智和 个体差异更具合理性。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 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三岁时父亲逝世。 “孟母三迁” 就是流传 下来的关于孟子的故事, 至今仍有教育意义。孟子名言 恻隐之心, 人

9、皆有之。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 孟子(约前372前289)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 思想提出“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道德准则后人将孔子、孟子合称“孔孟” 。老子 ,姓李,名耳, 又称老聃,春秋末期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 子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认为各种事 物都有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对立双方可 以互相转化。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 里。庄 子战国时期,庄周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 道家思想,著有庄 子一书,后人称

10、他 为庄子,把他和老子 合称为老庄。庄子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成者英雄败者贼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无中生有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螳臂挡车 东施效颦 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 墨子和墨家 组织严密,是 侠客的渊源。 “兼爱”、“非攻 ”韩非子 法家学派的主 要代表,著有韩 非子一书。认为历史向前 发展,改革制度, 实行中央集权,以 法治国法法 家家 和和 韩韩 非非 子子1 1、韩非子韩非子:战国后期思想家战国后期思想家 , 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的集大成者。2 2、韩非子的思想韩非子的思想要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要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 认为历史是进步的,不会倒退。认为历史是进步的

11、,不会倒退。 3 3、影响:、影响: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儒法结合,外儒内法,成为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儒法结合,外儒内法,成为 古代统治的思想基础。古代统治的思想基础。孙 武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避实击虚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春秋末期杰出军事家 ,著有孙子兵法 。孙 膑 著有孙膑兵法。 主张“事备而后动”。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人物现今思想主张及观点思想渊源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孙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善(公民道德规范)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廉政、廉洁、自律依法治国针对学

12、生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教育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了解市场行情,确定投资方向礼治文明“兼爱”思想“非攻”有教无类富贵不淫贫贱不移法治因材施教无为而治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思维拓展假如你怕东西多,钱财多,那你就少存东西 ,少积钱财;假如你怕有了荣誉会招来屈辱, 你就干脆不要名誉;假如你怕强大了会招致死 亡,那你就不要强大,甘居落后。“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 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诸侯国君彼此相爱,就不会发生 兼并战争。大夫、卿、士彼此相爱 ,就不会互相攻击残杀。”以下言论分别是哪一思想家 的哪一思想?以人民的意愿判断是否,而不是以国君来 决定。如果国君将臣民看作土草,臣民则会把国 君看作仇敌。“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 强,奉法者弱则果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