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50796543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汇报人: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郑兰哲2006.12.17 北京北京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十 五”课题成果汇报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 兴交叉学科建设2018/8/111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 交叉学科建设n研究背景n典型案例n案例剖析n研究创新n成果应用Date2研究背景 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体现出两个方面的显著特征:既走向高度分化,又走向高度综合。新的学科生长点与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之中。 当代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许多有影响的科技成果,往往都是在跨学科的研究上取得的。如: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是物

2、理学科和化学学科的学者。Date3研究背景n培养跨学科、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新学科生长点的发育与获得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n现有单一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是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Date4研究背景n2021世纪之交,中国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合并“浪潮”,为组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创造了良好的机遇。n高水平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所具有的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体现出了学科齐全的优势,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Date5n2000年4月,原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强强结合”,组

3、建了新的北京大学。n 新的北京大学校领导审时度势,提出以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为纽带,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促进新的学科生长点的成长,建设“文、理、医、工”研究型、综合性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典型案例Date6n2000年12月,在主管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韩启德院士直接领导下,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启动新的管理机制,实施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工程”。n2001年,成立管理和依托单位: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领导小组,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典型案例Date7典型案例n2001年9月,北京大学“生物信息学跨学科研究生班”和“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研究生班”开始招生;n2004年6月至2006年7

4、月,北京大学已有50余名“生物信息学”跨学科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学位;n2004年6月2006年7月,北京大学已有30余名“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Date8典型案例n2002年12月,北京大学以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内自主设置学科的方式,正式设立了“生物信息学”二级学科;n2003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大学设立“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2005年3月,获准设立“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博士点。Date9典型案例n实施特殊的人才项目,培养出具有跨学科素质与特点的研究生和设置新兴交叉学位授权学科点,标志着北京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交叉学科发展互动,已初见成效,为新型人才培养和

5、新兴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Date10(一)探索了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在对国际一流大学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的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特点和北京大学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案例剖析Date11(二) 探索了招生与培养新机制:1. 考生要在某一学科领域有良好的知识基础,达到该学科的研究生入学标准;2. 跨学科研究生既要学好原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必须修满跨学科(其他学科)一定学分的课程;3. 跨学科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一般有两个不同学科的指导教师指导,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案例剖析Date12(三)探索了研究生教育管理新措施1. 在招生方面,对

6、跨学科研究生给予特定的招生名 额和重点支持。2. 跨学科研究生的学籍管理挂靠在某个相关院系, 但可根据跨学科指导工作的需要予以转院系。3. 严格的学位审核程序保证了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 与学位授予质量。案例剖析Date13(四)取得了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良性互动效果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大大地促进了北京大学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培养了具有跨学科研究基础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新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且为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经验,推动了跨学科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案例剖析Date14研究创新n2004年12月20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专家组进行研究成果鉴定,专家组意见:1.

7、通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推动了新兴交叉学科 的发展和建设。2. 实现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与 发 展的良性互动;探索了培养高层次、跨学科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Date15研究创新3. 新的学科增长点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学科交叉平台的形成和导师队伍的建设。4. 以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为纽带,建立了适合学科交叉融合、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新的学科点增长的有效管理运行机制。Date16一、 研究创新(专家组综合意见)该项成果是一项高水平的教学管理成果,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已取得了明显效益,对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示范作用,达到了国

8、内领先水平。 Date17成果应用n本项研究成果已经在北京大学的“纳米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等跨学科与交叉学科领域应用与推广。n 本项研究成果被许多兄弟院校关注与借鉴。n预期今后会有更多的与本研究成果类似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互动的成果陆续出现。 Date18成果应用n本项研究成果为北京大学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平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积累。n2006年4月4日,北京大学正式成立了学校直属的从事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实体单位“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作为全校新兴交叉学科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一个“大平台” 。Date19成果应用n“北京大学前

9、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定位于学校专门从事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学院级特殊实体机构,拥具特殊的人事、招生、培养、学术/学位等管理方面的政策。现在已经整合了“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 “北京大学纳米科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理论生物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功能成像研究中心”等。Date20成果评价n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新兴学科建设互动韩启德 郑兰哲 曹在礼 生玉海 方 竟 王仰麟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11n发挥强强联合的优势 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韩启德 郑兰哲 曹在礼 生玉海 方 竟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5.09Date21请予以指导谢谢大家!Date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