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之债-10926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50770029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335 大小:9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之债-10926_第1页
第1页 / 共335页
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之债-10926_第2页
第2页 / 共335页
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之债-10926_第3页
第3页 / 共335页
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之债-10926_第4页
第4页 / 共335页
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之债-10926_第5页
第5页 / 共3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之债-1092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之债-10926(3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l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讲义l第三十章 不当得利l第一节 不当得利概述l社会中财产权益的归属状态,个人享有物权 和其他利益的状态,这种财产利益的归属状 态作为特定的一部分人的财产利益而转移时 ,必须要存在特殊关系。l法律主要维系的正是这种财产利益的归属状 态。这种财产归属秩序和社会正义和个体自 由密切相关。而违反该财产归属,而侵占属 于他人的财产,显然是不法行为,而从中获 益,则其不能保有该获益。 l受益人和受害人之间存在财产移转的债权关 系乃至相对关系是受益的正当原因,欠缺这 一条件的财产移转,就可以说是不当得利。l将这种财产利益的归属状态在特定的一部分 人之间进行移转,视为是正当的特殊关系,

2、而且,这种特殊关系或相对关系(债权关系 )是起因于法律上的理由或正当的原因。l从社会关系上来说,可以认可的财产利益的 归属状态,如果欠缺这种特别关系或相对关 系就是非法律上理由的受益。l虽然形式上正当,但实质上不正当。在形式 上的法和实质上的法之间,保持社会正义的 均衡,遵循通过技术性形成的法律所产生的 法律变动,但在事实上,当不能主张其为符 合正法的情形时,则是不当得利。l不当得利的社会作用l不当得利制度是以限制财产价值移转的普遍 的、形式化的标准,来调整受益人、受损人 之间的相对性、实质性的标准之间的矛盾而 发生作用的。l它在私法秩序体系中起到的是润滑剂的作用 ,但这并不是说,不当得利是在

3、其他请求权 不存在的前提下的最后补充制度。l不当得利是法律基于公平的社会理念,让受 益人承担返还受益部分的债务的法律要件。 不当得利本身并不是法律行为。l不当得利作为债权发生的原因而拥有的法律 性质和无因管理、侵权行为不同,是属于被 称作事件中的一种。l不当得利成立的一般成立要件l1.基于他人的财产或劳务而受益l2.由于受领利益而造成他人受损l3.这种受益没有法律上的理由l一、不当得利概念l1.没有合法依据,使他人受到损失而自 己获得了利益,不当的利益应当返还 给受到损失的人。l这种返还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不当得利 之债。l日本法:基于他人的财产或劳务而受 益,由于受领利益而造成他人损失, 这种受

4、益没有法律依据。l不当得利涉及债权、物权、人格权、 身份权、票据法等各个领域。l物权行为无因性;l违法转租;l丈夫扶养其妻子与他人同居所生之子 ;l撤销委托付款后,银行依然付款;l擅自使用他人的照片做商业广告;l2.不当得利的机能l不当得利的功能不在于填补损害,而 在于使受益人返还其无法律上原因而 受的利益。la.矫正欠缺法律关系的财货移转lb.保护财货归属lc.其规范目的在于取除“受益人”无法律 上原因而受的利益。l3.不当得利的哲学基础l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的著述者们区分了两种 不同的正义概念,即分配正义和交换正义, 法律最终建立在这两种正义概念基础之上。 分配正义的目标是确保每个人得到他所

5、需要 的东西。l交换正义的目标原则是使每个人在没有不公 平地减少其他人的同样能力的前提下获得所 要之物。 l亚里士多德认为,被告不正当的获益即是原 告不正当的损失。l侵权法对损害的赔偿和获益并不相关,因此 不当得利法要求利益的返还和原告的损失也 不是相关的。l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出发,应当从实质的角 度理解获益和损失的关系,而不是仅仅形式 的角度。 l不当得利制度之法域中,乃道德与法律交相 错综最多之处,因此不论在其概念构成或实 际运用上,均应以法理想的正义公平为指导 原理,否则必然致使此种制度僵化,并丧失 其社会意义,此点不可不识也。 l4.不当得利的法律史考查l(1)从制度起源来看,不当得利

6、起源最早 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时期。不当得利起源于 罗马法,最初是诉讼形式的名称。许多属于 不当得利的诉讼是以condictio来承认的。 l而将罗马法的这种不当得利的理论发展成为 普通的理论是19世纪自然法学派的功绩。 根据“损人利己”违反了自然正义,即任何人 没有正当理由,不可损人而受益。 l(2)德国民法典第812条区分了基于 他人给予的报酬和基于其他的方法二种情形 ,并且明确规定了没有法律上的理由,而损 人受益的人应该承担清偿受益部分的义务。 l德国民法典第812条第1款第1句一开始 即对“因他人之给付”和“以其他方式”进行了 区分。 l(3)法国民法典将有关非债清偿的规定和 无因管理的

7、规定合二为一,合并在准契约一 章,没有有关不当得利的统一性规定。可以 说“没有原因的受益”将产生返还债务的义务 ,这一普遍的理论,在学说和判例上得到了 确立。 l(4)瑞士债务法第62条规定,“任何人 以不正当的行为从他人的财产上获取收益的 ,应当将该利益返还。取得利益没有任何有 效依据或者依据未生效或者依据已经不复存 在的,应当返还。l(5)在日本法上,日本民法典第703 条规定,“无法律上原因,由他人之财产或 劳务受利益,致他人受损失者,于其利益现 存限度内,负返还义务。” l(6)从当代英美文献来看,主要以不当得 利为基础的返还法已经成为和合同,侵权三 足鼎立的义务法之一。l不当得利制度

8、已经取得重要的独立地位。l以不当得利为基础的规则称为restitution。 不是一种请求权基础,而是一种法律效果或 救济方法,在于请求回复他方取得的客体或 其价值。 l美国法律协会于1937年发行由scott 及 seavey教授主编的restatement of restitution。不当得利返还包括三个类型:l1.因契约无效被撤销而生给付返还义务,依 据准契约处理;l2.因侵害他人权益而受有利益,此得与侵害 行为发生竞合,一般多依据准契约定其责任 。3.其他情形,如误偿他人之债。 l(7)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 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 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

9、还受损失的人。”l我国民通意见第131条规定,“返还的不当利 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 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 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 l二、不当得利构成要件l(一)一方获得利益l一定的事实使得财产总额增加l1.积极的增加:l(1)权利的增强l(2)义务的消灭l(3)财产权利的取得la占有的取得lb财产权限制的消灭lc财产权的扩张;如:顺位的升进ld财产权的取得le劳务或物的使用l2.消极的增加:la财产应减少而没有减少;lb应支付的费用没有支付;第三人代付 诉讼费lc应负担的债务没有负担;将他人之子 女送医院救治而对医院负担债务ld债务的消灭;如:和解协议l(

10、二)他方受到损失l1.无损害即不成立不当得利。l甲投巨资兴建商场,附近乙的房屋的 价值剧增。l甲渔港建灯塔,乙渔港地渔民某丙经 常加以利用,夜航捕鱼。l甲爬上乙后院大树,观赏丙主办的世 界杯棒球赛。l2.受益人虽然受利益,他人财产未受任 何影响,不成立不当得利。l开拓道路使得两旁地价爆升;l造林防风,邻地也受保护。l3.财产总额的损失包括使用收益的潜在 价值的损失。l擅自出租他人房屋,即使主人可能将房 屋废弃不用,也认为损失相当于租金之 损害。l注意:l1.损失的解释不应像侵权或违约那么严 格。l2.非给付的不当得利,一方取得依据权 利内容应当归属他人的利益,他方即 构成损失。l3.不当得利的

11、功能在于使受益人返还其 没有法律上原因而取得的利益,而不 是填补损失。l(三)获益和受损之间有因果关系l从因果关系最少主义的法律理论体系来看, 解决法律责任问题时,真正的因果关系具有 很小的作用。l在多数情况下,它们都可以归结为“离开这 个不法行为,这种损害是否还会发生”这样 的问题;甚至这样一个听起来好像是关于事 实的问题,也总是被以一种更多地考虑法律 政策,而非真正试图确定案件事实的方法来 回答。 l法律人一直坚持认为法律人的因果问题并非 “科学调查”,而需要“根据常识原则”来确定 。 l日本学术界多数人则主张“社会观念上的因 果关系”,即认为只要得利与损失之间有关 连性,即可认为两者有因

12、果关系。据此认定 存在因果关系,乙可向丙主张不当得利返还 。l我妻荣提出了在社会理念上是否普遍承认有 因果关系为标准的学说。l现在的通说是主张以给付关系代替因果关系 ,即有给付者向受领者请求返还无法律上之 原因而受利益。l以给付关系代替因果关系,克服了传统学说 的错误与不合理性,同时也有助于在不当得 利请求权涉及三方甚至更多当事人时,准确 确定不当得利的当事人,为“谁向谁主张不 当得利请求权”提供比较明确的判断标准。 l l日本大审院1932年3月2日的判决,丙银行 对乙的贷款债权予以担保,乙将其所有的股 票等作为质押物质押给银行。乙因延期缴纳 造酒税,丁税务局扣押了乙的股票,正要公 开拍卖股

13、票时,甲代替乙向税务局缴纳了税 款。为此税务局解除了对股票的质押,丙银 行实现了债权,收回了贷款。因此甲向丙银 行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并要求与其贷 款债务相互抵销。l日本原审法院认为丙银行获得的利益是基于 担保物权额得到的,具备法律上的原因。不 当得利成立的条件是损失的发生原因和受益 的产生原因要有直接的关联性。l甲代替乙支付税金的行为,一方面成为税务 局解除扣押决定的直接原因,一方面成为丙 银行担保债权得以保全的直接原因。l依照德国学者单一性学说,就可以认定其存 在因果关系。判决中附带说明扣押决定被解 除时,如果丙银行对于这些股票基于担保权 的存在而行使优先权,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即使

14、没有法律上的原因,也能够受益。我 妻荣认为,承认因果关系,但是作为有法律 上的理由,最终就应该否认不当得利的成立 。 l1.直接因果关系l获得利益和受到损失基于同一原因事 实l一方基于他方给付而受利益,由给付 者向受领给付者请求返还无法律上原 因而受领的利益。l王泽鉴认为:“给付关系”取代直接因果 关系l取钱时,银行多付款。l甲向乙借钱修理丙的房屋,后甲无力 还钱,乙不能向丙主张不当得利。l甲将从乙租赁来的一台推土机交付丙修理, 丙修理后将该机返还,但没有得到修理费。 法院认为,丙的损失和乙的得利之间存在直 接因果关系,丙对甲基于修理契约上的债权 请求权可向得到转用利益的乙行使其不当得 利返还

15、请求权。 l双重瑕疵:l甲出售A车给乙,乙转售给丙,并依据 让与合意交付之。甲乙,乙丙的买卖 合同都不成立,撤销或无效。甲不得 向丙主张不当得利请求权,甲丙之间 无直接因果关系。l甲乙之间存在不当得利返还。l乙丙之间存在不当得利返还。l甲出售某件瓷器给乙,乙转售给丙。在双重 瑕疵的情形,应就个别给付关系成立不当得 利,即在甲乙、乙丙之间分别成立两个不当 得利请求权。l在缩短给付的情形,也需要具体分析。如: 甲售某鱼给乙,乙转售给丙,乙图方便,嘱 咐甲直接将该鱼交付给丙。l甲对丙无不当得利请求权,甲乙、乙丙之间 存在不当得利请求权。 l为第三人契约关系中包括三个主体:债权人,债 务人,受益人。l

16、还包括二个法律关系:l1.补偿关系(合同关系),使得债务人(受约人) 对第三人负担债务原因的债务人与要约人间的法 律关系。一般就是指合同关系,即合同当事人之 间的债权债务关系。l2.对价关系(和第三人的关系),要约人自己不受 给付,而约使第三人取得权利之要约人与第三人 间的原因关系。即债权人和接受利益的第三人之 间的关系。l对价关系一般和第三人利益契约没有直接关系, 属于债权人和第三人之间的内部关系,债务人并 不必然知悉。 l甲向乙出售某画,乙转售于丙,其后甲乙约 定,丙得向甲直接请求给付时,甲乙间的买 卖为补偿关系,乙丙之间的买卖为对价关系 。 l间接代理:l丙委任乙,乙以自己名义向甲购买某 画,乙取得所有权后,再移转于丙。 买卖合同无效后,甲不得向丙主张不 当得利,甲丙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l处分基于契约受领的给付;l乙向甲购买水泥修缮丙的房屋,在乙 无资力支付价金(或买卖合同不成立 时),甲不得向丙主张不当得利。甲 和丙无直接因果关系。l甲寄托一批建材于乙营建商,乙擅自 以之承揽修建丙遭台风毁损的屋顶, 甲可否对丙主张不当得利请求权?l德国学说认为,返还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