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0753983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5.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温州市实验中学 蔡永整体情况 : 着眼于学科课程的学业水平,明确历史与地理知识是支撑本 课程内容目标的基础; 着眼于初中课程的总体架构,确认历史与地理教育的特有价 值是构成本课程目标体系的主体; 着眼于中学课程的整体格局,建立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横向 互补关系,同高中“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历史、人文地理 、思想政治)的纵向衔接关系; 更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地阐述课程的“实施建议”,重点是 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课程性质不变中的变化 提高人文素质 综合课程 开放课程 人文性 综合性 实践性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等相同课 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正确

2、 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 展和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历 史、地理和其它人文社会学科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公 民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 民族精神。探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 会现实生活,它以历史、地理学 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支撑,从 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出发,帮 助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形成乐观 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崇高美好 的理想。不仅在于对人文社会学科知 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 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 过程和现实问题的综合,还体现 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 的角度的综合。它是一门在课程 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 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课程。注重史地知识的关联

3、性、整 体性,在统筹相关 学科知识、优 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基础上,促进 学生具有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 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获得 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关于综合课程的理解: 在“课程内容”的呈现上,不仅对“内容目标”条目的设立和表 述要充分融入综合的意义,而且对应“内容目标”的相关条目 ,要尽可能就综合意义的把握给出“提示与建议” 在“课程理念”的阐述上。针对本课程独具的综合意义,用题 为“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合价值”的专项进行阐述。 在“实施建议”的要求上。在“教学建议”中,以“把握相关知 识的联系,充分显示综合的追求”为题,针对相关内容目标 ,具体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贯彻综合的理念。

4、一般综合课的意义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一样,同属于学科课程。 同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不同于分科课程。 学科课程的综合化,并非特指某种形态的综合课程。 不同阶段的综合课程具有不同的意义。 评估综合课程成功与否,要从整体上看是否有利于推进素质 教育。 与时俱进的课程理念 大力提供人文精神,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 力求真正实现人文社 会学科内容的综合。 强调历史的、辩证的 观察和认识社会。 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参 与社会生活、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贴近社会生活,促进 自主发展。 提倡人文精神,提高 人文素养。 关注事物联系,体现 综合价值。 坚持唯物史观,揭示 发展规律。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参与 社会生活

5、的实际能力,学会 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 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基础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 为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 生活的环境,继承和弘扬人 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课程的综合性来自相关内容的联系。包括生 活主题与史地知识;地理与历史学科概念的联 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区域历史与纵向联系;区域间的横向联系;重 大事件的因果联系;史地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 的联系。对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内 容的整合。各个学科领域有机 联系的课程体系,而不只是形 式上的捏合。课程理念主要关注的内容: 一是培育民族精神。帮助学生对过去凝聚共同的记忆,对 现实感受共同

6、的利益,对未来形成共同的认知。 二是培养世界眼光。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当代国际社会的 视野中,关注全球性问题的由来和意义,理解中国的发展 离不开世界。 三是提高综合能力。以人为本,着眼于人与社会、人与自 然的关系,综合时间和空间因素,把握历史和现实问题的 来龙去脉。 四是认同唯物史观。在历史和社会探究中,帮助学生逐步 接触并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遵循和坚持唯物史观: 其一,对唯物史观的“遵循”与“坚持”,是本课程“融入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二,是否遵循唯物史观,如何坚持唯物史观,是近年有关 历史观及史学方法论讨论的热点,也是目前历史教育界特别 关注的问题。 其三,本课

7、程作为历史与地理的综合课程,不可能采用社会 发展史的叙述框架。 其四,所谓“遵循唯物史观”、“坚持唯物史观”,从目标设置 的角度看,并不是针对学生的要求,而是针对课程设计者和 课程实施者的要求。全新的设计思路 生活的时空(区域与变化、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 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人类变迁为框架,认识文明的传承) 发展的选择(20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发展道路) 我们生活的世界(社会是怎么样的) 我们传承的文明(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 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应该是怎么样的)空间时间空间时间主题一:生活的时空。以时间和空间为框架,帮助学生从生活的区域、生活的变化两个视角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同时获得有关历

8、史、地理探究的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其中,专题1,认识人类生活的“时空”;专题2,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专题3,体味自己生活中的“历史”;专题4,学会获取、整理相关信息的工具和方法。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以人类社会的历程为框架,以中国历史为主线,认识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传承。专题1,探索几大最早的区域文明,突出中华文明的渊源;专题2,集中讲述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脉络;专题3,有侧重地讲述近代历史,既凸显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又凸显整体化发展的趋势;专题4,基于前三个专题的讲述,提出价值判断的基本要求,既体现综合的意义,又提炼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主题三:发展的选择。以

9、进入20世纪后中国和世界发展道路的选择为框架,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程为主线。专题1,讲述20世纪前半期的时代特点和中国革命的历程,强调中国如何选择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最终胜利的道路;专题2,讲述当代国际社会的时代特点与新中国建设、改革的历程,强调当代中国怎样选择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专题3,讲述当今世界和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专题4,讲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如何走向未来,强调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的选择。 以如何认识生存的条件、生活的内容为出发点,以如何选择当前的发展道路、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落脚点,这是贯穿整个课程框架的逻辑线索。 每

10、个主题都具有整合意义,但把握第四个专题的内容目标,需要立足于前三个专题的学习,可视为从前三个专题中归结出来的“双基目标”(基本技能和基本观点) 更具体的课程目标总目标: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 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现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 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各 种问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 接班人。 知识

11、与技能:1.了解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 差异、不同区域的人文特 征、历史变迁及其各种问 题。 2.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 化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 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 相互关系。 3.知道人类物质文明、精神 文明与制度文明发展的一 般过程和基本趋势。 4.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 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 评价社会信息。1了解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基本事 实,了解中国与世界人文地理的概况 。 2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参与 社会生活的多种方式和途径,理解个 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3了解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理解人 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 系,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

12、历史的基本脉 络以及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 治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 理解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 曲折历程。 5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 集、处理历史材料、地理和社会信息 。过程与方法:5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 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提高 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6思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与外国文化的创造过程,培养 当代青年应有的创新能力。7体会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 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 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8.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 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 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1经历观察、体验、感悟的 过程,逐步提高参与社会生活 的能力。 2尝试多角

13、度探究当前生活 中的挑战与机遇,学会独立思 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 步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 。 3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等 方法,探究、解释历史和现实 问题。 4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 认识历史进程,评估人们做了 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9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 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共同理想。10.关心现代社会发展的 需要,形成崇尚科学的态 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11执心社会公益活动, 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 ,树立民主与法制观念, 增强社会责任感。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逐步树立走

14、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信念。 2逐步形成资源环境意识和 社会责任感,确立可持续发展 的理念。 3逐步增强国家认同感、归 属感、自豪感。 4学会尊重文明多样性,欣 赏不同民族和区域的人文特色 。 5享受历史与社会相关问题 探究的乐趣,形成积极进取的 学习态度。对知识的理解: 误区之一:以坚持“双基”为由,过分强调具体知识的积累、过分依赖学科体系的思维。 误区之二:以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由,忽 视具体知识的作用,轻视学科思维的支撑。 误区之三:以打破固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强调知识对育人功能的支撑为由,无视知识之间的相互 联系。 历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没有对历史的“共同记忆”,就没有全民

15、族的“共同理 想”;用基本观点统领、统筹需要“共同记忆”的相关知识 。 地理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区域地理为地理学习的基本内容,用“因地制宜”的思 想、以“人地关系”为主题,统领、统筹相关知识。 内容目标的整合: 一是参照历史课程标准和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关 人文地理的内容,选择和配置本课程的内容目 标。凡是在这两个标准“课程内容”部分出现过 的知识点,本课程都要涉及到,并力求在叙述 的基本规范方面保持一致。 二是以时空观念为基础,以历史线索为主导, 建立呈现课程内容的总体框架。 三是在这一总体框架中,采取相对集中与反复 呈现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地理知识。 “以时空观念为基础”以时间为经、以空间

16、为纬,搭建总揽所有内容目标的逻辑框架,最适切本课程的特质。 “以历史线索为主导”无论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还是着眼于综合课程建构的方法论;无论着眼于国外的经验,还是立足于国内的实践,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任何以削弱历史教育为代价的综合方案,注定是行不通的 。 第一,对照思想品德课,统筹规划课程目标,更 加关注历史与地理教育特有的使命。 第二,重新构建课程框架、整合“课程内容”,更 好地体现课程对综合意义的把握。 第三,以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调整为重点,进 一步完善以能力目标为主导的“实施建议”。 主题一生活的时空: 11 共有的家园,共同的岁月 12 生活在不同区域里 13 生活在岁月变迁中 14 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致同学们 第一单元 人在社会中生活 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