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的设计问题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0739835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7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的设计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高中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的设计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高中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的设计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高中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的设计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高中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的设计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的设计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的设计问题(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新课程下的历 史教学的设计问题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 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合 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 教学诸要素进行有序地安 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好老师上有特点的历史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1. 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2. 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3. 梳理基础知识的要素;4. 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介;5. 使教学内容有逻辑性;6.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7. 设计师生的活动课堂;8. 进行总结和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的设计思路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一、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结果的 预期,它决定了教学活动的进 程和方向。适当的教学目标对 教学有着规范的

2、作用,对师生 的活动有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知识与能力目标在知识方面,与初中历史课程或以往的高中历史课程相比,新的 高中历史课程有几个明显特点:第一,知识的呈现采取分类集中的办法。比如将政治领域、经济 与社会领域、文化思想与科技领域的基本史实分别相对地集中在一个 模块里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一领域的历史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 认识。第二,知识古今中外贯通。过去无论初中或高中,中国史和世界 史都是相互独立的教学单元,历史课程无法做到中外历史知识的贯通 ,学生难以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新的高中历史课程采用专 题式的编排方式,弥补了两门通史学习方式的不足,可以在某一历史 领域

3、的学习上做到古今中外贯通。第三,知识点的层次有所提升。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的知识点,大 多是一些历史史实的集合,概括和归纳,也就是说,列出的许多知识 点中往往包含着若干更小的知识点,如“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 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国两制” 、“雅典民主政治”、“责任内阁制”、“联邦制”、“资产阶级代议制”、“斯 大林模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 。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主要有两 个领域:一是历史技能,二是历史思维和

4、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技能培养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包括阅读文字或图表材料,获取 有效信息等。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包括归纳、比较或分析历史问题 等。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包括时间带,大事年表,示意图 等。表述历史的技能,包括能够扼要地表述历史梗概,有情 感地表述历史情节,有论据地表述对历史问题的看法等。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目标:能从一种或多种角度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 历史现象。能整理零散的历史材料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完 整的历史过程。能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以及各 种历史问题之间的关系。能科学地比较不同历史

5、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并发 现其异同。能运用基本的史学概念、范畴和方法,对某些历史结论 作出相应的评价或说明。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过程与方法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是这次 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过去人们认为,“过程与方法 ”不过就是学习活动的手段而已。新课程理念则强调 ,“过程与方法”不仅是手段,而且学生在体验学习 过程和运用学习方法的同时,可以掌握“过程与方法 ”,因此它又是学习的目标。现在流行的观点认为在 教学活动中更重要的是把“过程与方法”当作目标来 学习,运用和掌握,获取“能够获取知识的知识”。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过程与方法:目标还是手段?有研究者曾经问过南京宁海中

6、学的一位历史教师,编 演商鞅变法的历史剧,怎么能体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 标呢?这位教师很自信地回答:过程重于结果。学生参与 活动,通过活动掌握了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 意义,目的就达到了。研究者由此感到,这里存在一个普 遍性的问题:教师虽然使用了各种教学方法,学生也参与 了,但最终目的还是落到了知识层面上;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通过各种方法学到了知识,而没有学到“过程与方法” ,因为教师根本没有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引导学生学 习,而仅仅是把它作为手段。关于历史学习过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 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 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

7、动参与,学会学习 的过程。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第一,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具体的目标:使学生对历史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领域有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初步 掌握某个历史领域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逐渐积累一些较高层次的历史知识,对 人类的历史活动能够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通过进一步的思维训练与培养,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观察、分析 历史问题的能力。在体验、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文明成果的 认同感,确立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第二,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阅读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和图片的),从中获取有效信 息,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

8、本历史方法。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 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 阐释。学习与他人,尤其是同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新课程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其内涵覆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方面的教 育。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高中历史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 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第二是对祖国的热爱;第三是对社会的 责任感。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的情感, 首先要培

9、养他们对父母、家庭、社区、家乡的热爱和责任;二 是改变过去认为只有本国史才能培养爱国情感的片面认识。培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即通过历史学习学生感悟以 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 人生态度;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等的重 要性。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即感悟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 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 ,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学生的爱国情感更具有 理性,更具有包容性。三维目标制定的步骤v第一步,寻意:备教材,多方整合课程资源。寻找 产生教育意义的多种可能性。(本课的内容有多少 可以实现教育意义的 可能性? )v

10、第二步,破意:不断追问,直到揭示出历史教育的 意义。(这些可能性到底能够培养学生什么?)v第三步,立意:备课标,衡量所选内容产生教育意 义的价值性,确立中心思想。(这些可能性有哪些是最重要的? )三维目标制定的步骤v第四步,解意。 整体把握课程,分析学生在实现 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认知障碍。这些可能性有哪些是在本课书中必须要实现的 ?或最好实现的时机?(生成教学重点)学生在实现这些可能性的过程中会遇到那些 认知障碍?(生成教学难点)v第五步:布意。整合、取舍、分层教学目标,v第六步,达意:整合、生成具体有逻辑关系的目 标。 我用什么样的表述方式把我要实现的目标表 述出来?v“通过什么内容

11、,学生能够达到”常 见 问 题 问题1: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目标缺乏完整性。 问题2:有具体的知识目标,其他目标不具体。 问题3:达成目标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问题4:目标定得过大,难以在一节课上实现。 问题5:忽略或不知道确立方法与过程的目标。 问题6: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知识目标脱节。 问题7:目标的确定未能依据课标内容的要求。 问题8:目标只写在纸上,与教学实际不相干。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策略1. 以学生为主体(1)行为主体是学生(2)面向全体学生(3)关注学生学习后的变化误:“使学生认识”正:“学生能够认识”2. 目标的具体性(1)行为动词的层次 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

12、标了解层次、理解层次、运用层次了解层次、理解层次、运用层次(2)明确的结果陈述误:“学生能够掌握”正:“学生能够理解”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1)认知性目标 识记-说出、写出、列举、背诵、指出、排列、描述等 了解-说出、辩认、标明、指出、列举、复述等 理解-解释、叙述、说明、改写、归纳、概述、整理等 应用-设计、撰写、检验、计划等 (2)技能性目标 模仿-扩写、缩写、模拟、再现、例证、临摹等 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3)体验性目标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访问、 考察反映(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 拒绝领悟(内化)-形成、具有、

13、树立、热爱、 坚持3. 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1)必要的条件 (2)能够达成的结果 (3)结果可评价 误:“理解的特点” 正:“通过,理解的特点”误:“提升历史思维的能力” 正:“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二、梳理和整合教学内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发掘及补充,是搞好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策略抉择。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信息加工,重新整合教材。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 课,这也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 常 见 问 题 问题1:尚未搞清历史的原本,讲不清楚。 问题2:对课文内容只进行字面上的讲述。 问题3:很少有补充材料,教学内容干枯。 问题4:补充内容不在点上,另生出枝

14、节。 问题5:内容面面俱到,教学重点不突出。 问题6:未能概括内容的核心,缺失要素。 问题7:内容层次梳理不够,逻辑性不强。 问题8:内容之间的关系不强,缺乏联系。整合教学内容,其设计的导向是:1. 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充实。2. 使教学内容更有层次和逻辑。3. 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与实际。4.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5. 使师生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1.搞清历史的本来面貌学习历史的基础,是了解历史的原本是怎样的。只有清楚历史本来发生了什么,才能去探讨与历史相关的问题。教科书中的叙述比较简要,甚至不太清晰 ,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要在备课的过程中, 搞清楚历史实际上发生了什么,来 龙去脉是怎样的,这

15、就要穿越到历史中。如:讲改革开放 “文革”结束后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形势?讲新中国的外交 建国后处于什么样的国际局势?尤其是要搞清楚具体的史事。史事不清, 会造成概念混淆、史实歪曲、结论错误。 例如: “西周用族权维护王权的表现是在王畿地区,即周 天子的直辖领地。”秦以后“ 皇族仍然是皇帝的依 靠,一是皇族仍然封王,如燕王朱棣,所在地区 十分重要。二是关键岗位都用皇族成员,元代的 丞相都是由太子担任。”“商周的官都是贵族,没 有薪俸,但有领地。”“在诸侯国内,最初没有常 设的正规军。”“商周还没有国家性质的税收。”历史教学2011年第3期第32、36页2. 选择和确定教学的重点重点即教学的核心和关

16、键所在 一节课的内容,如果没有重点,就 会面面俱到,平淡无奇;如果都是 重点,等于没有重点,还是一锅粥。需要思考的一是重点的选择 在历史上的地位在教材中的地位在本课中的地位二是如何突出重点采取有效策略活化重点,强化重点围绕着重点:补充相应的材料设计思考的问题组织探究的活动如:必修一中的两极世界的形成 课本内容有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北约与华约、德国分裂、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诸多史事反映的是:冷战的状况诸多史事反映的是:冷战的状况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1.1.何谓冷战何谓冷战? ? 冷战和一般意义上的战争有何区别?冷战和一般意义上的战争有何区别? 2.2.冷战的进程及表现是什么?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冷战的进程及表现是什么?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3.3.冷战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冷战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赵利剑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美苏冷战赵利剑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美苏冷战 对峙事件的理解,认识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