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中小学考试、评价改革 ——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0725877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与中小学考试、评价改革 ——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新课程与中小学考试、评价改革 ——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新课程与中小学考试、评价改革 ——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新课程与中小学考试、评价改革 ——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新课程与中小学考试、评价改革 ——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与中小学考试、评价改革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与中小学考试、评价改革 ——(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与中小学考试、评价改革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背景、主要内容与实施要点董 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项目组一、通知形成的背景及其重要 性二、通知制定的过程三、通知的主要内容四、通知的实施要点一、通知形成的背景及其重 要性1 .评价与考试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国务院及国家领导人对此给予高度 关注。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 得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0年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2、帮助 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中学部分学科实行开卷 考试,重视实验操作考试。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 排队。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 评价学生要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取消百分制,实评价学生要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取消百分制,实 行等级制,淡化分数;用正面、积极和充满情感的行等级制,淡化分数;用正面、积极和充满情感的 语言给学生写评语,激励学生努力向上。语言给学生写评语,激励学生努力向上。 小学就近升初中;高考报名与与学校脱钩,这样可小学就近升初中;高考报名与与学校脱钩,这样可 以模糊高中升学率的概念。以模糊高中升

3、学率的概念。 目前的考试评价制度,成了扭曲整个基础教育的指目前的考试评价制度,成了扭曲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不仅把高中教育,甚至把初中、小学教育也挥棒,不仅把高中教育,甚至把初中、小学教育也导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导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展,甚至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李岚清副总理多次指出李岚清副总理多次指出: :(摘自摘自9797年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和年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和2001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年全国基础教育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 .评价与考试改革是基础

4、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 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3 . 现行评价与考试尚存在若干问题:实际教学中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97.5%的校长反映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是 纸笔测试。高中学生对分数能否反映其全面 发展状况的看法85.4%的高中学生认为分数不 能反映其全面发展状况。除纸笔测试外,学生期望的评价方式除纸笔测试以外,学生认为还可以通过在学校活动中的 表现、成长记录和同学评议等方式来反映其发展状况。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在全班公布 考试成绩的比例在60

5、%左右,城市初中学生的这一比例 已达75%。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调查结果表明,现行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由于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评价体系不科学; 过于注重纸笔测验,评价方式单一; 偏重智育,忽视体育和美育,德育实效性差; 更多关注书本知识,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尊重学生的情感、自尊和个性差异,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教育部组织制定并颁布本通知以推进评价与考试改革。本文件将成为实验区施行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一个重要的依据。二、通知制定的过程二、通

6、知制定的过程教育部曾在9个省(市)一万六千多名学生、两千多名校长教师中对九年义务教 育的教学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在10个省(市)一万四千多名学生、一千六百多名校长教师中对普通高中教学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及听取专家、校长、教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及听取专家、校长、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教育部起草了师意见的基础上,教育部起草了通知初稿,并通知初稿,并 在全国范围内征求了意见。修改后的在全国范围内征求了意见。修改后的通知送审通知送审 稿报国务院后又在北京、青岛、西安等地召开座谈稿报国务院后又在北京、青岛、西安等地召开座谈 会征求意见,并对通知进行了反复修改。会征求意见,并对通知进行了反复修

7、改。20022002 年年9 9月月4 4日,陈至立部长向李岚清副总理就评价与考日,陈至立部长向李岚清副总理就评价与考试改革进行了专项报告,李岚清副总理做出了具体试改革进行了专项报告,李岚清副总理做出了具体 指示。指示。9 9月底,教育部基教司朱慕菊副司长在哈尔月底,教育部基教司朱慕菊副司长在哈尔滨会议上就通知修改稿征求了与会代表的意见滨会议上就通知修改稿征求了与会代表的意见 。20022002年年1212月月2727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了通知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了通知 。1. 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2. 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 平提高的评价体系 3. 建立有利于提高学校

8、教育质量的评价体 系 4. 中小学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 5. 深化高考改革 6. 组织实施三、通知的主要内容l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l教师要采用多样、有效的评价方法;l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l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应采用等级制,不得将学生成绩 排队、公布;评语应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 步、潜能及不足。l每学期、学年结束时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 价;同时要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 。 l1.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2.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 业水平提高的评价体系l评价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了解和尊

9、重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等方面;l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l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l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l3.建立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评 价体系l改变长期以来以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做法;l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校领导班子、校长、制度与管理、教学研究制度、体育与文艺活动等;l建立以学校自评为主,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l评价学校重视现场观察、访谈、听课、座谈等实证性考察方法;l4.中小学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的改革l公办学校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就

10、近免试入学;l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命题必须依照国家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l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l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按中考成绩给地区、学校和学生排队并公布名次;l制定严格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和公示制度,杜绝腐败现象;l5.深化高考改革l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l公平竞争、公正选拔;l注重对考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查;l高考科目实行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l逐步使中学对学生的评价记录成为高校择优录取的重要参考之一;l加强高校的招生自主权;l1. 建立专门的评价研究小组, 推动“以校为本”的评价改革研究人员组成 工作内容与重点

11、研究与指导机制四、通知实施要点四、通知实施要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各学科课程标准 通知 2. 进一步明确新课程背景下评价改革 的依据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服务 为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服 务 在各层面建立评价改革的保障与推 进机制、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进一步明确新课程背景下评价 改革的目标4.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课程标准 及通知,帮助教师明确新课程背景 下学生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爱国主义 继承和发扬民族传 统 法制意识 价值观 人生观 社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

12、主动参与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探究能力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什么样的教学是好教学5.帮助教师明确新课程背 景下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指导学生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开发和使用校本课程 6.帮助教师掌握和运用多样 化的评价方法(1)评价方法多样化的意义l 实现学生发展目标与方法之间的关系l 实现学生同一具体发

13、展目标的方法的多样性l 不同评价方法的性质、实施与呈现特点l 不同发展侧面与不同方法的某些对应关系(2)关注评价过程的每个环节, 增强其科学性和有效性1. 评价的标准 2. 评价的内容 3收集评价信息 4评价结果的分析、解释、呈现5评价结果的使用行动计划6评价结果使用的效果及分析7评价结果负效果的消除8评价的进一步完善加强部门协调,联合制定相关政策 相关部门工作与政策间的协调 完善和制定相关的评价政策7. 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政策与评价 制度培训设计与组 织 内容 培训方式 交流8. 加强、改进培训 工作加强社会宣传 让各种教育力量参与到评价改革中 建立评价改革研讨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9.建立有利于评价改革的社会心理 氛围五、我们项目组开展的研究与 培训 工作简介l对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l关注国际改革动态,并借鉴到当前改革实践中l总结我国中小学评价改革的经验,调查分析尚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l协助制定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方面的文件l对各级教育行政干部、业务干部、校长、教师等进行点、面结合的培训l指导各实验区、学校进行多层面的评价改革,并取得了积极效果谢谢各位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