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课外古诗词赏析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50699315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8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课外古诗词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八下课外古诗词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八下课外古诗词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八下课外古诗词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八下课外古诗词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下课外古诗词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课外古诗词赏析(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其二)刘桢(zhn)lbi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 的瑟瑟风中挺立。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又是多么劲挺!冰与霜正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 端正挺立。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 的本性!赠从弟是一首咏物诗。诗 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 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可谓是通 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 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 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 的崇高美、悲壮美。诗人告诉我们, 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 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

2、人。 品味名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两句继承了孔子“岁寒,然后知 松柏之后凋也”这种思想,勉励他 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 惨, 越是要挺立风中。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 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 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 守,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因外力压 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 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长安的城阙高踞三秦中枢sh, 遥望岷江的五津,隔着无尽风烟。 你我之间有难忘的离愁别绪, 因为彼此

3、都是漂泊流离在外做官的人 。 四海之内若有知心存在, 再远的天涯也仿佛近邻。 不要在我们挥手作别的路口, 像小儿女那样情难自禁哭湿佩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言律诗,句 句在叙事,而又句句有情。诗人以朴实、 洗练的语言,表达出真实、自然、亲切、豪 爽的感情。 本诗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 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 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 间真挚深厚的友情。品味名句海内存 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豪迈宏放的诗句,赞颂了人间坚 不可摧的友谊。知音者心心相印,息息 相通,即使千山万水难以遮拦。这富有 哲理意味的诗句,闪烁着永不磨灭的理 性的光辉,使诗人与挚友的情感得到 升 华,引起世人的共鸣

4、。古往今来,不知 抚慰了多少离人,激励过多少志士。 感情:与友人的惜别之情,积极乐 观的人生态度。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chungt象燕昭王一类能够礼贤下士、任 人唯贤的古代明君, 现在再也见不到 了;而我心中所渴望出现的后贤,又 还没有出现。想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 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 此短暂,不能 建功立业,这怎么能不悲伤得让人落泪 呢! 作这首诗的时候,陈子昂正在武 攸宜军中作随军参谋。武为人轻率,缺 乏智谋。陈子昂向武进言不被采纳,反 而被降职为军曹。陈子昂报效国家的志 向难以实现,一腔悲愤,无从宣泄。登 黄金台而追思千年

5、前燕国君臣相得、风 云际会的往事,心潮澎湃,难以自已, 侠气铮铮的硬汉也泪水滂沱,不能自控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 昂最为著名的古体诗。这是一首吊古 伤今的生命悲歌。此诗通过写登楼远 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 发了作者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 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 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 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品味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对偶。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 下士的贤明君主 。但是,象燕昭王那样 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 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 “前贤”已远,“后贤”未来,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的惆怅孤寂郁闷跃

6、然纸上!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 古今、宽广无垠 的精神境界;一个“ 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 的孤独悲凉之感。登台远眺,只见 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 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中年以后厌弃尘俗喧嚣,信奉佛教; 晚年定居在南山边陲。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去欣赏那美丽的 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 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 来,看那悠闲无心的白云漂游。偶然间遇见山林中

7、的一位老者,自由 谈笑,毫无拘束,竟忘了回去的时间。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 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 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 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 ,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 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 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 趣。品味名句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这一联已透露出作者的闲情逸致了。上一 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 “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诗人同伴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 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 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竟来到流 水的尽头,

8、看已无路可走,于是索性坐 了下来。这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现。 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 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 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 若揭了。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长风万里送秋雁雁,对此可以,对此可以酣酣高楼。高楼。蓬莱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俱怀怀逸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览明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扁舟。

9、舟。 pintiojio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丢弃我离开的,昨天的日子不能够挽留;搅乱我的心绪的,今天的日子又有许多烦恼忧愁 。秋风万里送来南飞的大雁,面对这种景象应该在 高楼上 酣畅地饮酒。你的文章如建安风骨那样刚健,我的诗向南齐小 谢的诗那样清新秀发。全都满怀超逸的兴致,豪壮的情思飞扬横溢,想 要登上青天把明月揽取。抽刀斩断流水但水更加不停的流,举杯饮酒想消 除忧愁但却更加忧愁。人活在世上不符合心愿,明天就打散头发去摆弄 扁舟。 李云(校书叔云):是李白的族叔。曾任秘 书省校书郎。 李云为官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 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 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诗

10、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 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 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览明月”的壮 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 闷的深渊。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 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 的急遽变化的感情。品味名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 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弃”字,刻划出过去岁月对诗人的冷酷无 情;“留”字,又显示出诗人对往昔时光流 连不舍的矛盾心情。李白曾经身怀报国大 志,但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唐玄 宗将他召入长安并非是让他 施展其政治抱 负,而只不过是将他看作御用文人而已。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11、消愁愁更愁。第一句为抒情咏志的铺垫。“举杯消愁愁 更愁”一句是正面坦露情怀。 “举杯”的 目的本为“消愁”,但是酒落愁肠 ,不但 不能“消愁”,反而激起更多的愁绪。这 两句极富于哲理,表明诗人虽然不受封 建礼教的约束,却还是受到清醒理智的 严格制约,诗人实际上还是不能摆脱现 实的纷扰。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 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 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 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走近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 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 时

12、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 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 称韩昌黎。谥sh号“文”,又称 韩文公,其散文被列为“唐宋 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 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走近作者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 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 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 。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 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 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这首七言绝句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 ,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 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 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

13、素 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 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 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了作者对春 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品味名句1、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 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 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2、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 。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 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 春的草色。远远望去,隐有绿意;可走近了,反 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 远近,空处传神。 无 题 李商隐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

14、勤为探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译文你我的相见是多么的难得,犹如百花盛开须得期 遇着春风一度;你我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好似东风 无力想要挽留住百花凋残。 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那春蚕吐丝,不死则绵延 无尽、哪有绝期?我想你的泪流啊,就像那蜡炬燃烧 ,不灭则长流不止、怎会停息?你早起对镜梳妆时的慵容,是否有着容颜转变的 愁虑;我夜晚对月低吟时的孤影,怎经得起清辉遍洒 的冷寒。 虽说此去蓬莱仙山的路途并不遥远啊,我却只能 烦请殷勤的青鸟去代为探候!走近作者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 汉族,字义山,号玉豀生、又号

15、樊南生,晚唐著 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 于河南荥(xng)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在唐诗三百首中 ,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 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 绵悱(fi)恻,为人传诵。品味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 ”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 “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 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 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 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

16、泪始干 。”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 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 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 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 ,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相见欢 李 煜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天边月形如钩,在这清寒的秋夜,院 子里深锁着梧桐,也锁住了寂寞。心中的思绪,想要剪断,却怎样 也剪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 乱,这样的离乡思乡之愁,而今在心 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这首词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 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 发真挚的感情。乍一看来,似上阕写景,下阕 言情,其实上下阕均为凄婉之情所笼罩。上阕 情随景生,情景交融;下阕从具体描写到无法 形容。百般写情,所以感人至深。统观全文, 说的全是白话,自然率真,和血和泪,艺术造 诣,居上上乘。词以情胜,有必不可解之情, 而后才有必能不朽之词作。表现了词人悲痛沉 郁的亡国哀思。走近作者李煜(9379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