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练习: 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既来之 , 。(为政以德)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 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知其不可 而为之)1则修文德以来之/则安之 2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3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4子曰:“老者安之, , 。” (仁者爱人) 5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 忧, , 。”(君子之风) 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 友便佞,损矣。”(周而不比)4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6 友直/友谅/友多闻7论语中有颜渊
2、直接赞叹孔子学说高深难 测、无所不在的句子,就是“仰之弥高, 。,忽焉在后。夫子 , ,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高山仰止)8“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 , 。”(中庸之道)7钻之弥坚/瞻之在前 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8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教材内容梳列v第一课:孔子的德政主张v第二课:孔子的礼治主张v第四课: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v第五课:孔子的人生价值观v第六课: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v第八课:孔子的交往观v第十一课:孔子的教育观v第十二课:感人的师生关系v第十三课:师生关系v第十四课: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v为政以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v孔子认识到足民的重
3、要性,他有足民的思想 ;他也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他对礼的 关注最多。(孔子的德治思想:富民、教民 、举贤、正己)A.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 B.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 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 之。” C.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D.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E.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 足
4、,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以 时4、反对横征暴敛 5、“足民”藏富于民A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 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 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C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5、从。”D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E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 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 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 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诚 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自身的修 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
6、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 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必要 “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 ,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反对 武力征服,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统治 者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 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答案示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7、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 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 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 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答题要点:对此看法可以不一,但要注意避免静止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 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 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民一说,是 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从总体 来说,孔子对礼教强调更多。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
8、的 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 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你认为有没 有道理? 答题要点:“均无贫”与“均贫富”两者含义不同。“均贫富 ”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 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 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是劫富济 贫,强烈主张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因此,朱熹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出题示例二: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 、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 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 孰
9、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 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参考: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 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 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 会更强调依法治国。治国应以“德” 为重还是以“法”为重?请结合本课 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 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文章要点:“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它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 客观要求,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广大 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
10、益。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广大 人民群众的愿望,而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 。因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取得的成果也会失 掉。实行“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 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 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无论从立法还是司 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 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 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首先 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
11、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与德治的 实行。 克 己 复 礼 v“仁”和“礼”的关系是怎样的?v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 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 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 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孝悌、节信等)问题探究【原文】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原文】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原文】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原文】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原文】 162 孔子
12、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 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 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原文】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 【原文】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 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1、孔子认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会,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 的周公。2
13、、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 确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 统经、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 3、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 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 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叫 忠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门。)4、礼的作用: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 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大, 所以,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
14、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v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v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v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v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v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 论主张和行为准则。v(1)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2分 )v(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2分)v(1)(2分)“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 表现形式和反映.当人的言行举止都合
15、乎礼,合乎义, 这就是“仁”了,“礼”是“仁”的前提,“仁”是“ 礼”的必然。(理解基本正确,言之成理即可)v(2)(2分)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 欲”,不强调君父的责任,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将父权 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 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 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意思基 本正确即可)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 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 哉?”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根据上述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