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培训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0655778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X 页数:38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培训(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张海超-开胸验肺张海超,河南省新密市刘寨镇老寨村村民,2004年8月至2007年 10月在郑州振东耐磨有限公司打工,做过杂工、破碎工,其间接 触到大量粉尘。2007年8月开始咳嗽,当感冒久治未愈,医院做了 胸片检查,发现双肺有阴影,诊断为尘肺病,并被多家医院证实 ,但职业病法定机构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下的诊断却属于“无尘 肺0期(医学观察)合并肺结核”,即有尘肺表现。在多方求助 无门后,被逼无奈的张海超不顾医生劝阻,执著地要求“开胸验 肺”,以此证明自己确实患上了“尘肺病”。2009年9月16日,张 海超证实其已获得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各种赔偿共计 615000元。目 录1职

2、业卫生基础知识2生产性毒物的危害及防护措施我国职业健康体系的发展情况国家重视立法从1956年就开始,如工厂、矿山预防矽尘危害的决定等预防矽肺的法规,到1987年的尘肺病防治条例和2002年的职业病防治法,基本建立了法律法规体系。职业病防治法法律 【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有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分别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处1万以上30万以下的罚款、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经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于2002年5月1日正式实施,共7章90条。2002年4月卫生部和劳动保障部下发 “

3、关于印发职业病目录的通知”将职业病分为10大类共115种。 职业病的10大类:1.尘肺(13种),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3.职业中毒(56种),4.物理因素所致疾病(5种),5.生物因素所致疾病(3种),6.职业性皮肤病(8种),7.职业性眼病(3种),8.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9.职业性肿瘤(8种),10其他职业病(5种)。 2013年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征求意见稿),增加到130种。职业卫生概括职业卫生危害我国职业危害现状我国产生有毒有害因素的企业超过1600万家,受到 职业病威胁的人数超过2亿。我国职业病发病人数高居 世界首位,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截止到2009

4、年,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807299例,其中尘肺病累计 发病727148例,近年来平均每年新发尘肺病人近2.5万 例。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劳动者劳动者 的权利的权利2 21 1 8 87 75 54 43 36 6培训权职业健康检查权知情权现场防护权检举控告权拒绝违章作业权参与决策权损害赔偿权劳动者的义务1.履行劳动合同2.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定3.遵守用人单位职业卫生规章制度4.接受职业卫生培训5.按规定使用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6.遵守操作规程等义务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1、申报的义务2、作业场所评价的义务3、危害告知的义务4、劳动者健康监护的义务5、配备防护设施、提供合格防护

5、用品的义务6、提供合格工作场所、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的义务7、建立危害监测和健康档案的义务8、职业病报告、救治、妥善安置的义务9、未成年人、女工依法保护的义务10、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义务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用人单位的义务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职业病防治工作方针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第一章 第三条什么是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职业病 的特点的特点其病因就是职业性有害因素在

6、接触同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常有一定人数发病,很少出现个别病人早期发现,合理治疗,较易恢复,发现愈晚,疗效愈差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数是化学因素或物理因素,通常接触量是可以检测的 ,而且接触量超过一定浓度才可致病病因明确群发性不可逆性一定浓度的接害因素职业病的特点1. 在职业活动产生;2.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3. 列入国家职业病范围(10类115种);4. 与劳动用工行为相联系。界定职业病的条件第三级职业病病人 的康复治疗第二级发病预防职业病的“三级”预防原则第一级病因预防职业健康监护以预防为目的,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相关资料的收集,连续性地监测劳动者

7、的健康状况,分析劳动者健康变化与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并及时地将健康检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报告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应 急职业健康 监护档案职业健康检查u 职业史、职业危害接触史u 既往病史、既往职业病史u 历年职业健康检查结果u 职业病康复治疗记录职业健康监护上岗前人员是指:1、新录用人员;2、变换工作岗位人员;3、变换工作内容的劳动者。目的: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和健康影响,对劳动 者健康进行动态观察。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各类接害工种的职业健康检查周期噪声1年电焊烟尘、粉尘2年苯系物2年汽油1年2及时发现职业性健康

8、损害,评价健康变化与职业危害因素的关系3及时发现、诊断职业病,以利及时治疗或安置职业病人4为职业危害评价、职业危害治理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及时发现职业禁忌症,筛选职业危害易感人群;15进行目标干预6为行政执法提供依据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性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什么是职业病危害? 从呼吸道进入 从皮肤进入 从消化道进入职业病危害因素进入人体的途径职业病危害分布车间噪声发动机实验室、产生噪音的工作场所汽油实验室、使用汽油的工作场所电焊烟尘车间设备维修室公司作业现场的

9、职业病危害分布凡是使人感到厌烦、不需要的或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噪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称为生产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生产性噪声生产性噪声的来源噪声的 危害对听力的损伤对语言交流和通讯联络的干扰 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结构的危害对人生理的影响 对睡眠的干扰噪声的危害噪声对听觉器官的损伤暂时性听阈偏移永久性听阈偏移听力损失听力损伤噪声性耳聋噪声性耳聋噪声性耳聋: 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的感音性听觉损害。听力级(dB)频率(HZ)左耳;右耳声级dB(A)10年20年30年8001.3702.610.185.

10、348501.390.143.840.145.359001.290.233.010.556.39950.253.950.955.113.8118.931001.085.625.3616.1812.8330.43不同工龄不同声级噪声性耳聋检出率(%)工作地点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接触时间(h)卫生限值(dBA)8854882911941/2971/4100最高不得超过115 dBA电焊烟尘电焊烟尘有毒气体电焊弧光 成分主要为氧化铁、氧化锰、二氧化硅、硅酸盐 伴随锰中毒、氟中毒和金属烟雾热等并发病 一氧化碳、氮氧化物 红外线、紫外线电焊工尘肺:长期吸入高浓度的电焊烟尘而引起的以慢性肺组织纤维增生损害为

11、主的一种尘肺。汽油具有强烈的挥发性,并且易溶于脂肪。在生产环境中主要是以蒸气的形式经呼吸道吸入人体,通过血液循环到人的大脑,引起麻醉作用。汽油对皮肤有去脂作用,经常接触汽油,很容易引起皮肤干燥皲裂、角化和慢性皮炎。汽油人员管理作业现场管理工艺技术革新 现场通风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意识培训 个体防护用品配备 职业健康监护常见的职业病防治措施耳塞的正确使用 防噪声耳塞一般是由硅胶或是低压泡模材质、高弹性聚脂材 料制成的。插入耳道后与外耳道紧密接触,以隔绝声音进入中耳 和内耳(耳鼓),达到隔音的目的,从而使人能够得到宁静的休 息或工作环境。 我公司所用防噪音耳塞为3M1100,降噪值(NRR)2

12、9分贝, 使用要求:1、噪声罩佩戴前,应先进行外观检查,检查外壳有无裂缝、损坏 等现象;2、取出耳塞,用食指和大拇指将其搓细(越细越好);3、另一只手将要塞入的耳朵向上向外提起(这点很关键)并保持住 ,然后将搓细的耳塞圆头朝向耳朵,塞入其中;4、用手扶住耳塞直至耳塞在耳中完全膨胀定型(大约要持续三十 秒左右);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耳塞卫生,防止细菌感染耳部,中耳 炎患者不应使用耳塞。1.手上或皮肤上沾有涂料、汽油时,不用有害溶剂洗涤 ,用肥皂擦洗 ,再用温水洗净;2. 油漆、汽油进眼,应立即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3.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症状较重,立即送医;其他职业病防治注意事项1.发现急性中毒时,应紧急停机切断毒源,抢救中毒者,并报告公司安环办。2.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现场人员,组织泄险,现场急救人员必须佩戴必需的防护用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3.应使中毒者立即脱离中毒现场,停止继续接触毒物。4.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流通处,保持呼吸畅通,迅速松开衣领、钮扣、腰带,并注意保暖。5.皮肤、衣服被污染者,应立即脱去污染衣服,用温水清水洗净皮肤。急性中毒现场急救措施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职业病防治方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