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教授治疗外感咳嗽心要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0611368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63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仲瑛教授治疗外感咳嗽心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周仲瑛教授治疗外感咳嗽心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周仲瑛教授治疗外感咳嗽心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周仲瑛教授治疗外感咳嗽心要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周仲瑛教授治疗外感咳嗽心要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仲瑛教授治疗外感咳嗽心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仲瑛教授治疗外感咳嗽心要(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仲瑛教授治疗外感咳嗽心法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朱 佳周仲瑛教授简介o周仲瑛教授是著名中医中医学家、首批国 家级名老中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医药领域)传承人,悬壶数十载,精 于医理,工于临床,学验俱丰,一直为同 仁所推崇,病家所信笃。 外感咳嗽的定义o外感咳嗽是指机体因感受外邪致肺气 失于宣降而出现的咳嗽。 o 临床特点:咳嗽伴有肺卫不和症状,病程较短;感冒后咳嗽反复不愈,病程较长;以喉痒欲咳,痰吐白粘为主要症状者。 均属外感咳嗽范畴。周老认为:在外感咳嗽中,六气皆可致咳,但风 为先导、为六淫之首,且易挟他邪为患, 致肺气不宣而咳,故治疗当以疏风宣肺为 先。外感咳嗽的诊治,强调细致入微

2、辨证,要 通过辨咳、辨痰、个体素质、全身情况等 综合判断,方能提高治疗效果。 一、外感咳嗽的辨证要点辨咳:o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 重,咽痒则咳作者,多为外感风寒;o咳声气粗,咽痛或干痒者,多为外感风热 ;o干咳无痰或痰少胶粘,多为风燥伤肺; o咳嗽以白天间断为主,病性较轻;o昼夜均咳,夜不能卧者,病性较重。审痰:o咳而少痰的多属燥热津伤;o多的属兼夹湿痰、痰热、虚寒;o痰白而稀薄的属风、属寒;o痰黄而稠者属热;o痰白质粘者属阴虚、燥热;o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的多属素体肺家虚寒;o痰中带血,多为肺热或燥邪伤肺;o如脓血相兼的,为痰热瘀结成痈之候;有热腥味 或腥臭气的为痰热。 鼻咽

3、部症状 :o 咽部充血或有咽痛者,为风热蕴结咽喉; o 咽干燥痒而咳者,多为肺津阴伤;o 咽痒欲咳者,或为风,或为气火,或为津伤所致;o 咽中有痰滞感,咳而不畅,提示痰气交阻 o 鼻塞流清涕,或有喷嚏,多为风伏肺窍;o 鼻流浊涕或有头昏头痛,多属风热伏窍。 咳与季节的关系 :四时六淫,邪各有侧重,辨治外感咳 嗽,尚需注意季节对咳嗽的影响,如夏令暑热袭肺,或因夏暑贪凉,肺气不 宣,或因暑湿熏蒸,肺气不清; 秋令气燥,最易耗伤肺津;冬令寒盛,多致肺闭不宣;春令主风木,风邪袭肺,风热居多。以上可在辨证的基础上,酌情加减用药。二、病因六淫,重在宣通肺气 病机与治则:o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内舍于

4、肺 ,肺气不宣、肺气上逆而致咳嗽。o祛邪利肺、因势利导,使肺气宣畅则咳嗽 自止。常用方药宣肺止嗽汤,药用:炙麻黄、杏仁、桔 梗、前胡、大贝母、橘皮、金沸草等。宣肺药首选麻黄,麻黄药性辛散宣通,既可 宣通肺气之郁闭,用于治疗肺气不宣之咳嗽;又 具苦降之性,可平肺气之上逆,故对肺气壅遏, 宣降失司之咳嗽更为适合。杏仁、桔梗、前胡、 大贝母、橘皮、金沸草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与 麻黄相伍,共奏宣肺止咳之功功临证加减如:表寒明显配苏叶、荆芥;肺热内郁配生石膏、知母;痰热蕴肺配黄芩、桑白皮;咳嗽迁延配百部、紫苑、款冬花;咳逆痰壅配苏子、莱菔子;痰稠胸闷配半夏、厚朴口干舌红配南沙参、麦冬等。 注意“寒包火”

5、风寒客肺,未能及时宣散,郁而化热 ,而表寒未解,或肺有蕴(痰)热而外感 风寒,表现“外寒内热证”者,即所谓的“寒 包热”、“寒包火”。治法:解表散寒、清肺泄热并施。处方:麻杏石甘汤类证治裁卷二云:“寒包热,热郁肺俞, 遇秋冬寒凉辄发咳,寸脉坚,声音窒,但 解其寒而热自散。麻杏石甘汤或金沸草散 。”陈寒伏肺,仍当宣散o陈寒伏肺因初始误治失治,常迁延反 复,时轻时重,遇冷则加重,咳声不扬, 胸闷不畅,咳痰色白,舌淡苔白。o病程虽长,亦属外感范畴,仍当宣散。o用药宜动,不宜静,静则变生他病。三、风为主导,疏风为先风为六淫之首六淫犯肺,风常为先导,或挟寒、或 兼湿、或挟热、或挟燥,上受犯肺。因於风寒者

6、疏风宣肺散寒,兼湿者又 当配伍燥湿化痰之品,因於风热者疏风清 热肃肺,因於风燥者疏风清肺润燥,邪祛 咳自止。风邪含义的扩展o致病特点,表现为喉痒、阵咳、反复发作,时轻 时重,遇感触发等。o风邪还应包括了多种的过敏致病因素,如吸入花 粉、烟尘、异味气体、尘螨、动物毛屑等。o治疗仍当宣散、疏风,中医之祛风药,寓有抗变 态反应作用者颇多,如麻黄、苏叶、防风、荆芥 、蝉蜕、苍耳草等。四、燥邪伤肺,当别温凉差异o“燥胜则干”。燥热灼津,肺失清润,为共 同病理特点o发病又有温燥与凉燥之不同o俞根初所言:“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 者多病风燥,此属凉燥,较严冬风寒为轻 ;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

7、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o“温燥”-燥邪与风热并见,多发于初秋,治当疏风润燥,桑杏汤o“凉燥”-燥证与风寒并见,多发于深秋、初冬 治当辛苦温润,用药以温而不燥,润而 不凉为原则,杏苏散温病条辨所说:“若伤燥凉之咳,治以苦温,佐 以甘辛”。病案举例o患儿,7岁,于冬月十二月就诊o咳嗽1周,痰少质粘,咳吐困难,无明显发 热,微有鼻塞,口干咽干,胃纳可,二便 尚调,舌苔薄黄而少津,脉浮。周老认为 ,此乃属燥咳,辩证属外感温燥、邪在肺 卫之证,燥邪袭人,肺先受之,肺失清肃 ,温燥灼液,故咳嗽少痰,痰粘难咳,咽 干口干;肺合皮毛,感邪轻浅,故身热不 显,且有鼻塞表现。o 蜜炙麻黄3g, 桑叶10g

8、, 光杏仁10g, 桔梗4g, 生草3g, 大贝母10g, 前胡10g, 南沙参10g,佛耳草12g, 炒牛蒡子10g,枇杷叶10g(去毛蜜炙),一支黄花15g 7剂。12月30日二诊时咳嗽基本消失,大便欠实 。原方去炒牛蒡子继服7剂,咳未再作。 予清宣温燥之剂。处方如下:五、重视整体、内外合治、脏腑兼顾气虚外感咳嗽o咳嗽时轻时重,遇风、受凉咳嗽加重,舌 质多偏淡,脉多浮而重按无力o治疗特点:宣肺化痰止咳的基础上,多伍 用党参、黄芪等品以扶正祛邪o党参与陈皮o黄芪与知母o仙鹤草和功劳叶阴虚外感咳嗽o平素易上火,易感受温燥之邪。干咳、痰少质粘 不易咯出,秋燥当令,往往症状加重。o治疗特点:慎用燥

9、药,并伍用养阴生津之品,轻者加芦根、梨皮、沙参等品,阴伤较重,可加用麦冬、玄参、生地等品; 或用清燥救肺汤为主方加减。阴虚挟痰湿者,可加用苍术、元参、侧柏叶 、藿香等以养阴祛湿,气阴两虚者,可加用生脉散。阳虚外感咳嗽o对寒邪敏感,往往遇寒咳重而遇暖咳减, 咯痰清稀量多,多伴有畏寒怕风,或后背 自觉有凉气等o加用干姜、细辛、五昧子。o若阳虚明显,肢冷、舌淡、脉沉者,可加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痰浊湿阻复感外邪而咳嗽o多为素体痰浊湿阻之人,易表现为肺胃同病o咯痰色白、粘稠、量多,易咳出,尤其是晨起、 饭后量多,并多有大便不畅或胃气不降的表现, 苔多厚腻,或根部独厚,或苔虽薄腻但粘腻难化o治疗特点:加用

10、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加减中焦湿浊明显,可加用藿香、佩兰、杏仁、 白蔻、苡仁等 。 瘀血内阻复感外邪咳嗽o多见于素有肺系疾患急性发作、胸痹复感 外邪等o咳嗽多伴胸闷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o治疗特点:宣肺达邪兼以化痰通瘀,可加 用桃仁、杏仁、薤白、旋复花、丹参、郁 金等。o女性适值经期或有月经不调者,可加用养 血疏肝,调摄冲任之品,如当归、香附等 肝阳偏亢复感外邪咳嗽o平素多有头晕、头痛、中风或胁痛等病史 。o症见头晕、头痛、胁痛、咳嗽伴有胁部胀 痛,舌边红,脉弦明显。o治疗特点:以清降为主(桑叶、菊花、瓜蒌、白 毛夏枯草、黛蛤散)麻黄配钩藤、平地木。六、治疗外感咳嗽习用药对o桑叶-桑白皮:疏风清肺

11、o麻黄-杏仁: 宣肺止咳o桑叶-菊花: 疏散风热o黄芩-桑白皮:清热泄肺o知母-大贝母:清热化痰o麻黄-生石膏:清热宣肺o射干-白前: 降逆化痰o黄芩-辛夷: 清热通窍o南沙参-麦冬:养阴润肺o玄参-桔梗:滋阴利咽o丝瓜络-鱼腥草:清热通络o地肤子-苍耳草:祛风燥湿o泽漆-挂金灯: 利咽止咳o桑叶-一枝黄花:疏风清热o柴胡-前胡: 疏肝降逆下气止咳o僵蚕-地龙: 祛风化痰o僵蚕-苍耳草: 祛风抗敏o肿节风-冬凌草: 清热解毒利咽七、外感咳嗽治疗用药禁忌治宜表散,忌寒凉收敛。o因外邪犯肺,壅遏肺气,宣肃失常,必须 宣肃肺气,疏散外邪,因势利导,邪祛则 正安。o忌用苦寒润降及敛肺止咳药,误投反致肺

12、 气郁遏不得宣畅,不能达邪外出,邪恋不 去,久咳伤正,变生他病。掌握药性,正确药用o如病势向上,咳而呕者,宜选降逆下气之 品,如前胡、枇杷叶、半夏、竹茹等;o伴有大便溏烂者,滋阴凉润之品不宜用, 如玄参、麦冬、牛蒡子、瓜蒌等。o肺虚易汗,或阴虚燥咳者,麻黄之类不宜 使用。四季之变,因时治宜 o春令木气升发,治咳宜兼降,如前胡、杏仁、枇 杷叶、瓜蒌仁o夏令暑热蒸嗽,治宜兼清暑热,如竹叶、石膏、 薄荷、香薷,暑邪夹湿,咳而痰稠,胸闷溺涩, 治宜兼祛暑化湿,如藿香、厚朴、滑石、通草o秋令燥气乘金,治宜清润,如沙参、玉竹、贝母 、杏仁、阿胶、百合、 枇杷叶,或以温润,如蜜 炙麻黄、苏叶、陈皮、紫菀、款冬o冬令风寒凛冽,治宜温散,苏叶、桂枝、麻黄、 佛耳草。 辨证整体与局部相结合o咳嗽反复不愈,伴有咽部充血,或有咽痛咽痒, 可配清利咽喉化痰之品,如挂金灯、泽漆、土牛 膝、青果、诃子及南沙参、玄参、一枝黄花、桔 梗等。o过敏体质,伴有过敏性鼻炎、皮炎者,酌加蝉蜕 、防风、僵蚕、苍耳草、苏叶、地龙、地肤子、 白鲜皮等。o伴有鼻塞或痰从鼻出者,酌加宣通鼻窍如辛夷、 白芷、路路通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