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大学》介绍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50488703 上传时间:2018-08-08 格式:PPTX 页数:24 大小:2.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pt大学》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ppt大学》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ppt大学》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ppt大学》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ppt大学》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pt大学》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pt大学》介绍(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元代战乱时期,有一个学 者在返乡途中,因为天气炎 热,又饥又渴,正好路边有 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 梨解渴,只有这个学者不为 所动。这时候有人就问他: “为什么你不摘梨呢?”他 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 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 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 管它是谁的梨,先吃了再 说。”你认为他迂腐、死板 吗?你赞同他的做法吗? 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 中的第四十二篇。大学与四书关系 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 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 而成。据断代史学家班固在“记百三十一篇”下自注 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他认为礼记各篇的成书 年代主要分布

2、在战国初期至西汉初期这段时间。清代人崔 述认为:“凡文之体,因乎其时大学之文繁而尽 ,又多排语,计其时当在战国。”(洙泗考信录全录 )综合而论,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 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 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纯儒家作品”。即大学的成书 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氏之儒一派”,即 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大学是一篇 论述 儒家修 身 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 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 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 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 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 论语、孟子并

3、称“四书”。宋、元以后, 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 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 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 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 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 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 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 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 性。大学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对孔子代表的原始儒家 思想作了一种体系性、结构性的概括和描述,以阐 明儒家关于学习的

4、内容、目标和为学的次序途径, 旨在张扬儒家的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大学之道”至“此谓知之至也”)讲 的是大学之道。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 明明德,在亲民,在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 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 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 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 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 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 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 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

5、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 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儒家的核心是纲常伦理,四书中的大学是为人处事 的蓝图,有道明君的治国大法。大学有: 1、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2、五步功夫:定、静、安、虑、得3、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儒家五步功夫:1、定:知止于至善,就是知道在五伦中修炼,修炼到家 庭和谐人人齐心。 2、静:因为我们的心容易心猿意马,朝三暮四,欲念纷 飞,心神不宁。 3、安:修炼至此,身心灵已安定,知道诚恒坚的扎实去 落实力行纲常伦理,自然心安理得,因为家人齐心,夫倡 妇随。 4、虑:当自身五伦和谐,也是人际关系做的好,就会产 生大仁

6、大智大勇的智慧。 5、得:当人人家庭幸福和谐,自渡渡人的五步功夫修炼 圆满,自然自性悠游快乐,人人如此,圣贤之道人人皆 得。自性自然光明磊落。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於至善。 【译文】在大学中学*的原则,在于彰明人类本身所固有 的光明的德性,在于让民众革旧布新,在于达到最完善的 境界。 2、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万物都有根本和枝节,天下的万事都有开 端和结局,知道了道德修养的先后次序和轻重缓急,也就 接近于做学问的方法了。3、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 心;欲正其心者,先

7、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经典语录一4、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下平。 5、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6、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 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7、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8、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舒适安泰),故君子 必诚其意。 9、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10、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11、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 人。经典语录二大学对现代的意义:一个人要去追求知识,去考察世间万物,

8、然后可以 修身, 就可以齐家,推广开来就可以治国。现在很多人批评“修 齐治平”的学说,认为这个学说把个人行为直接上升到一 个社会或者政治学中国家的位臵。这是对经典中“国”的 误解,经典中的“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先秦 时期的小邦国。一个小邦国的面积一般不会超过一个县的 面积,国民彼此间都有血缘关系,一个邦国得到治理天下 就太平,这里的“天下”也不是今天全球的概念,一而是 由诸多的邦国所构成的一个文明范围的概念。如果因为对 它的误读而认为它的意义已经不适合于现代,只能说阅读 者还没有进入到经典的生命里,或者经典没有进入到阅读 者的生命里,两者还没有交融为一。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

9、者,非大楼之 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所谓“大师”就是指那些德高 望重、学贯中西、眼光深邃,而且是面对整个世界毫无私 心地把自己的知识贡献出来,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的大学 者。可以说,现代的大学理想和古代的大学理想有内在相 通之处。当然,这种理想也遭遇到现实的问题。今天的大 学,学生空前增多,但是灵魂无根问题、心灵空洞问题、 精神缺钙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大学对现代的意义如何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值得每一名领导干部深思大学开篇阐明了治国安邦的宗旨“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领”。“明明德”意思是发扬 我们原有的“明德”。“亲”同“新”,即革新、弃旧

10、图新。“亲 民”即“新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的意思。这与要 求各级领导干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主动工作是一 致的。“止于至善”是指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要实现这“三纲 领”或称“三个目标”,作者提出了递进式“八条目”或称“八项 措施”,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读后感 :现在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深,抵 触与不信任越来越多,在外面的每个人几乎都戴着面具在 生活着,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的外在形象。我想问,这样生 活不累吗?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我 们虽然不能改变社会的这种现状,但可以改变自己,试着 去相信别人,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静而

11、后能安,这一点 在经文章里面也提过。我相信,只要严格按照大学中 所说的去做,这个社会会改变的,变得温馨而不是险恶。读后感: 大学里面讲的道理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和 我们的成长是分不开的。像小孩子的根本和大人 的根本都是要修养品性,其次才是学习和工作, 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品性,小则影响自己的人生 ,长大对社会也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修 好身,正好心,然后做事也就简单了。 大学是一本光辉璀璨的人生之书,只是读, 我便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想说自己 所做的还远远不够。需要努力的去学习,革旧图 新,才能更加深刻的去了解大学这本书。文本分析: 1、何谓“诚其意”?你如何理解它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2、如何理解“毋自欺”? a:做到内心与我们外在的表现一致,这种一致要达到我 们像厌恶臭气味,喜欢美好的颜色一样自然真实。 b:自我欺骗永远是掩耳盗铃,因为“纸是包不住火”的 ,“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你做过的事,哪怕再隐蔽, 再细小,再小心翼翼,总有被人知晓的一天,这只不过是 时间问题,正所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希望同学们认清方向,过一个丰富的、充实的有意义的大学谢谢 大家 !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