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0488098 上传时间:2018-08-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王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王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王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王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王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三农”问题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经济的永久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生产迅速增长,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这种历史性的变化,为农村和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发展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上世纪年代末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低谷期,据统计,年七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不到城镇居民的一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年代中期的,年代中后期的,扩大到年的。如果考虑到:一方面,城市居民在住房、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教育等方面享有国

2、家的补贴;另一方面,按照现行统计口径,农民家庭收入包括要交纳的税费,以及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实际差距约为。还要考虑到,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别。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年,增收农户占总农户的,收入持平农户占,减收农户占。全国农村有近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近万人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温饱状态。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在农村更为突出。可以说,“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农民收入增长的最大困难,在于人多地少,不容易形成规模经营。靠小规模经营能够解决温饱,不容易致富。近年来农业技术有可观进步,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非农产业的差距却在拉大。农业与非农业人均

3、创造的,由年的,扩大到年的。农民比重大,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农民增收难的症结所在。这一点,可以从农民增收来源的变化得到佐证:现在农民收入的构成,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接近,工资性收入占,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左右,来自非农产业和进城务工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家庭农业经营收入的增长,在收入增长总额中所占份额很小,有些年甚至是负数。这反映了农村经济的深层次矛盾。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发展阶段,“三农”问题主要是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围绕“农”字还有很多文章可做,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必须同时注重从“农

4、”字以外找出路,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解决。就是说,用先进适用技术对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进行根本改造,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深化改革把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轨道。这实质上是中国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先进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状态。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的标志,也反映着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经的过渡形态。我国在特殊的

5、历史背景下快速推进工业化,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严格的城乡分割政策,人民公社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强化了这种过渡形态,延缓了社会转型过程。突出的表现,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在年的年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降到,降低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从提高到,只提高个百分点,按照这样的进度,城市化达到目前水平需要近年时间。许多新建企业布置在偏远地区的发展格局,也是造成城市化滞后的原因。按照所谓适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的划分,我国城市化属于滞后型。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6、经济体制的一项主要任务。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是今后几十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这种深刻的社会转型,将给解决“三农”问题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开辟广阔的空间。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工业化进程加快。年,农业在中的比重由降到;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中的比重由以上降到左右;农产品等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由降到以下;制造业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总的判断: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本任务。根据预测,年农业增加值在中的比重将降到以下;

7、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的比重将降到左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继续推进工业化中,以下三点是需要强调的:第一,我国现在继续进行的工业化,不是传统的、狭义的工业化,那种工业化大体是指制造业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提高的过程。我们要实现的是广义的工业化,既包括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包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以及由于技术进步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农业和整个农村社会经济面貌,增加农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适应国内外市场更高层次的需求,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必需的。第二,在工业化战略和经济技术政策的选择上,要充分利用我

8、国人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的竞争优势。第三,乡镇企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乡镇企业是在城乡分割的体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和发展初期相比,现在不论在所有制关系、区域分布还是在产业构成方面,都有很大变化,不再称作乡镇企业而称为农村中小企业,或许更确切些。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中小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使之和整个中国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有机地融为一体,在经济技术政策、产业布局和产业组织等方面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城市化进程和工业

9、化进程有很大的相关性,但又有差异。如果说,工业化引发的是农民的产业转移,那么,城市化所标志的则是城乡人口分布的变化。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工业化加快和政策放宽,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年城市化水平由上升到。但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低个百分点左右,与同等工业化程度国家相比大约低个百分点。从科学技术水平、制造业水平、工业占工农业增加值比重等项指标考察,我国现在都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工业化时期的水平,但城市化水平只大体相当于英国年,北美年,日本年。这是城市化滞后的突出表现,也反映出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不平衡性。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起来的。城市有长久的历史,但直到近代产业革命以后,

10、城市的规模和功能才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和带动力量,启动了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年前后,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年前后,上升到。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城市化陷于停顿甚至逆转,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仍然提高到左右。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由提高到的阶段,城市化速度一般比较快,超过会发生逆城市化趋势。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年代以来总体上是加快的趋势。即使保持年代以来的平均进度,年城市化水平也会提高到以上。根据联合国人居中心年发表的世界城市状况报告预测,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将达到,年世界城市人口将达到。按最保守的估计,届时我国城市化也会超过这个水平。对城市化发展趋势可以

11、做出两点判断:第一点,各类城市,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将得到更大发展。城市形态在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交通通讯条件和产业组织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现代城市已经不再是历史上那种孤立的城池。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多年来不是鼓励而是限制大城市发展。大城市发展确实带来不少亟待解决的“城市病”,还是在不断发展,说明有客观必然性。年我国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万人的大城市从个增加到个。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都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不能脱离经济发展扩张城市规模;城市的扩张要考虑某些不可逾越的资源制约,例如水资源。城市化和城镇化的提法,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指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业的转移。城市化的“城市”

12、,包括具有城市功能的小城镇;城镇化的“镇”,应该是作为经济中心的小型城市。目前一些小城镇已经发育成为小城市,不少已经具备小城市的雏形,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民在农村就地转为非农职业,可以视为城市化的末梢和延伸。在缺乏经济基础的地方“造镇”,效果多数不好。第二点,城市将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向城市集中,经济发展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的发展。地区竞争日益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现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占全国不到,面积占全国,经济总量占全国。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城市经济所占的比重越大,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越强。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要充分

13、发挥城市对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城市化滞后是历史包袱,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为城市化快速推进期往往也是经济快速增长期。重要的是,要实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我国现在城乡就业人数亿以上,比整个发达国家就业人口多亿以上,每年新增劳动力多万人;加之处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转变时期,隐性失业显性化,资本有机构成呈明显提高趋势,每增长个百分点对就业增长的拉动由年代的个百分点下降到个百分点以下,我们将长时期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农民增收难和城市贫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就业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从扩大就业要求出发,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14、;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这是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和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在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解决就业问题主要靠发展非农产业和推进城市化。城市化的发展要以扩大就业为前提,不然也会带来某些发展中国家畸形城市化、将农村贫困转变为城市贫困那样的严重社会问题。城市人口规模大,有聚集效应,第三产业容易发展起来,扩大就业成本低。第三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明显呈正相关关系,我国第三产业不发达是城市化滞后的结果。城市化需要制度创新。为了平稳有序地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例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乃至义

15、务教育,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为进城务工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目前有上亿的流动农民,连同随其流动的子女,占全国总人口的左右,相当于一个大国人口的数量。积极创造条件,使有固定职业和稳定工作的人能够安居乐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大有好处。城市管理要充分考虑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带来的新问题。拿义务教育来说,全国流动儿童有将近万人,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对九个城市的抽样调查,岁的流动儿童未上学比例占以上。就学的条件也很差,辍学现象严重。在失学的岁儿童中,已经开始工作。这不仅会影响劳动力素质,大量青壮年被边缘化为城市流民,还蕴藏着严重的社会不安定因素。目前城市由于出生率下降,中小学校设施多有闲置,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方便。在住宅和公共交通建设等方面,也要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会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消极因素,相反,由此产生的大量社会需求,是促进城市建设和国家发展的积极的推动力量。在世纪最后年中国年均以上的经济增长中,劳动力流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