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4.14《论民本》课件(语文版必修5)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50482554 上传时间:2018-08-08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4.14《论民本》课件(语文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语文:4.14《论民本》课件(语文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语文:4.14《论民本》课件(语文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语文:4.14《论民本》课件(语文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语文:4.14《论民本》课件(语文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4.14《论民本》课件(语文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4.14《论民本》课件(语文版必修5)(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民本 孟子怎样写?为何写?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期邹国人,约生于公元前372 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 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 年丧父,家境贫寒。晚年时孟子 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 一起,“序诗书,述仲 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 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 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 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 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 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 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 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 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 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 世尊号“亚圣”。孔子的学说核心是“仁爱”,时隔百余 年之后,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

2、孟子,由于 时代不同及学术发展的原因,极大地充实 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孔 子的仁爱更多的侧重于伦理意义,政治上 企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表现得有些保守 。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 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都反 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社会的要求。进而 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 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 ,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孟子特别 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高见。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了他这一套“民本”说以及 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统治者也

3、能长治久 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稳定统治秩序 的太平境界。在天、地和民之间,孟子明确地强调人民的作用和 地位。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天时不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战国时期,当法家学派极力强调专制主义国君集权的情 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是对其消极面的一个极大限 制和约束。这种主张在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成为 制约君权,强调皇帝应该顺乎民心民意的思想,对于历朝 政治的开明,起了莫大作用。阅读理解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 意句读。2、请五名同学分别朗读五部分课文,其他同学 认真听后可指出朗读不当之处。3、

4、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解之处可 与周围同学讨论。 参考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 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 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 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 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 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介宾结构后置句,“以时”,按时,译为“按时祭祀”。 第一部分:重点词语: 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要祭祀 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是故:因此祭祀以时:这是个判断句,判断句可以表示某某的原因是 什么,也可以表示某某是什么。

5、此句译为“桀和纣失天 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后面句子与此相同。“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 第二部分: 相关知识 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是何句式?2 、道:古文中常出现这个词,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思, 此处译为 ?方法 3、斯: 那么,就 4、所欲与之聚之: 第一个“之”,代词,百姓;第二个“之, 代词,代“所欲”。全句译为:“(百姓)想要 的,给他们积蓄起来”。 6、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5、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就,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两个“之”字 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爵”通雀,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用来比喻统 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结 人

6、,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7、虽欲无王: “虽”,常译为“虽然”和“即使”,全句有假设意思时应 译为“即使”,已成为事实时译为“虽然”。“王”,名作 动,称王。全句译为“即使不想称王”。 8、苟: 如果。 参考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 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 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 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 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人民归向于仁,就 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鱼 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王、武王赶来 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

7、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 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即使他不想称王天 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 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 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 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 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第三部分: 相关知识 1、莫之死: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译为“没有一个人为他们效死的”。 2、不可胜诛: “胜”,尽。不能杀尽。 3、壮者散而之四方: 之,动词,到,往。译为“壮年人逃往四方”。 4、仓廪实,府库充 仓廪,盛粮食的仓库。府库,存放财物的地方。 5、莫以告 。(何句

8、式?)省略句,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 6、出乎尔者,反乎尔者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对待你。后成为固定成 语“出尔反尔”,常指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7、死其长矣: 为动用法,为长官赴死了。 参考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 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 ,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 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填 尸沟壑,壮年人逃往四方,将近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 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 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 害百姓啊。曾子

9、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怎样对待别 人,别人也会同样回报你的。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 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果) 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 官赴死了。”第四部分: 相关知识1、从而刑之: 随之用刑法处置他们。刑,名作动,施刑。 2、乐岁、凶年: 收成好的年份、收成不好的年份。 3、驱而之善: 没有这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句。引导他们向善。4、奚暇治礼义: 哪里有闲暇学习礼义。5、盍反其本: 盍,兼词,何不。本,根本基础的东西,古时指 农桑业,与“末”所指的工商业相对。译为“何不返回到 根本上来”。 6、树之以桑: 介宾结构后置句,译为“

10、把桑树种在那里”。树,名 作动,种。7、衣帛: 穿丝织的衣服。衣,动词,穿。8、未之有也:参考译文: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能保持一颗恒定的 向善之心,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 没有恒定的向善之心。如果没有恒定的向善之心,就会胡作非为, 坏事没有不干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 是在坑害百姓。哪有仁德之人在位还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贤 明的君主要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 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死。这 样之后引导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

11、活妻 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这(就 使百姓)连维持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大王想 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 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 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 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对待学校教育,反复 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头发白了的老人就不会肩扛头顶 着东西赶路了。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 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作业 1、 小结本课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宾语前置句 ,小结通假字,完成课后练习一

12、、二、五题。2、反复阅读课文,理解每段内容,思考课 后练习三、六题,为下节课讨论发言做准备。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订正练习一、二、五题。二、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各部分大意,教师归纳。文中意思是说,不论是诸侯还是社稷神灵,在百姓面前都不足 论起,即使贵为天子,也需得到民心民意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而 诸侯一旦危害社稷就要撤换他;若社稷之神不能保佑邻国,也要换 掉它。唯一不可变的是百姓,其他无论地位多么显贵,他的存现都 要以是否得民心,合民意为取舍标准。孟子这一思想极具平民意识 ,它揭示了民众是立国根本的真理,充分肯定民众在社会生活、国 家政治中的基础性作用。老子的名言“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老

13、子三十九章),从哲理层面诠释了贵与贱、高与下的本末关 系。先秦哲人明确指出:“民为君之本”(谷梁传桓公十四年) ,“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吕氏春秋用众)。正因为君由 民立、国由民兴,所以孟子才有这“民贵君轻”的震古铄今之论;荀 子还曾将民与君形象地比喻为水与舟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 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第一部分: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要谈“得民心”与“有天下”间的关系。 孟子认为君王要施仁政,才能吸引天下百姓的心。他 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指出,那些不修仁政的暴君,就像为渊 驱鱼、为丛驱爵(雀)一样为有道的明君驱赶来百姓。以 此提醒国君要“志

14、于人”。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后世的统治 者影响是深远的,像西汉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轻 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贞观之治”的种种措施, 都是直接地从孟子的思想得到依托。这种思想一直成为两 千年封建社会开明政治家以“仁”大治天下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君主府库被粮食物资充满,而百姓却或流离失所, 或暴尸荒野,百姓因此不为君主出力,这是天经地义 的。孟子在这里强调统治者必须把人民的幸福放在首 位,勤政爱民,“与民同乐”,而反对统治者的任意作 为、营私谋利和不顾百姓死活,否则便可“疾视其长上 之死而不救”。可见孟子对君臣关系,并不是一味地强 调“忠君”,而要求互相尊重。他曾对齐宣王

15、说:“君之 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 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这也体现了孟子重视人格平等而 不以势观人的超俗品格。 主要讲百姓有反抗君主暴政的权力。 练习理解一、说说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1、牺牲既成,粢盛既洁2、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3、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祭祀用的牲畜尽怒视亲近为 赴死用刑法处置陷害5、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6、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7、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8、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好年成富足哪何不穿颁,通

16、“斑”。须发半白的人二、辨析下列词的不同意义或用法莫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从者病,莫能兴没有人,副词不,副词就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成就的事业 某业所就,孰与仲多流向诸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各路之于,兼词者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二者不可得兼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代竹语气词,表原因种,代词表句中提顿语气词,表原因1 、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举例说明这 一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 第一,平民性。孟子的学说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提出 “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尊 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这一“民本” 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二,批判性。孟子过分夸大了道德力量在社会历史 活动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孟子 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 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千百年来,它一 直成为明君贤臣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