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44580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九江镇初级中学 周劲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能力。本文就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1.区分好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计算机是 21 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可以说,没有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 度信息化。信息的获得、存储、处理、发布及传输过程中,计算机都是最主要的处理工具之一,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介绍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

2、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不能脱离计算机教育,它们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 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 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 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

3、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 (2)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a.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b.信息能力。c.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d.信息道德。 (3)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

4、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纵 观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一般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重点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教 师,以及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为应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阶段则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 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4) 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

5、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 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 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并能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转换教师角色 在 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 学生围着教师转。但在信息社会,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

6、率。因此,教师应 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 者、学习者、竞争者。 三、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 教学要提高课堂效果,必须优化设计。我主张“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即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大纲、教材,了解自己的学生,针对自己学生的 状况,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中要整个学期的课程一起设计,甚至是整个学年或者是整个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要敢于打破教材、大 纲,根据学生状况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然后分成小的目标加以实施,将计划

7、落到实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又有重复,这种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教学内 容,而是通过新的主题强化学过的知识技能;定期总结提高认识,深化教与学的过程。例如,在高中学习用 Flash 制作多媒体作品,教学内容 是: 第一节显示图标;第二节运动图标;第三节影视图标;第四节声音图标在教学中,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我进行了整体设计,即将各个孤立的 知识点通过“月亮绕着地球转”这一主题组织起来。 第一课时学生看到的教师作品是一幅静态的“月亮绕着地球转”图,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软件、教师点拨、学生讨论等方式进行模仿、学习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学会显示 图标;第二课时学生看到的作品是月亮在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的动画,从而引

8、出运动图标;第三课时学生看到的作品不但月亮在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而且地球也在 自转,从而引出了影视图标;第四课时学生不但看到月亮在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地球也在自转,而且还听到了月亮、地球旋转的声音,从而引出了声音图标在 整个教学过程中,下一节课都是对以前学习的重复、延伸,从而使知识得以巩固、内化。在讲完图标后,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深了对图标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仅学到了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而且学到了如何获取图形、图像、声音、影视等多媒体信息,如何分析、处理这些信息等。 以看到,通过“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课堂得到了优化,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了提高。 四、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

9、,在应用中提高 在教学中应当从实际出发,围绕应用组织教学,坚决舍弃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在应用中提高。 1.教学中“以用带学”“以用促学”。 在 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致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一些抽象的概念的狂轰烂炸,把他们本来高昂的兴趣 吓跑了,使他们感到信息技术这门课深不可测,从而产生畏学、厌学。如果我们以用入手,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 统,这是否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教“路径”的概念时,一般教师按照先讲解路径的概念,再举例讲解路径概念,最后学生练习体

10、会路径的含义;如果在 讲解它时,先以学生学过的文件的打开与保存入手,通过解决学生日常出现的常找不到自己的文件这一问题入手,引出路径的概念,我想它的教学效果会比第一种方 法好得多。 2.用好现有硬件和软件资源。 用好现有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资源,将学习信息、目标、内容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作品等放在网上,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教师的作品对学生起引导、激励作用;学生可以把它作为学习、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 用好现有的软件资源,包括多媒体控制平台如 top2000、易思等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如开天劈地、电脑学校 2000等对于课堂调控、教学内容的形象直观起到有益的帮助。 3.要学以致用。 学习的信息技术要加以应用,不但在本学科上用,而且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所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化。 五、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如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的互评、以及把作品放到网上让学校的其他同学或更多的网上读者来评价,要鼓励学生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