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对策.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0142405 上传时间:2018-08-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对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对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对 策策内容摘要:乡村旅游是生态旅游与农业旅游结合深化出来的一种新型旅游式。旅游者选择这种旅游方式的动机是对大自然和先祖生活方式的双重回归。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计划大声疾呼。关键词:乡村旅游 劳动力转移 问题 对策正 文: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多样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

2、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乡村旅游的内涵1、乡村旅游的概念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

3、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2、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占人口总数的近70%,即使是城里人也有着浓厚的农村情结。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极大兴趣。其特点是:第一,旅游者的一切旅游活动均发生在“乡村”这一特定的区域环境内。第二,旅游资源应是乡村已开发的和待开发的,原生的或再生的,属集体的或个人

4、所有的各类自然、社会资源。第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具有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乡村特色、民族特色。第四,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应该以经过培训的农业人口为主。第五,乡村旅游经济兼有乡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个体经济成分,它纳入乡村经济核算体系,有些核算内容可虚拟地纳入整个国家旅游经济统计,以反映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使其成

5、为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渠道,并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随着生态旅游的展开,农家旅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悄然兴起,并成为乡村度假的重要承载。乡村旅游实现了从观光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并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伴随着我国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和大众观光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进程,尤其是国家旅游局将 1998 年确定为我国生态环境主题年的举措,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兴起,从市场需求角度而言,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主要有:回归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久居喧嚣城市的人们产生了对田园风光和乡村宁静生活的回归需求,向往“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

6、乐”意境体验;求知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城市少年儿童普遍缺乏对农村、农事生产、农民生活的了解,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休修学旅游方式,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怀旧的需要。怀旧是人类的共同特征,旧地重游的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向,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我国文革时期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造就了所谓的“知青情节”,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复合型需要。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是多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旅游也不例外,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有的可能处于求新、求异、求美、求乐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身心调解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美食或购买土地特产品的需要,等等。三、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

7、式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原因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的内容各有侧重。比较分析我国各地乡村旅游的形成过程,对其成因及特征形成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区位。如何构建乡村旅游布局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作用重大。我国乡村旅游根据其资源特点及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如下一些模式:1、森林公园模式。对于那些区位条件好,地形多边,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署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考和惊醒森林浴的理想场所。2、度假

8、区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3、野营地模式。野营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 、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态环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它休闲娱乐活动的一项旅游活动项目。森林野营地要求离城市 30-160左右,交通比较方便,但必须离开公路干线,具有良好的森林环境,气候好,空气洁净,环境比较幽静,有水源,避风,面积较森林公园小,但应大于公顷。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选择地势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设野营地。也有人将野营地建在农荒

9、地、草原、甚至沙漠边缘。4、观光购物农园模式。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此乃国外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5、租赁农园模式。是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6、休闲农场模式。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近年来,台湾的许多会议都

10、移到休闲农场举行。7、 农业公园模式。按照公署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8、教育农园模式。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想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这样可以增加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爱农、兴农、投身与我国农业建设的热情。较具代表

11、性的教育农园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及我国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等。9、农村留学模式。只指城镇居民将子女送到农村就读小学和中学,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并参加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此即所谓的“农村留学”。这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10、民俗文化村模式。农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喜好、禁忌、歌舞、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工艺、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民俗文化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

12、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11、乡村俱乐部模式。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本文转载自大秘书网-http:/ 找文章,到大秘书网、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四、开发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1、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过去认为旅游只是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旅游资源不被重视,因而对开发、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农业旅游不屑一顾,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老是在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及其衍生出来的人工微缩景观上做文章,或重复建设,或修修补补,不求开辟新天地。旅游开

13、发者的思维深受“观光旅游”的束缚,缺乏开拓思想和创新意识。因此,有关部门应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将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上来。2、投资主体多元化乡村旅游的开发相对大型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而言,其所需资金要少得多,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范围广泛,总体上来说,也需要不少资金。对于那些资源条件好,级别高的重点项目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型作用,由国家牵头,联合一些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强的企业或私人入股,走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道路;大力提倡和鼓励外资、国有企业、私有经济单独或合作开发,也鼓励农民个人或联合开发。总之,要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筹集资金,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

14、原则,走“滚动发展”的路子。3、合理规划,科学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并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及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决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拖着上,各自为阵,重复建设。各地应在国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详细规划和开发工作。旅游主管部门应对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并实施监督,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4、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特色产品乡村旅游的开发也应遵循市场规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情况,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要注意旅游产品的特色性,以增强其吸引力,特色

15、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所在。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应加强休闲娱乐、民俗风情“绿色产品”等特色产品的开发。5、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地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审计,确定合理环境承载力和游客容量,预测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所承担的风险,确定“生态经济适合度”,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可选择一批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旅游地实施 ISO9000 和 ISO14000 认证,使之与国际接归,创建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胜地。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管理者实施“分级”评定,以之确定其是否具备开发经营的能力和权利。设立“公众教育馆”,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其生态学人格。要大

16、力提倡和开展生态旅游,园内交通建议均采用马车或人力车,改烧煤、烧木材为烧沼气、烧电,尽量使用当地生产的绿色产品,环卫工作应有专人管理和清扫,生活垃圾实行分箱收集并统一处理。对破坏环境的游客应给予一定处罚,如让其清扫垃圾、干一些农活或处以罚款。同时在部分乡村旅游地建立“生态定位站”,对旅游活动对乡村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行定位监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业及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得要基础。6、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国家旅游局针对当前国内外旅游者“回归自然”的热潮,推出了“98 华夏城乡游”和“99 生态环境游”,我们应抓住这一美好的历史机遇,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还应建立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组织、城市饭店、度假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重视乡村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力争使我国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7、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基础卫生条件还较落后,因此应加强卫生工作。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