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主体嵌入性的新农村建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11532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主体嵌入性的新农村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农民主体嵌入性的新农村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农民主体嵌入性的新农村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民主体嵌入性的新农村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主体嵌入性的新农村建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农民主体嵌入性的新农村建设 易文彬 刘文星 皮艳清(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31)摘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以,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于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学校和社会的积极性,送知识下乡和为农民提供系统免费教育和培训。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教育,新型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要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

2、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一、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和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重形式轻内容:一、脱离实际,采取一刀切办法。比如,城市近郊农村与远郊和偏远农村的交通、地理位置、资源等条件不一样,新农村建设应该突出各地的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但很多地方只搞一个模式:城市化,脱离远郊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农民并非自愿接受,而是被迫型接受新农村建设;二、搞形式主义做“形象工程” 。中央的精神很好,但到基层就是落实不好。形式主义容易把好事做坏,把实事做假,既伤广大农民的心,也打击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3、比如,村容整洁,有的地方就对旧村舍进行统一粉饰,还要农民掏钱。就像有的农民所说,新农村建设除了穿了一件新衣服之外没有什么实际的益处;三、搞政绩工程,轰轰烈烈开始,匆匆忙忙收场。比如,有的地方就是在新农村建设试验村挂一个牌,修一条路,送一点水。新瓶装旧酒,新形式当然有助于表现新内容,但新内容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制度变迁,人是制度变迁的关键要素。新农村建设贵在“建设” ,但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政府,建设的方法是提升农民的“造血”功能而不是一味地“输血” 。政府的投入起着先导和主导作用,但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最终还是要靠农民自己来建设。政府正确定

4、位就不 “错位” 和“越位” ,也才能做“到位” 。只有把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新农村建设才会有生机、活力和持久的动力。如果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陷入政府包办的误区,群众就会产生依赖心理。政府最终也将陷入无所不包和无力承包的陷阱,而农民则养成“等、靠、要”的习俗而毫无自生能力。政府通过政策和舆论加以引导和扶持,对欠发达地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予经济上支持,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办农民所需。但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民间投资,都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经济活力,着眼于提升农民的创业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输血” ,无论是政府转移支付还是引进外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提升

5、农民市场经济生存能力,以培育农民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造血”功能为本。所以,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而繁多,但落脚点就是像诺贝尔奖获得者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能力理论”福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城乡关系与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MKS1034)阶段性成果。易文彬(1969-) ,男,江西吉安人, 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研究。2利经济学思想提出的,以个人的“能力” 标准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指标,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个人“能力”不断扩展过程。 1。 二、农民主体的现状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一切都是无本之源。英国发展经济学家哈比森说, “人力资源是国民

6、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显而易见,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民的技能和知识,就不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 ”2人力资本理论为我们重视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舒尔茨从东南亚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民是理性的,传统农业落后的根源在于没有资本、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投入。他说, “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 ”3因此, “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 ”“土地本身不是使人贫穷的主要因素,人的能力和素质则是

7、决定贫富的关键,也就是说,旨在提高人口质量的投资能够促进经济繁荣和增加穷人的福利。 ”4所以,从人力资本理论看,农民素质与能力是解决农民增收和出路关键。正因为如此,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非常重视农民教育,有专门的立法,主管机构和财政支出,保障农民教育培训的稳定性和长效性。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而人又是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能动因素。当今世界的竞争主要是以人才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数量上,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丰富,到 2005 年,全国劳动人口为 84313 万人,其中农村劳动人口为 69912 万人,占全国总劳动力的 72%;但质量上,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

8、偏低,据统计,我国每 10 万人中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农村文盲人口是城镇文盲人口的 3.6 倍,城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是农村的 18 倍。而世界上发达国家受过大学、中学及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德国占 67%,日本占 59%,英国占 78%。总体上,我国农民受教育年限少,劳动技能低,文化素质低,由此决定剩余劳动力转移量低。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现代农业技术与管理。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现代农业,也就没有所谓的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目标。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市场社会的转型,农村不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也是从事工业和商业的天地。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

9、展为新农村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农民实现非农就业创造了经济机会。其中,农工贸一体化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传统农民要适应新产业新工种和新环境的变化,就必须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以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没有现代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也就没有现代新农村。据新华网 2002 年 2 月 20 日发表的“调查表明:企业招用新民工素质要求提高”报导, 90%以上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 20%以上的岗位需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技术水平方面,80%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水平,81%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而我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 20%左右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5%以上没有接受过专业

10、技能培训。由于文化素质低、又不具备专业技能,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狭小,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造成这些岗位就业竞争激烈,工资水平低下。从一定的意义讲,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主要问题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主要问题是农民能力或教育培训问题。3三、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对于农民教育,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乡村建设派就提出了具体教育方案。梁漱溟提出,知识精英到农村与农民结合;晏阳初则系统提出了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教”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式”的“四教三式”的大教育改造模式,解决农民“愚、穷、弱、私”四大问题。虽然他们的思想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成功,但是

11、他们的思想方法在今天,国家主权独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有极大借鉴价值。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法教育农民,教育的目标与方法具有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需要。改革前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直接与农民结合,改革后多次进行社会主义路线教育、三讲教育等政策路线宣教,以及以提高识字率为目标的扫盲运动,以培训农技为目的职业教育等。这些应急型任务型的农民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没有放到一个现代化战略的高度来统筹规划。进入 21 世纪以来, “新型农民教育”已成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新形势下的农民教育,必须围绕中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

12、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展开,对农民进行技术、知识、道德法律等全方位教育,实现传统农民向“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转型。尤其要重视知识技术和现代精神文明教育。“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根本要求。教育方法,概括起来六个字:“引进来,走出去”:第一、知识分子下乡任乡村干部,引领农民打破传统的习俗,树立现代文明新风尚;第二、送知识下乡,利用假期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实践与宣教,向农民传播现代技术知识;第三、将农民教育常态化,利用农村的学校和现有的教

13、育资源,办农民夜校传授农技知识和法律法规,或将有条件的农民送到城市上大学,接受系统的国民教育;第四、利用农村的通讯设备,建立农民远程教育网络,对农民进行农技、法律、道德等宣教;第五、送文艺下乡,把农民喜闻乐见的,而又寓教于乐的文艺作品直接送到农村;农村的这块思想阵地我们不占领,就会被封建陋习、迷信,甚至腐化的思想占领。政府要加强农民教育,加大投入,虽然短期不见效,但长远利益重大;第六,对年轻的农民或农民工进行免费的系统的知识技术职业培训,造就新一代新型农民。总之,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作用,构建符合农民实际需要的可操作的教育体系。新形势呼唤新农民,也只有新农民才能把我们的政策主张变成现实,

14、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参考文献:1 党国英.农村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462 转引自聂希斌.现代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央党校函授学院,1994.138-1393 转引自毕世杰.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发展出版社,1999.644 转引自胡伯项、易文彬.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12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as Farmer Subject imbedded Yi -WenBin, piyanqingAbstract: The farmers are the main powers and key facro

15、rs to buildnew countryside. Therefore, the focus on the rural construction is to culture a new type of farmers of having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technology, and having management capility . schools and society should Play a activie place to give knowledge to the countryside and provide free education for farmers. 4Key words: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farmer education, the new type of farmer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