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济增长趋缓,患上英国病】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11456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经济增长趋缓,患上英国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温州经济增长趋缓,患上英国病】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温州经济增长趋缓,患上英国病】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温州经济增长趋缓,患上英国病】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温州经济增长趋缓,患上英国病】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州经济增长趋缓,患上英国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经济增长趋缓,患上英国病】(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州经济增长趋缓,患上英国病】一、前言:温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奇迹,一个被海内外媒体不断追逐的经济明星城市,曾让多少人为之喝彩、为之兴奋、为之鼓吹。但是从 2003 年开始,弥漫于温州上空的被誉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重要模式之一的温州模式的大红大紫的气氛开始慢慢消退时,温州又再度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然而,这次社会关注的却不是有关温州利好的消息,不是以往有关温州飞速发展的奇迹,也不是种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温州人神奇的创业故事,而是温州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下滑,投资增长的乏力。从重化工业、高新科技产业的缺失,大量企业和资本的外流,温州本地经济发展速度在浙江省内的位次不断下滑等等现象出发,一些

2、专家学者认为温州模式在喝彩过后,渐渐显露出了自身的缺憾和不足之处。这些专家学者的质疑,使得温州模式似乎进入了否定之否定的阶段,有关温州模式的讨论再次充满了各种争议,一些曾经为温州模式鼓掌,并极力为之辩护的人士哀叹,继苏南模式衰弱后,温州模式也将很快寿终正寝。从历史上看,每当人类遇到一些反常、奇怪的事情时,总是为了寻找出事情发生的原因而绞尽脑汁,试图为这个反常事情得出一个明确的解释,温州经济在 21 世纪处的戏剧性的增长率下滑,也让很多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争论种二、温州困境:在浙江省 11 个地级市的 GDP 排名中,杭甬温长期占据前三甲的位置,经济优势地位难以撼动。但是 2002 年的统计

3、结果出来后,温州的 GDP 出人意料地滑落到浙江省第七位。进入 2003 年更是每况愈下,上半年名列全省倒数第二,7、8 月份则连续两月倒数第一,工业产值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等四项经济指标上半年也排倒数第一。消息传出,媒体舆论和一些专家学者惊觉奇怪,华南与华东一些媒体开始连续报道,慨叹并反思温州的衰落,其风潮绵延至今,甚至有经济学家认为温州模式不出几年内将消失-温州怎么了?李总是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某塑料加工厂的老板,他抱怨说:我们的产品销路很好,我想再开一个分厂,可地皮简直贵到了天上,光这一部分投入就要 200 多万元!上次我到外省的一个经济

4、技术开发区,那边的地便宜,在税收上还有优惠政策。我现在发愁,到底该不该把厂子搬过去?而素有中国第一座农民城之称的温州市龙港镇的一位农民商人也是满腹怨言。原来,在不久前,他与几个朋友筹资 150 万元准备办一家小厂。但他要的 3 亩地到现在还没有批下来。上面说地皮太紧张,要先考虑几个大企业。我已经决定把这笔钱改投到外地。其实,像这样拥有一笔资金,但在温州本地投资无门的商人大有人在。自称对温州资本现状关注了很久的温州大学的郑教授告诉记者,在这种情况下,为数不少的温州商人开始考虑向外发展,这样就造成了温州资本的大量流失。 1、资本大量外流,企业外迁严重:温州市统计局最近的一个大型调查验证了郑教授的说

5、法。调查显示,目前温州市外出人口 154 万人(这次调查的在外温州人,是因经济因素自行外出温州行政区域以外的人口,不包括职工、非经济因素及国外和港澳台迁移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比重的20.4%。而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案,测算 2001 年在外温州人经济总量(即国内生产总值) 为 563 亿元,为温州市国内生产总值 932.08 亿元的 60.4%。这些跨地区投资经营的温州人,在全国开办了 4 万多家公司。2001 年在外温州工业企业平均产值为700.6 万元,其中上规模工业企业平均产值为 3606 万元。而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有近百家,超千万元的有 3 万多家。这个调查结果令温州人颇为吃惊。

6、这些在外投资者,原始资本大都来自于民间借贷。如果按每一位投资者原始资本金为 10 万元计算,至少有上千亿元民间资金流向外地。而这部分投资经过多年积累,其效益已经在成倍地滚动发展。温州市统计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说。更为不妙的是,现在仍然有大量温州人在向外寻求发展,而且这些温州人基本上都在本地筹集了不少民间资本。外 2出现象比以往更加凶猛。另外一个事实也同样让温州人吃惊不小:近年来,温州企业外流、外迁现象非常严重,并呈上升趋势。调查显示,温州的外迁企业光有名有姓的就有 1000 多家。其中也包括一些大企业,如著名的均瑶集团等,就已经把总部迁到了上海或其他的省市,截止到目前,整体外迁的企业就有

7、 250 家左右。 2、缺少出口 2000 亿民间资金如笼中困兽:统计表明,在温州,个人资产超过 1亿元的人大约有 260 多个。而据银行方面的消息,根据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 年温州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 2268.13 亿元,温州个人储蓄金额达到 1500 亿元左右。但据温州的本地人士估计,温州的民间资金远不止这些。因为更多的资金流可能在自发的、地下的信贷循环中流通。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在外经商的温州人,可能就地储存自己的资金,没有体现在温州当地银行的账面上。因此,以保守的口径估计,温州实际的民间资金应该是上述数字的 1.5-2.5 倍左右,即在 2000亿元以上。

8、一向追捧以钱生钱的温州人,现在为这庞大的资金深感头疼。于是,选择购房置业成了温州人一个较为安全可靠的投资出路。日前,由温州的一些民营企业联合出资所组建的温州财团,正在全国各地大行其道,在房地产行业掀起了一场极其猛烈的圈地运动。这似乎可以看作是温州资金在受到压抑后的夺门而出。而有人估计,今年温州的民间资金至少有接近 10 个亿流入上海房地产市场。温州资本正在急切地寻找出路。温州大学的郑教授认为,温州财团围剿房地产行业恰恰折射出目前温州资本的无奈和急躁。房地产只是一个典型,温州人在外投资的形式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又由于温州人投资注重务实,所以很少有人光临股市。于是,对资本市场不太感冒的温州人,有相

9、当一部分在寻找大量资金的出路,另一部分则依靠自己信赖的亲友到外地投资。温州市某证券部经理望着冷冷清清的营业大厅向记者大吐苦水。 3、土地资源匮乏,人才短缺,环境差:温州的土地资源非常匮乏。温州市政策研究室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处处长潘忠强告诉记者,温州人均耕地仅有 3 分多一点,土地是这儿的稀缺资源。潘忠强说,工业用地的日益增长和耕地保护政策的矛盾在温州越来越尖锐。比如在瑞安,2004 年的工业用地需求在 1 万亩左右,但用地指标只有 1500亩。温州的郊县甚至镇上的土地现在每亩价格很多都达到了 25 万左右,但在上海郊区,每亩也只不过是 3 万元左右。土地价格昂贵,一般的中小企业还真的买不起。潘忠

10、强介绍,由于土地资源过于紧张,对于企业用地,温州还强行出台了这样一个规定,即企业用地规模必须在 4 亩左右才能给予批准。但一般的小企业用地也只是在两三亩左右。因此,很多中小企业往往申请不到土地。在这种情况下,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便开始考虑外迁。就连温州有名的生产工业电器的民营企业-正泰集团也对此深有感触。正泰集团宣传处处长廖毅说,正泰也面临着用地的困难。如正泰在温州的一个工业园,占地也只是 200 亩左右。温州人才也比较匮乏。廖毅告诉记者,温州外迁企业大多迁移到了上海。上海在信息、人才等方面资源较为集中。尽管目前正泰的生产基地还在温州,但其研发中心也已经搬到了上海。由于过去很多人都到温州来淘金,

11、现在的温州几乎成了一个移民城市。温州市企调队提供给记者的数据表明,目前,温州全市跨乡镇、街道半年以上外来人口为 203.09 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总量的 26.8%,这还不包括来温州不满半年的外来暂住人口 35.68 万人。而根据对温州企业中 86400多名外来务工者的调查,他们中小学文化水平的为 8901 人,占到 10.3%;有初中和高中文化的为 70158 人,占到总人数的 81.19%,这当中又以初中文化为大头,占到49.06%;大专学历的有 4936 人,占到 5.71%;而大学本科学历的仅占到 2.8%。这似乎印证了廖毅的说法。还有一些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发现,原有资源已不足以

12、保证企业继续发展,这时就开始选择了把重心外迁。如均瑶集团,在起步阶段,在温州还能发展下去,但现在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已形成以航空服务业为基础,乳品业为核心,兼营酒店、旅游和房地产业的多元化集团公司,这时候如果不把总部向外迁 3移,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均瑶已经把集团的营运、人才、科研中心全部迁移到了上海。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的一位专家指,软环境较差也是温州企业外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他说,现在政府都在说要改善环境,但实际上,温州的投资软环境并不很好。一些地方把民营企业当作自己的摇钱树,一些地方税负非常重,小牛拉大车的现象让企业不堪重负。于是,很多企业便选择了出逃。温州市政协就温州的投资环境曾

13、作过一个调查,企业负担重,乱收费和总体环境成为突出问题。不少企业反映,在温州最困难的是用地,最麻烦的是审批,最头疼的是检查。问题的严重性不在于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而恰恰在于这一问题还在不断蔓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和彻底根除,温州一官员如是说。温州一人大代表提案起草人透露,温州企业的外迁,除了资源短缺,土地紧张、产业过渡外,重要的原因是区位投资环境不佳、政府服务不到位,企业负担重。GDP 增速相对下滑,资本、产业的外流,让温州落入经济模式衰落的困惑中。从这时起,温州模式日暮途穷以及温州经济不行了等等说法都开始流传,经济界对温州经济的忧虑也开始产生,温州似乎陷入缓速之惑。从默默无闻到温州模

14、式再到媒体对温州的质疑,温州人体味到了先走带来的酸甜苦辣与辉煌。而在今天,当这种市场环境和精神在更多的地方得到推广和蔓延后,经济已相对缓速的温州不得不重新站在十字路口,考量如何找回当年领跑的身姿。从早年的敢为天下先到如今的温州模式,是耶?非耶?温州人该如何面对和保持曾经的辉煌?温州的弦正在绷紧。三、温州政府急了:温州经济增长趋患,GDP 的增长率不断下滑,企业外迁,资金外流,绍兴、台州等地越追越紧,这些不利的现象已经引起温州政府的高度重视。温州市政府面对一些媒体和专家的质疑声,真的急了。2003 年,温州召开,现在领导感到压力了,不前进就落后,温州一位企业家、政协委员对记者指出,纵向比较有增长

15、,横向比较有差距,发展前景不乐观。一位温州人大代表的提案草稿这样写道。而在温州内部,一场全国看温州,温州学全国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在 2003 年初已然悄悄开幕,隐藏其后的,实质是温州模式的适时升级。此次讨论中,原温州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这次思想大解放,温州上下,每个地方、每个单位、每个人,都要在横向比较中寻找差距。而温州面对的一个巨大差距就是颇受争论的 GDP 增速。2003 年上半年,温州 GDP 增速在浙江省倒数第 2。温州经济的快进也好,放缓也好,都与温州经济的特点以及政府的行为有千丝万缕的关联。直到1994 年股份合作制在政治上得到确认和推广,温州经济模式一直领先国内。在这个过程中,民营经

16、济自发成长与地方政府护航引道起了重要作用。温州 GDP 由 1978 年 13亿元增长到 2002 年的 1055 亿元,24 年内增长 81 倍多。但到了 2003 年,尽管全年增长 14.8%,达到 1998 年来的最高增速,而且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是近六年来增速最快的,但相对浙江省其它地区而言,还是在放缓。而且资料显示温州 GDP 增速相对放缓已非一日:1998 年以来,温州 GDP 年增长率均低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速度,1998 年以来的平均速度比 79-97 年的平均速度低 3 个百分点以上。GDP 增速在浙江排名倒数第二。在温州人看来外界的惊呼与议论也许有些不明就里,但 GDP 的下滑确实也让温州政府感到了一丝隐忧。一位代表在提案中究其原因,传统制造业升级缓慢,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