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德育的问题与对策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0055898 上传时间:2018-08-06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校德育的问题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小学校德育的问题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小学校德育的问题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小学校德育的问题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小学校德育的问题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校德育的问题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校德育的问题与对策(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校德育的问题与对策v一、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v“这是一个好的不能再好的时代,这是一个坏的 不能再坏的时代;这是闪耀智慧的岁月,这是 充满愚蠢的岁月;这是富于信仰的时期,这是 怀疑一切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 的季节;这是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令人绝望 的冬日;我们面前无所不能,我们面前一无所 有;我们大家都在上天堂,我们大家都在下地 狱。” (英)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 1.生态环境问题向道德教育提出了严 峻的挑战v 环境的危机来源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伦 理观。这种观念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世界万物 一切为人所有,世界万物只具有为人使用的工具 价值,而没有内在价值。以这种观念为指导,人

2、 类仅仅从人自身的功利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 系,掠夺式的开发、无节制地改造、主宰式地利 用便成为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基本方式,由此导致 了各种各样的环境危机。因此,环境危机从更深 层面上是原有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的危机,也 即道德教育的危机。而要从根本上改善人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在人与非人类存在之间实现真正的 和谐相处,就必须重建价值观,重建伦理学,并 建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教育。2.高新技术给德育带来新的课题 v网络世界将产生网络道德问题v现代医学技术带来前所未有的道德困惑 1993年两项关于人类繁衍的科学研究和实 验引起了世界范围的科学伦理大争论。一 是两位美国科学家进行的复制人类胚胎的 实验

3、,二是花甲老妇借卵怀胎喜得双胞胎 。 v从社会伦理角度看,这可能会出现下述问题:v (1)假定克隆人的技术一次完全成功,这也会 导致社会失控和产生“基因阶层”,从伦理学角度看 ,人的尊严受到挑战;v (2)假定克隆技术只被用来复制最有益的人, 这也带来一个伦理问题,即我们有什么权力将这一 代人的价值标准、是非观念通过基因方法永久强加 给下一代,这关系到后代人的人权问题;v (3)如果单从基因看,遗传学已表明,人的性 状、能力差异及其固有的正态分布形成了自然的基 因生态平衡,即自然淘汰、自然调节、自然平衡。 而如果使用指令性机制对自然过程进行过分于预, 则将会打破生态系统固有的自动平衡,这是一个

4、生 态伦理问题。 v有学者指出,从新生殖技术到代孕母亲,从 器官移植到克隆技术, 同这些科学技术的 惊人发展相比,人类在道德上、认识上显得 准备不足。确切地说,在人类还不知道应 当怎样支配自己,并且还不知道应当尽 多么重大的社会责任的时候,却已经被 赋予更多的支配大自然的力量了。v清华大学著名伦理学教授万俊人在其新著寻求普 世伦理中,论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人类的 道德的双面影响时,曾有这样一段感慨:“诸多让 人类自豪不已的科技成就,创造了比任何时候都要 丰富充盈的生活,却无法让我们的生活和心灵更宁 静一些、幽雅一些、健康一些、从容一些、公平一 些。更令人不安的是,现代人类似乎进入了某 种难

5、以自拔的恶性循环:我们创造了电脑这一先进 的技术工具,却又让它成为了传播黄毒的渠道;我 们创造了克隆动物的奇迹,却又使我们人类自身的 生命概念变得模糊和不可捉摸;我们的心跳反而因 高速交通工具和声电激光的产生而变得过于急促、 焦虑和恐惧,人类的相互理解反而因为通讯工具的 现代化而变得更加困难更多误解。v我们有必要自问:这一切是因为我们对 自身智慧的滥用?还是我们的智慧创造出现 了某些本不该有的偏差或失误?这一切给当 代人类提出了怎样的道德问题?”v3.社会宏观环境的变化v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传统价值观念失范v目前,我国正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过度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新经济伦理

6、还没有建立 ,而人们原有的道 德观念体系和道德价值体系却受到极大的 冲击。v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v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的更新与进步和观念的紊乱与错位交织在一起,人 门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利剑”的刺 激。市场经济的价值核心是经济利益原则,它是社 会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在这具体原则下,不同社 会地位的人会有不同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指向 ,这为消极思想观念的滋生提供了社会条件,如自 私自利、唯利是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这 些负面消极的影响对于世界观正在形成,辨别能力 和抵制侵蚀的能力相对较弱的青少年来说,是不可 忽略的。在这新旧交替的时期,尤

7、其是在新的道德 观念体系和道德价值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 最容易出现道德真空和道德无序的现象。v改革开放引发的挑战 v“面对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 、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 求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 相互激荡,道德建设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和新矛盾需要解决。”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 纲要 v综上说述,我们有理由认为,道德教育正 面临全方位的深度的挑战,而能否应对这 些挑战,则不仅关系到道德教育自身,而 且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甚至整个人类的 发展方向与未来均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因此,道德教育是我们的时代之急。那么 ,

8、道德教育能否应对这些挑战呢?从理论 上回答并从实践上解决这一问题将是十分 复杂的系统工程。坦率地讲,我们在短短 的时间内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无论 这一工程如何复杂,其不可回避的一个基 本问题是,道德是不是可以教育呢?二、德育的概念v“美德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吗?v v苏格拉底的美德观:“美德即知识” v据柏拉图的申辩篇所言,苏格拉底路遇年幼 的色诺芬,用手杖拦住了他,骤然问他在什么地 方可以购买市场上能够出售的各种商品。色诺芬 告诉了他。苏格拉底继续问:“哪里可以买到高 尚、善良和美德?”色诺芬茫然不知,苏格拉 底随即说道:“那么跟我来吧。”在随后的探讨中 ,苏格拉底把人在生活世界中所表现和实

9、现的卓 越品质如勇敢、虔敬、正义、节制等都视为美德 , 认为美德就是人之为人的德性品质,也是人 在追求善、实现善的过程中所表现和获得的品质 。而人在实践中获得德性品质的同时,也就获得 了对善的理解即关于善的知识,由此他提出了著 名的“美德即知识”的命题。v在苏格拉底看来,没有人喜欢或追求恶,作 恶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善的无知。一个真正有 知识的人,他的灵魂一定是有智慧的,而一 个拥有真正智慧的人,他的灵魂就一定会将 他引向正确的行为。有善的灵魂就不会做出 不道德的事。因此,道德是可教的。例:苏格拉底谈话法(产婆术)v有一回,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人人 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

10、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 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 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 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v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 道德的。”v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 ,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

11、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 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 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 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v道德是一种关涉人世的、是与每个人的人 生直接相关的范畴。用通俗的话来说,就 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v归结起来,道德是人类对自身需求和如何 才能在社会中得以实现的理性探究的产物 ,其规范的是人生的基本操守。 v这些基本操守

12、主要通过处世、行事和立身的 践行来体现。“处世”是对人在行为中如何处理 与自然、他人的各种关系、处理与所属不同 群体关系的概括。因此需有最基本的操守, 才能使行事有效、义务落实,从而获得享受 权利的资格。“立身”专指个人对待自己生命存 在、发展的态度,是指向自我的一种操守。 人具有自我意识和自主抉择的能力,使人有 可能通过自我的力量把握人生,因此这种操 守也是道德人生所不可或缺的方面。 v我国近代在引进“德育”概念之初,只是限指“道德 教育”,经常与“世界观教育”相提并论,如王国维 、蔡元培等人使用的德育概念。但由于受到本土 社会意识发展状态的影响,德育概念在我国迅速 泛化,比如将德育视为“政

13、治教育”或“思想政治教 育”。20世纪80年代,又经历了一个从“德育即政 治思想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而 到20世纪90年代,在一系列关于德育的政府文件 中,德育的内涵又演化为“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 德教育”,其中品德教育即道德教育的地位在不断 提高,并从思想教育中逐渐分离出来,成为德育 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v我们认为,我国德育概念在三个各有不同规定性 但又相互联系的语境中使用:其一是“工作语境中 的学校德育”,即德育工作;其二是教育学语境中 的德育或学校德育,这是与智育、美育、体育等 相对的德育;第三是其他语境中的德育,如政治 家或经济学家谈论的德育。v我们所指的德育

14、是:“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 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 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 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 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 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三、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v(1)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v(2)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v(3)家庭美德教育v(4)集体主义教育v(5)爱国主义教育v(6)民主和法制教育v(7)信仰教育四、德育过程的特点 v德育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 过程v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v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 化过程v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

15、育能力的过程五、我国中小学德育实效性问题v请你思考:1.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什么?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现在大家普遍认为我国中小学德育的 实效性差,你认可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如果 你不认可这种观点,那么你的观点是什么?(一)什么是德育实效性 1.一种较为普遍的理解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 2.一种比较全面的界定德育的实效性,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 育的要求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 素质;同时也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通过提 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的建设。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还表现在德育 效率上,即以一定的人、财、物、时

16、间投入获得 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德育的效果、效益和 效率共同构成了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二)对学校德育实效的评价认为我国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 仍占多数,这可从学术界分析德育 实效低下原因的论文数量上得到证 明。(三)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主要观点简介1.认识不足。学校实施德育的一个潜在假设是 ,学校德育所传授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必 将外显为一定的道德行为。但这一假设往往 忽视道德规范向道德行为转化的过程。具体 说来:道德行为即德行是否有成本问题?任 何道德主体在履行道德义务、遵循道德规范 、实施道德行为过程中是否需要付出一定的 代价?是否应该对那些为公众利益、为他人 幸福牺牲自我利益的道德行为给予有价(物 质)或无价(精神)的补偿?若忽视了这些问题 ,即忽视德行成本的问题,极可能导致学校 德育的低效。2.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它使 既有的道德教育内容受到现实行为方式 与观念的冲击;另一方面是道德教育过 程中只注重德性的培育,而忽略了制度 教化这一道德教育的本源形式。3.德育中缺乏道德对个体需求满足 的理性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